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病灶精准发力
——情境材料作文写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1-05-11 06:02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1年3期
关键词:关键句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写作能力是指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从2019年和2020年全国卷的命题来看,均走的是“巧设情境,聚焦表达应用”的路子,这也是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

从近两年高考作文写作的实践来看,不少考生在情境材料作文写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择要归纳为十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审题不够精准,论证不能回应命题要求

现在的高考作文也是应命而作,戴着镣铐跳舞。审题不准,偏离题旨,至少对考分影响很大。

审题也有一个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的问题。面对一道考场作文试题,要有敏锐的嗅觉,要能准确地判断,然后才能谋篇布局。

我们以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文题中“最”字妙不可言,更显思维功力,是审题的关键点,其中蕴含着一种“比较思维”。审题过程中考生就应该采用对比思维,在对比中深化思考,提取观点。审题时有了这种比较思维,在具体论证时就能采用对比论证,强化观点。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都能给予我们启示:不计前嫌,用人唯贤,这是齐桓公的气度与风范;宽容理解、甘居人下,这是鲍叔的涵养与睿智。而我对管仲感触最深:处于困境时,他坚韧不拔,忍辱负重;时机来临时,他施展才华,成就伟业。我们应该学习管仲精神,练就硬核实力,机遇出现时,“扶摇直上九万里”,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这是在比较中彰显观点。

能放下个人恩怨,重用昔日仇敌,是齐桓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齐桓公知人善任,听取鲍叔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以包容之心接纳管仲。试想,如果没有齐桓公宽广的胸怀,哪里有鲍叔荐贤的佳话?哪里能成就管仲这匹千里马?哪里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威名?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这是在对比论证中强化观点。

审题时一定要深刻领悟命题意图,精准判断材料内涵。“聚焦点,抓关键,整体性,常规化”应是考场作文审题的基本原则。

所谓“聚焦点”,就是抓住焦点内涵立意。一则材料的含义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有主次之分,一定要抓住重点。“切合题意”等次优于“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等次优于“基本符合题意”。聚焦靶心更胜一筹,才是最高分。

所谓“抓关键”,除了“聚焦点”之意,还包括抓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词”蕴含材料本质意义,“关键句”概括或总结材料主旨。

所谓“整体性”,一则材料或几则材料要放在一起关照,每则材料自成一个整体,自有一个中心。多则材料要根据题目要求,或在个性之中进行比较,或在交集中寻找共性。万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整体性”与“抓关键”是辩证统一的,“关键”是整体中的关键。

所谓“常规化”,是指按正常的思维审视材料,思维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之常情,不违事理。文题材料本身,无论是立意和表达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情境的设置社会化和生活化都符合“人性常情”,命题的意图是考查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审题时要力避“胡思乱想”,坚决杜绝“歪门邪道”。

审题问题确属老生常谈,但依然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高考虽力求降低审题门槛,但考场中偏题离题现象依然不断。尤其是那些智商情商均较高的考生最容易阴沟翻船。

越是审题要求降低,越是要引起重视。

二、开篇处理材料不当,出现两个极端

文题材料是立论的基础,要使立论有根,开篇提出论点时,要使论点这个主干根植于材料的土壤中。

引述材料时考生容易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开头不见材料踪影,论点提出突兀。

二是照抄材料。极短的材料尚可,但字数较多的材料则万万要不得,全文800余字的篇幅,开头抄上一大段原材料,一则给人凑字数的感觉,让阅卷老师一上来就怀疑你的写作能力;二则占据了主体内容的空间,后面即使想施展能施展也会受到时空上的制约。

一般的优秀作文在引述材料时都具有“准”“精”“美”三个特点。

“准”是第一位的,准确地提炼概括出文题材料的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

“精”即精炼、简洁。要高度概括,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述文题材料。

“美”指语言精美。要在句式、修辞上下功夫,让读者赏心悦目。

我们比较两个开头:

天空之大,所以包容了云朵;海洋之深,所以包容了浪花;山峰之高,所以包容了岩石。自然万物皆能包容,一个人、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如此?纵观历史,每一个成功的人,无不具有宽容待人的品质;每一个强盛的国家,无不是以开放包容为国家理念的。

(2020年全国Ⅰ卷一考生)

这样的开头,看似华美,但看不到文题材料的踪迹,总给人一种卖弄的感觉。

齐桓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而重用管仲,管仲助齐桓公不费车兵而九合诸侯。此二人者,一人深谙君王用人之道,一人有荡平天下的谋略,但在这段历史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却是慧眼识人而又甘居人下的鲍叔。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这个开头精准地概述材料,提出自己的论点,显示了概括能力和语言功底,可称之为“凤头”。

情境材料作文,开篇概引材料就如同车子开动必须系上安全带一样,它是生命之带。但现实生活中开车或坐车不系安全带者多矣,正如同考生不概引材料一样,是不知道“安全带”重要吗?不是的!是“系安全带”困难吗?不是的!为保证考场作文的基本分,请考生务必养成自觉自动于开篇概引材料的习惯,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基本动作!

