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与陈云的合作岁月(下)

2021-04-29 15:30张金才
新华月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陈云邓小平干部

张金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邓小平和陈云革命生涯中交往共事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全党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陈云积极维护邓小平的领导地位。他们在工作中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领导全党开创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在邓小平和陈云的政治生涯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他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邓小平和陈云的共同努力下,这次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复查和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及“文化大革命”前的冤假错案,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巩固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迫切需要。在这项工作中,邓小平和陈云都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为刘少奇冤案平反就是在他们的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能不能公开为刘少奇冤案平反,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不少人对为刘少奇平反心存这样那样的疑虑,中央政治局内部也有人对平反持消极和反对态度。关键时刻,邓小平和陈云对于复查刘少奇案件给予了有力而坚定的支持。在邓小平和陈云等的推动下,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此外,邓小平和陈云还领导和推动了潘汉年案件的平反。潘汉年案件是一桩在全党和全国有重大影响而又比较复杂的案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及“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

制定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为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黨力量,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制定历史决议的过程中,邓小平直接领导起草工作,陈云同意邓小平提出的《决议》宜粗不宜细的原则,赞成并支持邓小平关于科学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张,提出了增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前28年党的历史的内容的建议,这个建议进一步拓宽了《决议》的视野和立论基础,因而多次受到邓小平的赞扬,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见”。

针对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根据陈云等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从1979年起,集中三年时间对我国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对于陈云首倡的国民经济调整,邓小平给予了有力支持。当调整遇到阻力时,邓小平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坚定支持陈云的调整主张,对统一全党的认识,下定一次退够的决心,改变调整工作进展迟缓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对邓小平提议上马的特大型重点建设项目上海宝钢还要不要搞下去,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决定宝钢命运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和陈云互相支持,采取一致意见,决定宝钢要干到底。这一正确决策保证了宝钢的建设在调整中继续前进并建成投产。在邓小平以及陈云、李先念等人的领导下,经济调整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国民经济的困难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这就为随后的全面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全面展开,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恢复了领导职务。但经过十年内乱,这些老干部大都年事已高,致使干部队伍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严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和陈云就敏锐地察觉到干部队伍的老化情况,并在多个场合一再呼吁解决领导干部的老龄化问题。1981年5月,陈云撰写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的文章,并分送邓小平、胡耀邦等。邓小平阅后指出:老干部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得好。为落实邓小平的这一指示,6月8日,陈云召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负责人,就老干部离退休问题进行座谈,并主持起草了会议纪要。鉴于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有些老干部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清醒的认识,5月25日,陈云致信邓小平,提出:“可否在六中全会时,讨论一下青年干部问题?”邓小平同意陈云的意见。为此,在6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印发了陈云撰写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和他主持起草的《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

会后,参加全会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专门留下来,讨论陈云关于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离休退休这两条建议。在这次座谈会上,邓小平和陈云都作了讲话。陈云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邓小平说:去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以后,陈云同志更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他提得非常好,我赞成。原来我们还是手脚小了一点,陈云同志提出,选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几百,是成千上万。陈云同志这个建议我是双手拥护。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的,老实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现在叫我们退,我们实在是心里非常愉快的。当然,现在还不行。我们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国家的政策,党的方针,我们当然要过问一下,但是最大的事情是选拔中青年干部。我们两个人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标准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和陈云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都主张德才兼备,并反复强调不能选“三种人”(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派性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陈云同志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这些意见讲得好。”

1983年6月3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建立“第三梯队”的设想。对于陈云的这个建议,邓小平积极支持并高度肯定。他说,陈云同志“谈了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即干部队伍三个梯队的配备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讲得非常好”。这次会议正式作出建立“第三梯队”的决策。

在邓小平和陈云等的大力推动下,干部年轻化问题取得明显进展。到1985年12月,有126.8万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办理了离休手续。同时,全国有46.9万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和干部年轻化的不断推进,党的生机与活力得到了很大增强。与此同时,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等因素也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为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和陈云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取得明显好转,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80年11月,陈云在中央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期间,针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受到的严重破坏,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得到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赞同。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1982年1月5日,陈云将中央纪委报送的题为《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信访简报》批转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并在批语中指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邓小平阅后批示同意,还在陈云批语中加了“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八个字。

邓小平和陈云在关注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同时,对纠正党内不正之风也高度重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领导干部的子女纷纷经商、办企业。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利用权力和关系,参与套购国家紧缺物资,进行倒买倒卖等活动,败坏领导干部的声誉,损害党在人民中的形象。为此,1985年3月,中央纪委提出《关于不许领导干部的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的建议》,明确规定凡地师、司局级以上干部的子女及其配偶,一律不准经商、办企业,已经参加的必须全部退出。4月3日,陈云在《建议》稿上批示:“应退出的干部子女的范围,是否可以再大一点,请再考虑一下。”当日,邓小平批阅此件,对陈云的意见表示:“赞成,要早出决定。”5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经商的决定》,对于刹住这股歪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对积弊日深的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革首先是从农村突破的。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

