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象

2021-04-29 14:45陈晋
新华月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蔡和森学史李大钊

陈晋

先进精英的群体性选择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了四个新说法:一是学史明理。要明白三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学史增信。要增加对中国道路的自信。三是学史崇德。就是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100年积累起来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四是学史力行。就是要实践,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党史要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我想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精神气象也蕴含了这四个方面。

中国政党政治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的,经历了辛亥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两次建党高潮。在这两次建党高潮中,中国出现了包括社团在内的共372个政党,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唯独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经历五四运动的一批知识分子,成为建党的主要组成人员。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代表了早期党组织的58名党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但不在这58名党员之中的几人也应被视为建党群体中的重要成员,比如蔡和森、恽代英等。

蔡和森是第一个提出党的名字是“中国共产党”的人。1920年9月,还在法国的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达6000余字的信,详细阐述了成立共产党及其国际组织的必要性,还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尽管蔡和森没有参加一大,也不在58个党员的名单之中,而且在长沙早期共产党组织里也没有他,但是,在建党成员中,他的地位与贡献和58位党员是不相上下的。

再如恽代英。他虽然也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也不在58位党员之中,但他在1920年夏组建了一个被称为“波社”的布尔什维克党,其成员一致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拥护苏维埃,赞成组织俄国式的党。

还有,在四川的吴玉章、杨闇公等。因为当时位置、信息等较为闭塞,直到1924年1月,他们都还不知道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而他们自己也成立了中国青年共产党,还与共产国际一直联系紧密。到中共二大召开时,他们得知有了中国共产党,就立即把中国青年共产党解散,全体人员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此外还有张太雷。他是属于58位党员中的第一批党员。1920年张太雷在北京参加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次年春他受李大钊委派,先后赴苏联工作、学习,任共产国际远东处中国科书记,并且于1921年6月以中国的共产党员身份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谈到了中国国内共产党的组建情况,他的发言还被收录到《张太雷文集》中。其后,多次陪同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并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除这些人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先进知识分子选择社会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主义,这说明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也在当时先进精英中是一个大趋势,有其必然性和趋同性。

组成特点与精神气象

中共一大之前,入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叫做建党群体;中共一大以后到大革命失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叫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而这两批人也都可以叫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的三大特点,注定了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早期共产党人大都是知识分子出身,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性。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理念,首先是在知识分子中传播,让知识分子接受,知识分子掌握了这一思想武装才能去动员、发动工人和农民。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而小资产阶级在那时是分散的,各行各业都有,自然还没有形成很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要创立一个政党,代表谁的利益呢?这就涉及建党初期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代表的是别人的利益。

那么,在这批知识分子身上呈现了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选择新颖的事物是经过各种理论思想比较的,所以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基本上都有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比如毛泽东选择共产党。1921年元旦,28岁的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就请与会的20多人讨论,要选择怎样的信仰。最后他指出,摆在他们面前的有5种选择:社会政策、社会民主主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列宁的主义)、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罗素的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并对此作了对比评价,而且明确表示最宜采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后来毛泽东还谈到,这不是放着很好的路不走,而是无计可施,只能选择共产主义这条路。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自觉与政治自觉,这也是他们的信念。

第二个特点,他们大多具有文化艺术气质,而且很方便、有渠道把他们的政治信念转化成一种文化自信,这是其他政党很少有的特点。他们把信仰转化成文化自信的可能性或途径有很多,早期建党的知识分子中,有做出版工作的,有的人是编辑,还有的人是记者等,对建党的贡献很大,即使陈独秀、李大钊也都是宣传大家。如陈独秀研究的是文字学,李大钊是学法律的而且诗歌写得好,留下的散文也很多;瞿秋白是作家、翻译家,印章刻得很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这种文化气质对他们坚定信念有什么作用呢?就拿瞿秋白为例,他是首个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在他牺牲的时候,坦然走向刑场,迎着刽子手的屠刀走去,并说人生有大休息、有小休息,过去忙于革命,很少大休息,現在我可以大休息了。这种信念、这种境界、这种气象,是这代共产党人所独具的文化气质所带来的,他们对政治信念的自信感、对革命事业的崇高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陈毅。他早期写过小说,后来写诗,如《梅岭三章》,他通过诗歌把自己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传达了出来。

→ 张太雷毕业证书,现藏于天津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蔡和森学史李大钊
学史力行的“三力”与“三行”
跟着习近平学党史
百年大党再出发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知史力行,打开人大履职新局面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一封信发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声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蔡和森:“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