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专栏的构建逻辑与内容定位

2021-05-11 10:57付丽萍李仲先
出版广角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报学院特色

付丽萍?李仲先

【摘要】  在社会发展变革和学术期刊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专栏建设既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也要直面挑战、危中求机,加速自身转型升级。文章以《攀枝花学院学报》为例,从政治、经济、文化逻辑层面分别对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如何构建特色专栏进行深入分析,同时针对其内容定位提出了“内向型+外向型”的综合建议,以期为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化、专业化、学术化、品牌化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  键  词】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专栏;《攀枝花学院学报》;构建逻辑;内容定位

【作者单位】付丽萍,《攀枝花学院学报》编辑部;李仲先,《攀枝花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 G237.5【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7.013

進入21世纪,由于服务地方发展、高校学术建设等现实需要,我国学术期刊迎来了规模和数量的快速扩张期。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高校主办的学报数量达到1700种左右,其中还不包括诸多尚未取得正式刊号的内部发行学报。规模数量的急剧上升导致竞争力不断加大,除了北大核心期刊、CSSCI名单上的“头部”学报,众多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状态堪忧,学者朱剑把这种发展现状总结为“全、散、弱、小”[1]。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这也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逐步从规模扩张迈向提质增效的历史新时期。加之多年来“名刊”“名栏”建设工程的引导规划,大多地方高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特色专栏建设高潮,以期转变办刊思维,彰显学术特色,重塑文化功能,强化区域联系,从而改善高校学报的“自留地”问题,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品牌构建目标。

一、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专栏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1.新机遇

首先,地方高校学报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抓住“名刊”“名栏”发展机遇强化特色专栏、专刊建设,为自身发展奠定坚实根基。《攀枝花学院学报》自21世纪以来积极顺应高校学术期刊改革需求,以“特色专栏+常态普栏”为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发展实力。其打造的“金沙江文化”专栏2018年获得了“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荣誉,2019年获得了“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的荣誉。学报也于2020年11月正式入选国内主流期刊评价体系《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B+”等级期刊(准核心期刊),可见学报的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其次,地方高校学报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大局,切实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传播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号召社会各界、各行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基因。在此背景下,《攀枝花学院学报》围绕“金沙江文化”特色专栏陆续构建了多个衍生栏目,如“文旅康养研究”“康养经济研究”等,对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攀枝花学院学报》适时打造了“疫情防控”专栏,体现了地方高校学报关注社会现实、服务社会需求的发展特色,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有力证明。

2.新挑战

一是“一校一刊,一刊数栏”的发展模式缺乏聚合效应,导致学报竞争力不强。“一校一刊,一刊数栏”的文理合刊模式,不仅进一步加剧了稿源内向性和地方高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冲突,也造成学报特色分散,导致学术科研成果弱化和模糊,从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缺乏开放性和竞争性,难以适应读者服务、学术建设、区域发展、文明传承的现实需要。

如《攀枝花学院学报》特色专栏建设存在“学术拼盘”现状,尽管覆盖面较广,但体系化、规模化不强,导致自身发展“安于现状、自我封闭”,在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中由于整体发展实力不济而陷入相对弱势的地位。

二是优质稿源稀缺导致品牌效力提升缓慢。大多地方高校学报为非核心学术期刊,在约稿、组稿方面由于自身整体实力不强而难以吸引高水平作者。近五年《攀枝花学院学报》的年度出版概况统计显示,其稿件大多来自本校和本地区兄弟院校的作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作者的文献数量占比较低,学术科研实力一般。

三是编辑出版层面缺乏专业分工和精确定位。文理合刊模式导致学报专栏编辑必须面对一个或多个一级学科的稿件审核工作,这种“身兼数职”的发展机制不仅容易降低刊物水平,也容易导致内容同质化现象,加剧学报的“全、散、小、弱”趋势。

二、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专栏的构建逻辑

当前正是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为此,地方高校学报创建特色专栏应秉持政治、经济、文化逻辑于一体的理念,以契合时代、社会、地方发展所需。

1.政治逻辑——资政育人,服务大局

地方高校学报既是高等院校主办的、刊登学术科研成果的理论刊物,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的交流地,也是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专栏理应承担“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政治使命,充分宣传和深入研究国家重大方针和政策,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专栏建设应把握政治方向,成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用学术讲政治,推出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和政治素养的研究成果。2020年下半年,《攀枝花学院学报》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专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组建内容专题。这种围绕“国之大者”设置特色栏目和专题的构建逻辑,既是地方高校学报应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政治使命,也是任何学术期刊都应牢牢把握的正确舆论导向,与时俱进地唱响主旋律和弘扬正能量的基本任务。

其次,地方高校学报在构建特色专栏时要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彰显社会现实关怀,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攀枝花学院学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开设了“疫情防控与治理研究”专栏,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和知识普及工作,为广大读者提供真实、科学的疫情防控信息,并通过权威专家科普助力主流意识形态服务,通过各类选题多视角、全方位展现社会现实,从而增强问题意识。

2.经济逻辑——指导实践,促进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应立足区域发展特色,以优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地方高校学报作为科技工作者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理应结合自身办学实践和地方发展实践,以经济逻辑构建特色专栏,服务于自身及地方发展。