邓小平和陈云对安徽等地一些农村抛弃“大锅饭”、实行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予以明确的肯定和支持。1979年6月18日,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对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答复:“我双手赞成。”以后,万里又就这个问题同邓小平谈。邓小平答复:“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邓小平和陈云同样起了推动作用,并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与配合。1979年5月18日,陈云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必要的。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邓小平主张打破“铁饭碗”,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经济体制改革在城乡大规模展开后,出现了只强调市场调节而忽视国家计划、只强调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而忽视必要的国家集中和国家干预的倾向,发生了商品涨价、重复建设、财力分散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陈云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改革的步子要稳,要随时总结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对于陈云的意见,邓小平明确表示支持。他在这次会上说:“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巩固已有的成绩,總结已有的经验,分析和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改革和开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和陈云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并在如何进行对外开放和建设经济特区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邓小平和陈云经常就如何进行对外开放交换看法。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阅荣毅仁来信。信中提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中规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投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四十九”和“决定重大问题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两条原则,并非国际惯例,同时这是当前国家经济情况所不易办到的,势必降低外资对我国投资的兴趣,我们亦同样达不到大量吸收外资从事建设的目的。建议在不丧失主权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争取更多的外资,引进更多的技术,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批示:“我看很有道理,四十九和三分之二都可不写。”并将此信批送陈云阅。陈云当日批示:“我同意荣毅仁的意见,只要外资愿意来中国,我们总有办法对付。”1980年12月1日,陈云将新华社内部简报刊登的《国产药材在香港售价普遍下降》一文批给邓小平看,并指出:“各省市自己出口商品竞相削价谋求外汇,这必然使国家外汇损失不少。必须引起注意,而且要有具体办法,避免外汇损失。”

创办经济特区,是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邓小平和陈云都十分重视并支持这项措施。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回京后,2月24日,他约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强调要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并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谈话结束时,邓小平指定姚依林、宋平将谈话的内容向陈云汇报。陈云先看了邓小平在视察中和回京后的谈话记录,又在3月14日专门听取姚依林、宋平等的汇报,明确表示赞成邓小平有关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

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部分沿海城市座谈会。会议根据邓小平2月24日谈话的精神,讨论了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办好经济特区的问题。4月1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稿。会议委托中央分管特区工作的谷牧,专程到杭州向陈云汇报,听取陈云对《纪要》的意见。陈云听取汇报、阅读材料后,明确表示:“我同意这个《纪要》。”并提出要不断总结经验。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而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它是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和陈云等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创举,也是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重大改革。中顾委于1982年中共十二大设立,历时两届、十年。邓小平和陈云先后担任中顾委第一、二届主任。1989年后,邓小平曾同陈云商量过中顾委撤销的时间问题。8月24日,邓小平委托杨尚昆、王震到陈云住地征求意见。陈云表示同意邓小平的意见,即“下次党代表大会不搞顾问委员会了,还是搞退休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撤销了中顾委。在分别主持中顾委工作期间,邓小平和陈云互相支持,心心相印,为解决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建立领导干部退休制度、完成中顾委的历史使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陈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开始安享晚年,但仍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晚年的邓小平喜欢到上海过春节,1988年至1994年的春节他都是在上海度过的。陈云也从1990年10月起,将休养地点由杭州改到上海。这以后,他每年“十一”前后到上海过冬,来年的四五月间返回北京,一直到1994年5月。

1994年5月25日,陈云因患肺炎住进北京医院,在此后直至逝世的近一年时间里,病情时好时坏,一直未能出院。1995年4月10日,陈云病情急剧恶化。下午2时零4分,病逝于北京医院。在陈云病重期间,邓小平曾委派秘书前往医院探望。陈云的逝世,使邓小平失去了一位并肩战斗、合作共事60多年的老朋友、老同事、老戰友,他的心情自然是十分沉重的。

回顾邓小平和陈云交往共事的岁月,特别是他们携手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光辉历程,可以看出他们的交往是深厚的,共事是愉快的,合作是成功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和陈云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其他成员一道,带领全党进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制定和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解决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推动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特别是培养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保持党和国家稳定,成功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摘自《百年潮》2020年第11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内容有删节)

猜你喜欢
陈云邓小平干部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陈云令人起敬的“脾气”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