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邕对苏轼书法的影响

2021-05-04 08:59赵永远
收藏与投资 2021年2期
关键词:苏轼书法影响

赵永远

摘要:李邕作为唐代的书法名家,其书法在北宋因时而风行,对当时很多书法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晚年师承李邕的书学经历,亦得到了当代多数人的肯定,只是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尚未明了。本文结合历代文献与二人书法作品,从书体、用笔结字以及书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李邕对于苏轼书法的影响,不仅在于风格的传承,还有行真书体和书学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李邕;苏轼;书法;影响

一、对苏轼行书书体的影响

李邕在书法史上以擅长行书而出名,他的行书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上,融通北朝以及唐初几位前贤,因此在书体和风格上均与“二王”有明显的差别。关于他的行书,唐末吕总在《续书评》中将其归为真行书一类,宋姜夔《续书谱》则评价道“李邕、李西台辈,以行为真”,而明项穆《书法雅言》则认为“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此行真之初变也”[1]。此外,还有明代张绅等人亦将其书归为真行书一类。因此,又可以称李邕这种行书为行真书或者是真行书。而如佘城所言,“李邕对于唐代书学实有力矫时风,振衰起蔽,恢复魏晋书道精神之功;另外便是首开行真书体之滥觞,对唐后行书风气大行,尤其具有催生的贡献”[2],李邕在书法上的改体,不仅力矫时风之弊,传承魏晋书道精神,对北宋以来行真书体的盛行也大有裨益。

这一点从北宋诸多书家留下来的手札也可以看出,蔡襄的《澄心堂纸帖》《蒙惠帖》、欧阳修的《灼艾帖》、黄庭坚的《懒残和尚歌后记语》《苦笋赋》等。苏轼亦是以行书著称于世,但他的书法中也有很多行真相杂的作品,如其《归安丘园帖》和《吏部陈公诗跋》。元郑杓、刘有定在《衍极》并注中提道:“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李西台辈以行为真……若谓李西台以行为真,则是。然自此体渐变,至宋时苏、黄、米诸人皆然。”[3]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说,李邕的这种行书体,对北宋整体行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而苏轼自然也不例外,只是或直接或间接罢了。

此外,李邕还将这种书体应用于碑刻一途,这一点对宋以及此后的行书入碑都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在唐代早有唐太宗以行书入碑,且之后又相继有高宗、武后和高正臣等,但李邕却和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启功先生所说:“行押书碑,自《晋祠铭》始。李靖诸碑继之,而纤弱不能跨皂,怀仁集王右军书,只是巧艺之工,无关书碑之事,李泰和出,行书书碑,史称登峰造极。”[4]李邕是真正从技法上面进行改进和突破,将行书与铭石结合起来。这对宋人而言,在碑刻上又有了新的参考样式,如钱泳《书学》“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北宋之碑尚真行参半,迨米南宫父子一开风气,至南朝,告敕碑碣则全用行书矣”[5]。因此李邕对于苏轼书法的影响,还表现在书碑方面,如苏轼所书《上清储祥宫碑》和《养生论》。

二、对苏轼用笔和结字的影响

关于苏轼书法的师承范围,他的学生黄庭坚多次在文集里提到,如《题东坡小字两轴卷尾》:“此一卷多东坡平时得意语,又是醉困已过后书,用李北海、徐季海法。”[6]《跋东坡书》:“东坡书如华岳三峰,卓立参昂,虽造物之炉锤,不自知其妙也。中年书圆劲而有韵,大似徐会稽;晚年沈着痛快,乃似李北海。”[7]还有“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书,其豪劲多似之。[8]”从题跋的内容来看,黄庭坚认为苏轼书法的师承主要是早年师法徐浩,中年临颜真卿,晚年则推崇李邕。

当然,苏轼师承的远不止以上三位,在其文集里还涉及杨凝式和柳公权等书家,但李邕无疑是在黄庭坚题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如“苏公长年书,笔力豪壮,兼李邕、徐浩之长”“至于老重下笔,沈着痛快,似颜鲁公、李北海处”等。苏轼也曾自言:“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9]不过针对时人评价其书与徐浩相类,苏轼予以了否认,反而直言其书大似李北海,可见在他的眼里,李邕的书法地位是高于徐浩的。

根据以上黄庭坚的评论,可以得知二人在风格上都具有“豪劲”“沈着痛快”以及“笔力豪壮”等特征。至于“豪劲”可以理解为二人书法中豪放劲健的力量与气势,而“沈着痛快”则如丰坊《书决》所说:“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10]二者是一组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但同时都和用笔结字有很大的关系。图一是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以及《渡海帖》集字与李邕书迹的对比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渊源。首先,在用笔上,如图中“今”字,二者的撇捺不仅同样浑厚,且都具有一种豪放劲健的质感。再如“夜”字,虽然下笔角度略有不同,但其中横竖以及点都写得十分粗壮,这应该就是黄庭坚为什么说苏轼“晚乃喜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的原因了。除此之外,如图一中“云”字,在写下部分的横画时均没有提笔,而是依次往右挪位,通过加强连笔突出线条的沉着质朴,同时又依靠笔画位置的挪移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在一些笔画的收笔上,如图中“见”字,二者在撇画行尽时并没有出锋,而是直接连笔写竖弯钩,收笔处气息显得十分温和内敛,恰如王文治对苏轼的评价“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