三、论证不能具体分析,导致二级拓展

先看一篇考场作文:

争做有气度的人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争做有气度的人”。

齐桓公和管仲本是敌人,齐桓公还曾险些被管仲射死,但齐桓公即位后,不计私仇,还重用管仲,最终成就了霸业。由此可见,成功需要有非凡的气度。

气度是什么?气度,是指一个人的气魄和度量。是一种大智大勇的境界、一种宽容大度的魅力。

有人曾说:“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具体叙述略)再看东汉末年的袁绍……(具体叙述略)

所以拥有气度的人,才能成大事。海纳百川的气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怎样提升气度呢?我们都知道气度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他人所能给予的。提升一个人的气度即提升一个人的素质修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增长见识……(道理论证略)

心胸狭隘者把每件小事看得重于一切,别人的冷嘲热讽会使他萎靡颓丧,流言蜚语易使他忧愤感伤。真正有气度的人视恩怨如云烟,以大局、整体为重。个人如此,国家也一样……(具体抗疫事例略)

气度是一种人生的高度,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仁者的德行,是智者的胸怀。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气度的人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该文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围绕中心论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行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如果文题要求“论气度”,该文不失为一篇优秀作文。但就全国Ⅰ卷文题要求看,这是一篇不切合题意的文章。原因就在于出现了“二级拓展”的问题。所谓“二级拓展”就是由题目材料(审题立意)发掘出作文立意并拟制好标题后,在具体写作中,只针对作文标题(或论点)的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阐释,因而使整篇文章脱离了文题材料的主旨内容。全国Ⅰ卷要求写出对所选择的人物的感触。本文却无视这一要求,写成了“论气度”。任何感受和思考都必须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不能仅把材料作为引子,然后另起炉灶,否则就会导致二级拓展,有套作之嫌。

根治“二级拓展”的基本方法是:“就事论事,理不离事”。材料是思考的原点,是思维的出发点。任务情境材料作文,要求“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概念,就“任务”而言,就是“就事论事”;就论证而言,就是“就事论理”。所以要紧扣事件或人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看下面一个片段:

鲍叔以大局为重,牺牲私利,实乃英雄。在鲍叔的人生字典里,找不到“小我”二字,更找不到“小圈圈”“小地盘”“私心杂念”这些词。在鲍叔的人生字典里,触目皆是“大局”“王道霸业”“国家利益”这些词。如果鲍叔从自身利益考虑,他完全可以不举荐管仲。鲍叔完全可以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地位,独揽大权,独享人生巅峰之乐。然而,鲍叔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服从于国家,小我服从于大我。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根植文题材料内涵,有针对性地具体分析,厚重实在。

四、论证不能适度拓展,出现两个极端

为了提升所论观点的普适意义,需要在就事论事之后跳出事件,适当泛化延展,作更深广度的论述,但要泛化有度,点到即止,这就是“适度延展”。这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述的深广度,处理得好,容易升格为优秀作文;但延展把控的难度大,因为它要求考生有丰厚的知识积淀、文化底蕴和较大社会接触面,及语言掌控力,故又容易出现错误,超过一定限度容易滑向脱离事件的空泛议论;不进行延展又有拘泥一事之嫌。

请看下面片段:

任人唯贤,宽容大度,是君主之明。齐桓公听取了鲍叔的意见后,明白自己的霸业需要有识之士的助力,应当任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而不该纠缠于个人恩怨。拥有这般觉悟,当为历代君王之典范。而另一位明君唐太宗,同样懂得礼贤下士。一双慧眼,让他发现了魏徵之贤;宽广的胸襟,使他不计其过往,善用其才能。善于纳谏,不畏批评,为齐桓公、唐太宗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楚怀王,听信谗言,流放屈原,错失贤才,终使霸业毁于一旦。可见,君王的贤德,是时代辉煌的重要因素。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具体分析后,适当拓展,正反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五、论证堆砌事例,失却理据特色

