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风行到一端在手

2021-05-11 10:57刘洁
出版广角 2021年7期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都市报转型

【摘要】在新兴技术势头强劲的当下,革新与巨变充斥着传媒生态领域,都市报等传统纸媒生存空间被抗压,发行量、广告收益、影响力均在下跌。《华西都市报》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历史较为悠久的都市报纸,近年来立足新思维、融合新技术、搭建新平台、应用新生态,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分析其媒体转型与重塑策略,有利于启发都市报纸重构核心竞争力,探索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纸媒。

【关  键  词】融媒体;人工智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

【作者单位】刘洁,河南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7.014

作为机关党报市场化探索的衍生物,都市报以其贴近百姓生活、报道社会热点为优势,以地域性市民服务为主要特色,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经历了繁荣时代。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作为当时的“新媒体”,《华西都市报》把受众群体定位于普通市民圈层,强化“为市民服务的办报”的特色,坚定“市民新闻报”的定位,加强报端与读者的实时互动,开辟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一时间成为风靡全国的报纸。随后,各地都市报纷纷涌现。由此,都市报逐步完成了中国报业市场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繁荣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巨变,且受众的阅读习惯开始迁移,“读屏”日益取代传统纸媒阅读,融媒体转型成为关乎都市报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命题。在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中,从《华西都市报》到破茧重生的封面传媒,为都市报在互联网浪潮中转轨新型主流媒体起到了启发作用。

一、融媒体时代都市报所面临的挑战

都市报的兴起、繁荣、衰退与媒介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伴随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资源、媒介技术、竞争方式、受众需求发生巨变,“屏端”日益取代“纸端”,轻量新闻视频愈发比文字报道更具吸引力,纸媒都市报不可逆转地面临严峻挑战。

1.生存空间收缩

发行量与广告营收是都市报生存发展的根本,更是其内容水平、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与业界影响力的直接体现。20世纪90年代末,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环境下,都市报凭借当时的潮流纸媒风口,精准填补了不断激增的市民阶层的信息需求。《华西都市报》创刊仅一年就以月均1万份的发行增长速度震惊中国报业,截至1997年,《华西都市报》仅创刊两年便取得总发行量超50万份、年广告营收过亿的惊人成绩,《华西都市报》逐渐以行业巨头地位驰骋西南都市报业。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数量及网络新闻用户数量激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9.40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5亿,占网民整体的77.1%[1],新闻阅读载体大规模迁移到“网端”,海量、迅猛、多元的实时交互资讯更加催生了“机不离手”的大众常态。《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9 年全国出版报纸 317.6 亿份,较 2018 年降低了5.8%[2]。发行量的大幅削减使都市报逐渐进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2.主力人才流失

新闻人才是优秀新闻作品产出的根源,亦是都市报业持续蓬勃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内生动力。在新闻报业高歌猛进的黄金年代,都市报因其迅猛发展稳居当时主流媒体之列,同时也显示出了强大的人才聚合效应。各大报业纷纷吸纳精英人才,在做足新闻、做活新闻上比拼内力,以赢得市场青睐,扩大市场占有率,谋得业内领先地位。

然而,伴随网络媒介及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媒介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生产及传播方式,内容生产不再局限于报端,内容传播不再依赖于纸媒。相比于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型公司灵活的薪酬体制,传统报业在广告收益下跌及晋升模式老旧的窠臼下使得新闻人的发展受限。此外,逐渐拉大的行业差距与缺乏竞争力的薪酬机制也让传统报业在新闻人才及技术人才引进上后续乏力,都市报等传统媒体人才断层严重,对今后的融媒体转型与长远发展无异于釜底抽薪。

二、《华西都市报》媒体重塑策略

机遇是把双刃剑,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在给传统都市报带来生存压力的同时,亦加剧了其变革的动力和决心。面对传统纸媒的生存危机,融媒体转型愈发势不可挡。《华西都市报》凭借其前瞻性视角,开启了媒体融合转型之路,从纸端到智端的变迁为人工智能时代都市报等纸媒的主流转型提供了生动范例。