在结字上,正如冯班《钝吟书要》所讲“体势学李北海,风卷云舒,逼之若将飞动”[11]。苏轼与李邕相似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如图一中“见”和“云”字,其中“见”字基本上都是上面寬松,下面紧密,形成非常明显的对比,而“云”字二者都是上重下轻,加上最后一笔的牵丝,不仅增加了字形的稳定性,同时又使得整个字生动而富有趣味性。其二如“遇”与“退”字,二者走之底右边的字和走之底的势态刚好中和,最后一笔捺画平而舒缓,可谓是似奇反正。最后,即是所谓的“左秀而右枯”。如图一中“恐”字,二者均被处理成左低右高,形成一种右倾的势态。这种类似的处理还有很多,如上述所说“今”“夜”和“见”,不过二人相比,苏轼整体字形更扁,这种右倾的势态也更加明显。

此外,尽管目前所能见到的李邕书迹多为碑版行书,与苏轼书迹在书写载体、形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放在一起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者的书法作品都具有那种浑厚劲健而又沉着痛快的特征。如图二与图三,分别为苏轼和李邕晚年的代表作《渡海帖》和《李秀碑》。从图来看,他们都非常注重整体的轻重与疏密变化,二者虽都是字字独立,但同时又通过字形的欹侧和错位增加作品的动态感,如图二《渡海帖》第三、四行和图三《李秀碑》中的最后两行所示。

三、对苏轼书学观念的影响

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他自身的书学观念和审美观念。李邕书法对于苏轼创作的影响过程,同时也是他自身书学观念和审美观念向苏轼传输的一个过程。关于李邕的书法理论,目前记录最多的只有一句“学我者拙,似我者死”,而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宋代释惠洪所著的《石门文字禅》里:“李北海以字画之工,而世多法其书。北海笑曰‘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当时之人不知其言有味,余滋爱之。”[12]后董其昌跋《云麾将军李秀碑》说:“北海云‘效我者拙,似我者死,虽赵集贤尤在门外。”[13]在《题娑罗树碑后》中又说:“北海曰‘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不虚也。”[14]此后,又有陈继儒、恽寿平以及刘熙载等相继沿用下去。

“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意在告诫后世之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艺术形式的相似与雷同,而要有创新和树立个人风格的意识。对于苏轼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在学习李邕书法时,亦是透过李邕的书法作品看到了其中传达出来的创新意识。这句在北宋广为流传的八字箴言和李邕的书法实践无疑是对苏轼创建自己独特风格的最好鼓舞和刺激,其自言“吾书虽不善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在创作观念上,李邕对于苏轼书法的影响,还表现在审美观念上。如佘城《唐代书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所说:“书家临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思想透过作品影响到后世的书法艺评理论家,研究归纳其特性而融入书学理论中发为著述。”[15]所以,苏轼在对李邕书法技法学习的实践中,其自身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进而演化成自己的书学理论。如苏轼著名的论书诗《次韵子由论书》就包含了自身的审美思想:“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16]

首先,对于“守骏不如跛”一语,金学智《新二十四书品·跛骏》中认为“跛”应是指书法中跛侧的字形和章法,而“骏”字则包含了骨力与动态之美,他认为以跛骏之美享誉书坛的书家莫过于李邕和徐浩二人,同时对李邕书法中的跛骏之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7]。李邕书法融通南北,其书确实具有跛侧体态以及骏健的骨力和骏发的动态之美,因此,苏轼这种审美观念的形成应该与李邕具有一定的渊源。

其次,“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所包含的审美特征与李邕的书法实践也非常吻合。李邕所留下来的书法作品虽然在风格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都具备“二王”一派的灵秀多姿与北朝书风中的沉着质朴,于劲健的笔力中饶之以柔和,正如苏轼所说,端庄中不乏灵动,刚健中又婀娜多姿。从苏轼的书法作品来看,他的书法同样具有这种兼美的性质,正如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如此评价苏轼:“在表现形式上,介乎钟系旧体与王系新体之间,而偏重于钟系。”[18]可见,苏轼和李邕二人在艺术上具有同样的审美观。

四、结语

北宋早期书法承接五代时期的发展势态,书风本趋秀丽,兼之刻帖失真以及“趋时贵书”的现象,使得当时书坛逐步形成因循守旧和萎靡不振的局面。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书家们不满当时书法发展的现状,振臂高呼学书理当自成一家,不能盲目模仿别人。在他们的努力下,北宋书法最终于晋唐之外,另立一座高峰。其中,苏轼书法可以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北宋“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因此对于他的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的研究都非常重要。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看,苏轼对于李邕的学习,主要在于取其书风沉着质朴、豪放劲健一面,而李邕对于苏轼书法的影响却不仅限于此,他的影响除了风格上的传承,还表现在行真书体以及书学理论上。

对于书家来说,书学理论的建立离不开自身的长久实践和学习,而同样前人书法在传播的过程中,其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书法思想和审美观念势必会对书家个人书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苏轼通过对李邕书法的学习和实践,促成了一些新的见解与思想,完善和丰富了自身的书学理论体系。这一点常常是被人忽视的,但也恰是李邕对苏轼书法的影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自选课题“李邕对北宋书风变革的影响研究”(2020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项穆.书法雅言[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25.

[2]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剪辑.隋唐及宋代书画研究选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39.

[3]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41.[4]启功.启功论书绝句百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5:35.

[5]钱泳.书学[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27.

[6]王中焰,杜玉印注评.黄庭坚书论[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93.

[7]王中焰,杜玉印注评.黄庭坚书论[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87.

[8]王中焰,杜玉印注评.黄庭坚书论[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356.

[9]苏轼.论书[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15.

[10]丰坊.书诀[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05.

[11]冯班.钝吟书要[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53.

[12]惠洪.四部丛刊:石门文字禅·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161-162.

[13]马成名.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錄[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97.[14]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35.

[15]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剪辑.隋唐及宋代书画研究选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40.

[16]苏轼.苏东坡全集上[M].邓立勋,编校.合肥:黄山书社,1997:22.

[17]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776-784.

[18]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331.

猜你喜欢
苏轼书法影响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诗书画苑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