近几年的全国卷作文,大多是应用其外,议论其里。这就要求考生写主体部分时一定要按照“议论文”文体特征写作,体现出“议论”特色。现实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写议论文,通篇不见议论或很少议论,而是罗列事件,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事实拼盘”。

请看下面的片段:

鲍叔的胸襟在于甘居人下,荐人以贤。纵观历史,春秋时期的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用实际行动向晋平公推荐合适的人才。秦末汉初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让刘邦登台拜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临终之际推荐姜维于蜀国危难之中不至迅速灭亡。不唯古代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支持“小字辈”年轻人王永志解决导弹射程不够的问题,香港首富李嘉诚举荐使用年轻人霍建宁、周华茂、洪小莲,使他们有了一番不俗的成就。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这与法庭的“举证”何其相似!没有一点理性思维,便谈不上深刻?

铺陈材料只是论证的一个手段,它的优点在于朴实,易于为一般人接受;但仅止于此则缺少了精致深刻的思维,少逻辑、失理据,怎么叫“议论文”呢?

正确的做法是理事结合,例析结合。

请看下面的片段:

大胸怀如阳光,照亮世间,吸引万物。成大事者,多求贤若渴,以达者为先,唯才是举。齐桓公用贤为先,故不计前嫌,重用管仲。“齐桓公们”是眼界开阔的的真君子,拥有远山沧海的大格局。正是他们着眼全局,理性大度,从谏如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方给“管仲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文王求贤,甘愿拉车八百余步;桓公用贤,不计一箭之仇;刘备慕贤,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唐太宗爱贤,重用李建成的旧部……敬才,才会放下身段;重才,才会见贤思齐;容才,才会百川归海、群贤毕至。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该片段在提出观点后,首先进行分析,然后举例证明,这叫理事结合;例证之后,又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这叫例析结合。文段有理有据,逻辑严谨,令人信服。

六、彰显意识淡薄,主题及层次不清

考场作文是特定时空下的“舞蹈”,“舞姿”要优美,更要有行云流水般的衔接,让观众有流畅、清晰、简洁的愉悦感。阅卷教师作为特定的观舞者,最注重的是“舞蹈”的整体编排是否合理,最关注的是起承转合的关键“节点”。你不要期待他沙里淘金,甚至于挖掘出你的微言大义。因此,曲径通幽者,含蓄委婉者,常常遭遇到遗憾的“误判”。

近年,常有误判的考场作文见诸报刊,细读之则为精妙美文,写作者多是平时的写作高手,这种情形除了引来一片唏嘘或讨论之外,并不能改变考生的命运。即或有经重审发现稍有改善者,也纯属个例。

若想要避免中枪,还是要学习圣人“反求诸己”,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那些优秀的考场作文,欣赏一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的精短时评,你会发现,这些优秀的文章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彰显”。在标题及行文中,特别注意彰显文章的主题和层次。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彰显意识不强,导致主题不够突出,层次不够分明。

请看一位考生的“作文提纲”。

题目:恩威扬四海,凛凛王者风

开头:比较中点题: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桓公那熠熠生辉之德、凛凛王者之风。

第二段首句:王者之风,体现在其王者之智。

第三段首句:王者之风,体现在其王者之量。

第四段首句:王者之风,体现在其王者之才。

尾段首句:学习齐桓公,胸襟宽广,做时代新人。

这位考生的作文之所以得高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彰显主题及层次!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经指出:“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为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滋味的。”

因此,解决主题层次不清楚问题的最佳策略是:彰显。在准确概括出文题焦点内涵、找准关键词确定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彰显主题和层次。文章标题彰显中心论点的关键词;开篇点出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分别置于主体文段的首句,即使用首括句,句中要含有体现中心论点的词语或与中心论点有密切逻辑关系且较显著的词语;结尾点题,体现关键词。

及时适时地点题、扣题,阅卷老师会明显地感觉到你这篇作文是契合题意的,这样就可以锦上添花,从而获得较高分数。特别是那种与主题“若即若离”的文章,能彰显主题及层次,确实具有“起死回生”的特殊功能。

七、立德树人宗旨意识不强,文章无灵魂之光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才观,选人用人观。因此,加强考试对学生健康成长、科学成才的引导是“十四五”时期教育考试改革发展的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成长自然成为高考作文的应有之义。