1.内核扩容,打破内容形态的界限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内容与信息传递早已跳脱文字与纸媒的疆界,向着更广阔、更智能、更多元的表达形式和表达载体迈进。在媒介融合转型中,《华西都市报》的内容载体及形態始终与互联网轨迹相伴相生。2004年,在网络普及的当口,《华西都市报》敏锐地捕捉到变革气息,随即全面开辟数字报领域,次年进军手机报业务,直至2013年,其官方微信端也搭建完成,《华西都市报》实现了新闻载体从“纸端”到“指端”的转型,内容形式从图文形式到视听形态的转变。2009年,《华西都市报》集中整合四川省内平面、电视、广播及网络等强势媒体的立体传媒平台——华西“1+N”全媒体联盟正式上线,大规模地将内容进行立体化整合传播,用多媒体、多渠道集成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全方位的新闻体验。2011年,集纸、网、移、视听等媒体服务于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强势登陆,由此实现了内容载体与传播形式的全域化及全媒体化。2015年,封面传媒成立,并与《华西都市报》携手,朝更多元化的泛内容生态转变。2018年,《华西都市报》实现了视、听、读、聊的新闻获取智能化、动态化、可视化变革,标志其内容走向智能化产品形态的媒介融合新阶段就此开启。近几年,《华西都市报》着力深化智媒云探索,2020年10月28日,封面传媒智媒云4.0正式发布,实现了“科技+传媒+文化”智慧多行业模式进化,通过智能技术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内容传递载体及交互模式,逐渐成为引领未来智慧内容表达的主流力量。

2.媒体共生,搭建深浅并存的差异化媒体矩阵

在各类新兴媒介异军突起、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大环境下,多数传统纸媒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采用媒体渠道简单叠加、内容整体迁移的“伪融合”模式,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一次采集,多次分发”只会加剧各渠道新闻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分析《华西都市报》的融媒体转型实践,首先,在战略层面排兵布阵,率先进行顶层设计理念改革。《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121战略”,即一支队伍、两个平台、一体运营[3]。确立以封面新闻为融合主驱力,采取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的内容生产模式,形成主次分明的新旧媒体深度融合方案,一举奠定了其日后高歌猛进的发展基础。其次,考虑到纸媒用户与新媒体用户在年龄圈层、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阅读偏好上的个体差异,《华西都市报》在新旧媒体主次分明的前提下,着重进行媒体内容差异化打造。在互联网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环境下,通过“慢新闻”“冷新闻”等具有深度价值判断和思辨的报道,将《华西都市报》打造成面向小众精英的深度精品化纸媒,进一步提高了报纸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并在提升报纸精良制作的基础上让读者享受深度阅读与收藏的乐趣。此外,针对碎片化的“快新闻”,《华西都市报》主要选取封面新闻、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投放,改善互联网环境下纸质新闻传播滞后的弱点,并通过图、文、视、听、信息交互等便捷智媒体验,优化新媒体用户阅读新闻的体验感。

3.平台转型,重构新时代生态平台

在传媒格局演变趋势下,资源融合互通的新时代生态平台往往立于不败之地。《华西都市报》从发展之初就立意大格局,转型不局限内容与形式,而是谋求更大规模的平台布局,形成资源共享、内容多样、多方共赢的规模联合效益。《华西都市报》发展稳定后,为广泛辐射成渝市场、占领区域发展平台,首创面向川南城市群的新产品载体——《华西城市读本》,并通过网端“城市频道”的搭建形成报网双平台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媒体的联动互通。在互联网新媒体繁荣的浪潮下,《华西都市报》从全局出发,跳出报纸新闻线上化的浅层模式,全新打造提供本土化资讯与生活服务的华西都市网,碎片化、互动化、感性化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功能使其逐渐成为本地生活、娱乐、消费的新媒体传播平台。2010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华西都市报》着手移动传媒产品开发,深入布局移动网络平台。从微博移动端到全域化的华西传媒集群平台,华西都市报完成了由单一纸媒向资源共享化、传播多元化立体传播平台的跨越,实现了区域信息使用效率与规模经济效益的增长。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正逐步过渡到人工智能时代,作为志在潮头的《华西都市报》放眼未来,以大数据、AI技术等前沿科技为驱动力,积极构建智能跨界时代的泛内容平台,致力于将封面传媒打造成联结世界的新阵地。如今,《华西都市报》已经实现从点到面的平台跨越,未来,智能生态平台成果如何还须拭目以待。

