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探索

2021-05-06 08:57凌斌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劳动教育

凌斌

[摘要] 在研学旅行中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程项目,让学生投身到不同类型的劳动中去,领略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并通过体验式的劳动实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获得关于劳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研”与“学”相辅。

[关键词] 研学旅行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实践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不仅是旅行游历,还包括体验生活、为人处世、生存技能、文化养成等方面,我们认为它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为此,我校专门设计、组织了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根据课程的实践和反思,我们认为研学旅行课程完全能成为劳动教育更生动、更感性的有效途径,并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首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广为传唱的《劳动最光荣》儿歌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渐渐沉寂在了岁月中。劳动教育真的过时了吗?立德树人,劳动为先。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强调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9年11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积极倡导“爱劳动”的社会风尚,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诸如“劳动尊卑论”“应试教育观”“劳动教育异化”等错误认识,影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落实。劳动教育形式相对简单,只停留在校内劳动课程、校内值日生、大扫除劳动、社区义务劳动等内容上,不仅单一而且单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彰显,“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全面育人的理念使得劳动教育进一步焕发生机和活力。因此,将劳动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真正被当代学生理解、内化,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如何充实劳动教育内涵、丰富劳动教育手段、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二)深化研学旅行育人价值探索的要求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到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强研学旅行的指导和深入探索的新要求。全国各地的学校和相关教育研究者加紧了对研学旅行的研究,研学旅行成为近几年教育改革实践的热点主题。然而,在目前的研学旅行实践探索中,人们往往将研学旅行与德育、研究性学习、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等方面进行结合,强调学生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作为校外教育活动形式,研学旅行育人价值范围非常广泛,拓展和深入挖掘其育人价值是深化研学旅行发展的需要。在组织学生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过程中,能否结合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在合作中、在探寻社会和自然中得以落实,是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

二、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理念

研学活动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与劳动教育相一致。因此,以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旅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我们需要转变原有的劳动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聚焦劳动教育的具有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研学旅行课程来实施劳动教育。

(一)凸显劳动教育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常规性的劳动教育,在内容上较为固定,形式上较为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强。而研学旅行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涉及更多领域,内容更能吸引学生,效果更佳,体验更深入直观。现代化农业的研学课程项目不仅让学生体验粮食的得来不易,更让他们体验现代化农业中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升,农村致富还要靠科学现代化;而非遗传承的研学课程项目让学生感悟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非遗传承不仅依靠抓牢经典还要继承创新。这些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刻难忘。今后,还可以继续开发现代制造业的研学项目,让学生在“研”和“学”的过程中体会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二)坚持学生立场开发课程

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学段进行,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劳动教育要提升技术含量和职业含量,而不能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现代课程設计和开发改革越来越强调开发主体的多元,学生也是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之一。在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过程中,同样需要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最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因而研学旅行要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到研学主题、路线选择和活动设计等环节中。

(三)注重多学科融合和多形式交替

劳动教育不仅是开展生产劳动活动、体验劳动,还需要注重多学科的融合。要突破劳动孤立的观念和学科分离的弊端,将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融合,与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历史、气象、环境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将劳动教育与深度学习、探究进行结合,选择性地运用实地考察、走访调研、标本收集、信息查询、主题研讨、文献研究、特征绘画、观察记录、数据分析、设计制作、实际体验、创意物化等多种方式,让研学中的劳动教育具有较高的智慧含量。

(四)整合校外教育基地资源

为了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外教育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为避免劳动教育单一性的缺陷,在制订研学旅行课程计划时,需要因地制宜地运用当地的社会教育资源,在调查当地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校外教育基地资源纳入课程资源中。

三、研学旅行课程结构与内容

根据以上的设计理念和相关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从现代化农业劳动和非遗项目传承两个维度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以主题和项目的方式进行内容的组织。如

表1所示,设计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实践。

四、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

研学旅行课程由若干主题组成,并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在实施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中,要抓好主题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设计、系列活动组织和活动评价四个环节,通过这四个环节,践行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现以“徽州园林微景观搭建”主题为例,呈现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如表2)。

(一)主题活动目标的设定

主题活动的目标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和拟订,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使得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学生密切相连,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徽州园林微景观搭建的目标就是学生提出的,他们希望了解徽州园林文化,通过亲自动手搭建感受造景魅力。

(二)主题活动内容的设计

主题活动内容的设计强调丰富和广泛。“徽州园林微景观搭建”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既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学习,也有美学概念的了解,更有安全劳动注意事项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在完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造景过程,充分感悟劳动的魅力、劳动的智慧,鼓励学生树立以劳动为荣、劳动创造生活和未来的观念。

(三)围绕主题组织多样化的系列活动

在研学旅行的劳动课程实施中,围绕主题组织多样化的系列活动,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践行知识。例如,对于“徽州园林微景观搭建”课程,学生虽然有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但重点仍落实在“搭建”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感知、实践、失败、思考、再实践、成功的过程,学生在其中摸索收获的技能、知识,并获得了很好的自我完善。

(四)开展主题活动的评价

研学旅行劳动活动过程与评价密切相连,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以“徽州园林微景观搭建”为例,活动评价的主体多元,教师、劳动项目指导员、工匠、同伴等都是评价主体。同时,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如劳动研学任务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体会分享等等。

五、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成效

通过开展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它给学校劳动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即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融合,实现“做学结合、知行合一”。于此,研学旅行不仅使得学生在劳动技能上得到训练,更促进了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当前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出现了很多偏差:父母对家庭劳动的包办较多;学校的劳动教育时间不足;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浅薄、参与不够,对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太珍惜;等等。研学旅行能够构建出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培养责任担当。

(一)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

积极的劳动态度是无法以语言强行灌输给学生的,只能在劳动或参观、体验劳动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研学旅行所营造的浓郁劳动教育氛围,使得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蜕变,积极的劳动态度慢慢地树立起来。

(二)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的巩固训练,我校经过多次研学旅行实践认识到1~7天是第一个阶段,是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开端。可见,研学旅行是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一次考验,管理好自己的方方面面就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开始。

(三)研学旅行让学生理解内化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髓。徽州雕刻艺术博物馆的竹雕大师完成一个作品需要花费一个月;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过千锤百炼,历时一冬一夏;常州的梳篦制作需要“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五种工艺,72道半工序。学生在浅尝竹制笔筒雕刻、为徽墨描金、为梳篦刻花的精细制作后,体会到了各行业工匠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守住质量底线,高标准、严要求、不懈怠、不苟且的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了劳动教育方式。在研学旅行中开展劳动教育实现由单一实践育人向多样化实践育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丰富了劳动教育方式。此外,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也拓展了劳动教育内容和范围。

[参考文献]

[1]夏小刚.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0).

[2]谢丽玲.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6).

[3]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刘黎明.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J].中国教育科学,2018(1).

[5]赵明.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21(3):53-54.

[6]寧莹莹.深入推进研学旅行[J].中国德育,2019(14):7-9.

[7]姚萌,刘敏. 研学旅行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 2019(13):126-129.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软件学院编译原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ultivation Based on a Ladder Type System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