2020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的文题材料是历史故事,有的考生抱怨准备的时事材料派不上用场,输给了“公子小白”;甚至有评论者指出,全国Ⅰ卷作文题在反押题,有意回避热点。前者表现在就史论史,拘泥历史人物本身,打不开思维;后者实为怪论,误导学生作文备考方向。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命题意图实为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历史辐射当下,把深厚的家国情怀用贴近历史、贴近考生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在题目中,营造了既富有传统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的语境,清晰地彰显出“立德树人”的主旨。试题立足“人才”话题,内容涉及鲍叔以国事为重、屈己让贤的风度,管仲出类拔萃、经世匡时的才能,桓公不计私怨、为国任贤的胸襟。“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并不处于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无须像管仲一样兀兀穷年,殚精竭虑,但我们仍需像他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练就过硬本领,助力“中国号”这艘时代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就像潘建伟用科技之才,助力“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就像黄大年学成归来为国效力,填补相关领域空白;就像秦玥飞当村官,躬耕泥土,用知识推动乡村振兴;就像张超成功逐梦海洋,助力强军梦想……我们也应像管仲一样,求得真学问、练得真本领,学以致用,积极回应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振兴乡村、共同富裕”“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助力时代伟业。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文段重在论述管仲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了丰厚的素材积累、鲜明的时代特征、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高考文题要求“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作,就意味着必须联系实际、联系自我。所以考场作文实际上就是一堂思想政治课,青年学子备考,首先要给自己上好政治思想必修课,要培养自己的大视野、大心胸、大格局,主动地塑造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要强化政治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其次要关注国家大事,搜集整理分析能体现“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方面的素材,用心感悟诸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能彰显时代价值的中国精神,致敬那些民族英雄、劳动模范、国家功勋人物。在具体的写作中,善于把“小我”与“大我”联系起来,把时代问题与时代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把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联系起来。

好文章是靠主旨的光彩照亮的,无论高考作文以什么为论题,考试都有必要跟“立德树人”联系起来,传递正能量,增强文章的“铸魂”之光。

八、思维含量低,文章思辨性不强

高考作文设置情境材料,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实际上正是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或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创新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高考作文一直以来不断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且持续发力。2020年高考的8道作文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理性思维的内容。如全国Ⅰ卷面对三个历史人物“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一个“最”字要求必须进行比较和权衡,全国新高考Ⅰ卷要探讨“距离”与“联系”的辩证关系……思维是写作的花朵,思维含金量的高低是判断一篇文章的主要指标。仅从全国Ⅰ卷的写作来看,学生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方面表现欠佳,这方面的优秀作文凤毛麟角。

请欣赏一位考生《倘若世上没有了千里马》的片段摘要:

针对咱们今天讨论的材料,我倒想换一个角度思考,倘若世上没有了千里马。就像管仲被鲍叔举荐一样,诚然,鲍叔是管仲的伯乐,因为鲍叔的举荐与让贤,管仲得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但,管仲本身有千里马的才华,才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历史事例略)

任何时代,都不可否认伯乐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仅有伯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千里马,培养人才,让社会上拥有足够的千里马,才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我国取得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背后,不就是千里马式的精英在发挥硬核作用吗?(当代事例略)

同学们,我们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时常听到一些同学担心甚至抱怨,自己将来能否遇到伯乐,自己的才能会不会被埋没。我想,与其杞人忧天,天天渴望遇到伯乐,不如沉下心来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金子,成为千里马。否则,作为一匹驽马,就算伯乐来了,其命运也不会改变的。

(2020年全国Ⅰ卷考生)

该生的感悟和思考是独特的,一在于他的创新思维,他唱的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反调。二在于他的辩证思维,坚持了“伯乐”与“千里马”的两点论,又强调了“千里马”的重点论。三在于他的逻辑思维,从文题材料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文题材料为原点,探究历史,诠释当代,联系自己。

提高思维水平,增强文章思维含金量,需要加强理论武装、思想武装、方法武装。

首先是理论武装,明确高考作文考查的思维点。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作为中学生要清楚理解下列思维方式。一是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强调理性认识,抓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二是历史思维,强调的是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考查,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来总结,从历史分析中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三是辩证思维,强调坚持“两点论”,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要坚持“重点论”,即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要坚持“转化论”,量变引起质变。四是审美思维,以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为主。五是系统思维,强调对事情的全面思考不只是就事论事,而是把一件事放在普遍联系中,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六是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批判性,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是思想武装,明确高考作文需要的一些哲学思想观点。提炼归纳以下近年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你会发现:哲学是用思想观点去指导生活的,写作则是用生活去诠释哲学观点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写作与哲学是不分家的。所以,一些重要的哲学原理,思想观点要系统掌握,用以指导自己的谋篇布局。