攀枝花市由于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矿产、太阳能等资源丰富,因此在地方产业结构中,除了发展传统的种植业、矿产业,近年来相应发展了康养业和文化旅游业。基于此,近年《攀枝花学院学报》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开设了“材料与土木工程”“康养经济”“文旅康养”“資源与环境工程”等特色专栏,针对地方产业开发建设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分析,并就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此外,学报在诸多特色专栏选题策划过程中,还针对多民族聚居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对地方扶贫产生了有益启示,也对地方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所助益。近年来,攀枝花市支柱产业逐渐从原材料生产转向深度精加工,由于攀枝花学院拥有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如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冶金工程等,为此,《攀枝花学院学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相应开设了诸多特色专栏,如“生物化工及材料工程研究”等,不仅为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体现了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专栏的专业化、地方性发展方向。

3.文化逻辑——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地方高校学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载体和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应充分利用文化逻辑构建特色专栏,这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首先,要立足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多元、全面、客观的地方性特色专栏。《攀枝花学院学报》近年围绕“金沙江文化”专栏展开了大量组稿活动,选题范围既有宏观层面的区域文化传承与弘扬,如2019年第1期的《“攀枝花诗群”的命名、特质与转向》,也有微观层面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如2020年第4期的《流变与回归:云南小凉山彝族社会的变迁与转型》《碑格彝族濮拉人祭龙仪式象征解读》等,涉及文化、政治、经济、医学、交通、文学等多个学科,不仅凸显了自身学术特色,也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产生积极作用。

其次,注重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传承文明不仅要传播与弘扬,也要创新与转化。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只有新的议题、理论、方法甚至新的发现,才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高度统一”的内容原则,这也是高校创新性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攀枝花学院学报》“金沙江文化”专栏在地方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区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发,如《基于SWOT分析的攀枝花市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对蜀地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提出了有效建议,将地方文明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社会文化效益与市场经济效益的统筹共赢目标。

三、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专栏的内容定位

无论技术、平台、模式、渠道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地方学报生存发展的核心。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学报在打造特色专栏时要进行精准、全面的内容定位,融合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容思路,彰显办刊特色,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的发展目标。

1.内向型定位:立足自身打造特色学术品牌

内向型定位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专栏要施行专业化、学术化、品牌化内容定位,从采编精品文章到创办精品栏目,再到打造精品学报。

首先,地方高校学报专栏内容要体现专业化水准,即通过专业化团队建设、专业化编辑出版流程体现地方高校学报的高质量水准。作为“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的地方高校,攀枝花学院近年来不断优化学报体系建设,不仅多次组织编辑团队赴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实践培训活动,还制定了详细的学报工作细则,对文章审核、刊发等流程进行明确规定,为合理化分工和专业化操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受到学术工作者的好评。

其次,地方高校专栏内容要体现学术化特色,即依托自身优势学科和地方文化资源发挥学术特色,提高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攀枝花学院学报》虽然是文理合刊,但在内容定位上围绕自身强势学科,如冶金工程、材料工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特色专栏,如上文提到的“材料与土木工程”“金沙江文化”等,在综合科研实力和影响力难与重点大学、重要科研机构匹敌的情况下另辟蹊径,通过重点学科和地方文化凸显学术特色,从而避免了“千刊一面”“杂烩一体”的发展误区。

最后,地方高校专栏内容要坚持品牌化定位,以打造学报文化品牌为发展初衷,加速地方高校学报的转型升级。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品质、工作态度和作风是体现学报文化品位和品牌层次的关键,即学报文化[3]。《攀枝花学院学报》特色专栏的内容选题和组稿策划都凸显了应用型高校文化品牌,对社会现实问题、发展实践研判等内容高度重视,有效避免了以往地方高校学报过于重视泛泛而谈的理论研究,以针对性强、指导性高、实践效果好的内容选题凸显学术品牌,从而以内向型内容定位促进地方高校学报的内涵式发展。

2.外向型定位:放眼社会契合时代发展规律

外向型定位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专栏要做好宽领域、立体化、全面性的内容定位,既要关注高校自身需求,又要与地方发展双向互动,还要与国家社会步调一致。做好外向型内容定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外来稿件约稿、组稿力度,呼吁优质作者团队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关注,从而在确保专栏内容质量水准的同时,为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发挥实效。《攀枝花学院学报》近年来积极向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吸引了学业界诸多优质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如2020年第6期刊载的南京大学李培聪等学者的《金沙江中游楚雄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与反思》,对地方文化的全国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是提高对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成果的引进,提升内容影响力和学术传播力。一般而言,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具有连续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其目的是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缓和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矛盾,因此,积极引入基金项目成果是学术期刊提升各项指标和内容权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攀枝花学院学报》近五年的基金资助文献量整体呈现持续提升趋势,2020年度基金资助文献比例达到70%以上,“金沙江文化”等特色栏目的基金资助文献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对地方高校学报的内容质量和品牌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内容定位要契合社会现实发展状况,凸显人文关怀和问题意识。《攀枝花学院学报》近年来在“金沙江文化”等特色专栏中策划了一系列与文旅产业建设、区域资源开发、传统文化传承等紧密相关的优质内容选题,如《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川滇黔资源“金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研究》等,不仅切实体现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定位和价值趋向,而且与社会现实高度契合,是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办刊水平和服务大局发展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1]朱剑. 从扭曲到重构:四十年来高等教育与高校学术期刊关系的演变[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4):1-11.

[2]魏净,李仲先,付丽萍. 专业化·学术化·特色化:地方普通高校学报选题策划的实践与思考[J]. 出版广角,2021(1):48-50.

[3]温学兵,王秋萍. 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策划与建设——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栏目《运筹学与控制论》建设[J]. 编辑学报,2016(4):394-396.

猜你喜欢
学报学院特色
初等教育学院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致敬学报40年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院掠影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