4.多维联合,构建共享商业常态

在万物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网约车、房屋短租、跨界合作、云共享等协作以及分享型消费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享经济正在成为新的潮流,必将成为新商业浪潮的下一个风口[4]。在融媒体转型的道路上,《华西都市报》鲜有传统报业独立封闭的生存逻辑,始终秉承开放互通的合作理念,向主流媒体及未来媒体迈进。在智媒融合之初,《华西都市报》联手四川报业与阿里集团,共同打造封面传媒。随后,又与百度深入合作,利用其平台优势实现新闻内容的快速传播。在推动封面传媒向智慧媒体进阶的过程中,《华西都市报》以封面传媒为连接点,积极推进与政府、知名互联网企业、高校及个人的合作,实现行业内外社會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推进AI与传媒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华西都市报》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效,借助微软的前沿技术成果、北师大人才优势以及封面传媒共同搭建“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促进人工智能在新媒体行业的实际应用向纵深发展。在推进“智媒云”3.0的迭代升级过程中,封面传媒始终与华为云保持深度合作,现已形成“华为基础计算力+封面技术”的合作模式,未来也将不断深化合作,进一步实现人脸识别等高新技术应用普及。《华西都市报》通过跨界合作,其内容产品矩阵及规模化平台日益向多元化、智能化行列迈进,在传媒领域的技术竞争力愈发凸显。商业机构间的纵横联合已成为《华西都市报》在商业战场上获取最大效益的必然形式。

三、《华西都市报》对都市报的转型启示

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浪潮不断推进的当下,媒介融合日益激发传媒领域的深刻变革。作为媒介融合领军者,《华西都市报》的探索经验对于其他都市报来说,启发远大于指导。只有彻底打破再造,先时代一步,重构新时代核心竞争力,传统纸媒才能在变革浪潮中抢占先机,完成新的突破。

1.重构根本:强化内容与技术双重驱动力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市报等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从“内容为王”转为“内容与技术不分伯仲”的形势。在内容领域,都市报等传统媒体因其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有效信息日益匮乏并极度稀缺的互联网时代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信息爆炸时代,都市报应加紧推动全媒体、全渠道、全形态的优质内容开发,在做强、做精深度稀缺报道的同时全力投入视、听、交互等新媒体领域,成为引领信息时代的内容创造者与引领者。

作为内容的多元载体,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在使用高新技术成为转型常态下,拥有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日益成为绝对的竞争优势,能使都市报等传统媒体在技术生态系统上稳居上游,自主决定技术布局、形态及标准,从而摆脱长久被技术公司限制产品形态和功能、始终跟不上高新技术发展的困境。这就要求都市报等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必须重视核心技术团队构建,大力网罗优秀技术人才,逐渐形成以独立研发为主,技术外包、技术合作为辅的竞争壁垒。

2.强化范本:拓展地域服务深广度

作为旨在进行区域化便民生活服务的综合性报纸,都市报在20世纪凭借便捷的生活服务资讯与实时市民热线实现了一纸风行的繁荣态势。然而,随着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市报在便民生活服务领域的地位及话语权逐渐被各大新媒体平台取代。“服务市民”是都市报创刊之初的定位,也是其长久拥有地域影响力的根源所在。作为长久以来深耕地域服务、关注百姓民生的社会模范,都市报更应重拾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难以企及的地域熟悉度及权威影响力优势,进一步强化本土智慧服务与便利生活的范本意识,利用智能互联网技术作为地域服务的延伸,拓展地域服务的广度。通过搭建线上与线下双联动的智能服务平台,打造区域内集资讯、教育、电商、政务、社区、公益、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生活圈,引领新时代百姓智慧数字生活。

3.改革基本:促进人员及薪酬灵活化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是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都市报在融媒体转型中,除了外在治标,还要寻根溯源,从内在“治本”促进人员结构及薪酬体系更加灵活。在人员结构调整上,都市报应按照媒介融合的进程及特点,打破一成不变的组织架构与定岗模式,灵活设置岗位,重新划分人员层级,达到结构优化与转型的一致,实现最大程度的岗间高效协同与人员能力激励提升作用。在薪酬体系改革上,除设置能力层级薪酬外,还应汲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岗位间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模式。对于从事内容输出与技术研发的核心人员,更要利用流量及大数据作为有效考核依据,奖惩并行,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与内容生产力。

在互联网浪潮的裹挟下,传统都市报唯有加快技术革新脚步,立足区域智慧服务,推进内部人员及薪酬体系灵活改革;着眼未来,着手现在,才能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 2020-09-29.

[2]国家新闻出版署. 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 2020.

[3]赵晓梦. 纸与端齐飞:报纸副刊转型新路探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宽窄巷》副刊创新转型实践[J]. 新闻战线,2019(14):42-43.

[4]李鹏. 打造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封面传媒的实践与思考[J]. 传媒评论,2016(9):43-46.

猜你喜欢
华西都市报都市报转型
探析融媒体语境下《华西都市报》的转型策略及建设路径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纸与端齐飞 报纸副刊转型新路探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宽窄巷》副刊创新转型实践
转型
浅谈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的策划与运行
沣芝转型记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