再者是方法武装。平时备考积累素材,要善于探究素材蕴含的思想、反映的问题的本质,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具体写作时要善于在审题时“追问”,透现象、挖本质、析原因、找联系;要善于围绕中心多角度思考,横向能开“几枝花”,纵向能扎“几条根”;要善于在论证时关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点面关系、正反关系、知行关系等。

九、情境意识不强,交流磁场弱化

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命题思路”中要求:“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情境任务型作文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坚持的方向。情境作文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话题情境材料,呈现从何讲起;任务情境材料,规定“写什么”;要求情境材料,提示“怎么写”。三者中,话题情境是起点,任务情境是关键,要求情境是套路。

2020全国Ⅰ卷作文题是典型的情境任务型材料作文。从考场作文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情境意识淡薄,交流意识不强,明明是班级读书会的发言稿,却不针对学生写,作文中也没有适当的呼告、提醒,全文读下来,寻不到读书会的痕迹,找不到发言稿的感觉。有位考生就很善于营造“现场感”:先问“老师、同学们好”,接着表达“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概引材料后提出“我为鲍叔感动不已”,之后“有同学质疑”引出自己的赞美。文章设置三个分论点,分别表达为:同学们,我感动,感动于鲍叔的“不嫉不恨”;同学们,我感动,感动于鲍叔的“知人之贤”;同学们,我感动,感动于鲍叔的“胸怀天下”。接着,再联系“青少年的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写出感悟;最后,再热烈赞美青少年,对当代青年进行呼吁。整个发言稿营造了浓厚的读书讨论会场景气氛,让人感到在面对面的进行思想交流,可产生情感共鸣。

情境材料作文最大的特色是“真实的写作情境创设”,人物在其中活动,故事在其中发生,观点在其中生成。因此,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对象意识、背景意识。

主体意识就是明确特定场域中的主体写作者:“我是谁?”在以特定当事人的“我”的身份写作时,必然以特定的身份展开思考与想象。写作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特定的身份;表达时一定要切合自己的身份,说“我”该说的话。

对象意识就是明确特定场域中传递信息的对象:“我写给谁?”传递信息的对象决定写作内容的取舍和详略,决定着措辞和语气。表达的内容,一定是情境规定的,不说“我”不该说的话。

背景意识就是明确特定的情境场域:“我在什么情境下写作?”写作时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使信息传递畅通无阻,表达真实、真切、真情。

十、应用文体特征不鲜明,不规范

“高考语文试题注重考查应用写作能力。……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很广,包括但不等于应用文写作,凡是涉及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要求:“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体,善于学习运用新的表达方式。”2019年开始,高考作文命题就考查了书信、演讲稿、观后感等应用文体;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考查了发言稿、演讲稿、书信、主持词等应用文体。

但是,考生在具体作文时,还存在着文体特征不鲜明、格式不规范的问题。如写发言稿,有的考生忽略了发言稿这一文体特征,开头没有称呼,结束没有致谢;写书信,开头没有称呼、称呼语没有顶格、结束没有祝福语,甚至没有署名和日期,署名和日期位置颠倒,日期在上,署名在下等。

作文要有规矩意识,每种体裁都有各自的特征,一定要按照文体特征来写作。在备考时,首先明白高考可能考查的文体。2020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提出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2020全国高考Ⅰ卷的读书讨论会、Ⅱ卷的论坛演讲、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主持词都对接了这一学习任务群。其次,针对不同的应用文体,熟悉文体特征,尤其是格式的规范性。再者,要加强训练,牢固掌握。

文体特征不仅指格式规范,也指表达内容上的特色,所以还要有语体意识。不同的应用文体在表达上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具体的特定情境采用具有特色的表达形式。如写发言稿,旨在分享自己的阅读与感受,阐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观点、认知,同时希望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因此,发言稿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要有情感交流,可采用呼告的方式,拉近发言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可采用设问、反问、感叹句,强化感情色彩;可在转述材料时、发表见解时融入情感。

猜你喜欢
关键句
凡人小事寄深情 淡而有味话家常
——语文学科《昆明的雨》一文教学设计
凡人小事寄深情 淡而有味话家常
——语文学科《昆明的雨》一文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散文教学设计
——以“故都的秋”为例
2021生活气象“关键句”
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如何快速抓关键句理解段落大意
探寻统编语文教材中“关键句”的教学指向
瞄准病灶 精准发力
用关键句 轻松读写
散文阅读技巧总述(下)
浅谈大学生高效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