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1-05-08 04:07晏涵庄桂成
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文教学策略

晏涵 庄桂成

内容摘要: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这类课文的教学却存在学生无动于衷,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要解决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不足,需要通过搭建桥梁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聚焦语言来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通过扩展延伸来深化课文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革命传统题材 课文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加大了对于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的选录,这些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由于文本的陌生化,导致这一题材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现状

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一直是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革命传统题材文章教学的主线。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术界有过质疑微言大义的文言文、晦涩难懂的鲁迅文章、陌生遥远的红色文学是否应该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减少比重?在选文的收录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时代气息的文章。当然我们不否定后者的意义,但是对于前者比重的减少是否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待考究。

近年来,由于“国学热”的兴起,中国人开始回归于本民族的文化,开始关注本国的传统文化,自然而然革命传统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自上而下对于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关注和收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翻开当前部编本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不少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取材真实,人文内涵丰富。有描写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不畏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文章,像《小英雄雨来》《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故事性强,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是教材中的传统课文;有描写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的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文章,如《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富有时代气息,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此外,这些课文的体裁除记叙文之外,还有诗歌、议论文、通讯等文体,如《长征》《为人民服务》等,为多层面完成语文教育任务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视野。

这类课文数量总体而言占教材中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其意义重大。它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此重要的课文却面临着无奈: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无动于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笔者思考歸纳了如下几点原因:

学生是学习主体,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关系。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时空跨度大,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学生无法联系生活实际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而且这些故事大多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没有对于时代背景的认知,学生难以理解对文中的故事或者主人翁的命运产生共情。学生和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没有找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对的是通过自己的解读替代了学生自主阅读,用较为单一化的模式去表达宏观、空洞的感情,拔高文本的思想内涵。忽视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自主感知、对于课文语言表达的关注。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甚至出现文本的误读。此外,教材内容(即文本)在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的方式与手段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作者和教材编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对人物进行高、大、全的艺术提升,过于强调这类课文的思想性,人物形象出现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学生产生了脱离生活实际的距离感,缺乏阅读兴趣。

二.通过搭建桥梁来激发阅读兴趣

那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教学应当如何引领学生在接受思想熏陶、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习得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笔者试作一些简单的探索。

由于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距离学生现在生活较为久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相对来说,能够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信息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体验感受,产生“共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像《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这样的文章,学生如果对于时代背景不太了解,就很难理解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精神。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及时的补充背景资料,搭建情感桥梁。让学生们懂得这是在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物资急缺(草皮、树根都被啃完了)、面临形势严峻(自然环境以及敌人的埋伏),但革命战士为了不影响他人,不影响大局,宁愿委屈自己,甚至牺牲自己也不拖累被人的更名大无畏精神。在教学时,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判断,也为学生走入课文搭建好情感的桥梁。在教学《王二小》、《小兵张嘎》这样的红色题材的文章时,适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的效果也起到意向不到的效果。故事中的人物就“活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就立了起来。而不是被动的形成了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搭建起来了,文本阅读的切入点就有了突破,选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无疑不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三.通过聚焦语言来增强真实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聚焦语文文字,关注语言本身,品味语言内涵,挖掘背后的意义,无疑不是在教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时,教师应该重视的方向。只有聚焦语言,挖掘真实内心体验,才能让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

“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同样离不开精彩的语言描写。教学时,教师只有引领学生深入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才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2]一般来说,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大都是以人物的对话或者独白性的语言进行描写。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聚焦语言,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点进行训练。

在《倔強的小红军》一课,主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这些语言反复朗读、体会,激发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抓住陈赓同志与小红军的三次对话,“三次拒绝”展开教学,我们能够在字里行间的品味中感受到小红军倔强背后是不愿意拖累别人,甘愿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能从陈赓的动作和语言中体会到作为一个革命的老同志对于后辈的关爱。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人物的感受就会更深刻、更立体,从而深化学习的效果。

可见,对革命传统题材文章,聚焦文本语言,深入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激起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是进行这一类革命传统题材文章学习的另一个新的突破口。

四.通过扩展延伸来深化人文内涵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大都记叙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但课堂毕竟有限,所学到的也毕竟是“小语文”,而课外所接触到的却是生活中的“大语文”。一堂课的结束应是学生新知识的开始。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打开“拓展”的大门,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以延续并扩大文本的作用。

教材中选编的文章作为精心挑选的文体材料,其本身具有的典型性,是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载体。我们对于革命传统文学题材的教学不应该止步于此,而应该以此为起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深化人文内涵。一方面我们立足课堂的同时可以通过先关资料的收集和分享,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这一类题材的认知,形成一个自己的红色世界。在教学《吃书不忘挖井人》、《难忘的泼水节》、《朱德的扁担》这一类型的革命时期伟人故事时,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人物的距离,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伟人故事和资料,从而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在每节课课前3分钟进行分享,学生们都十分积极踊跃。分享的故事相互补充,与文本中人物的形象形成对照,加深了学生对于伟人身上精神的认知和感受。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进行相关的革命主题的教育,深化人文内涵。如请革命退伍的老红军进校讲故事,从真人真事中受到启发和触动。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革命英雄人物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烈士陵园遗址、调查家乡革命故事,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等地方,再现当年的抗战岁月。与此同时教学应和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起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契机。变要学生学成为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这无疑不是对于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探索。

总之,教学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铸就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正视现在教学中存在的困局,积极探索进行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的教学策略探索,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受,发挥文本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2]孙晓芳.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10):25.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课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我背课文很慢,怎么办?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国宝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