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创新与育人效益提升

2021-05-11 20:57万超
出版广角 2021年7期
关键词:华师新闻社受众

【摘要】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扁平化,这导致高校校园媒体的触达率下降,对受众群的影响力也趋于弱化。华南师范大学新闻社以融合转型为契机,在传播内容、形式、渠道三个维度融合发力并推陈出新,实现了传播效应和育人效益的同步提升。

【关  键  词】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育人

【作者单位】万超,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7.020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纷繁复杂,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受到挑战。如何利用媒体融合的契机,依托新媒体技術,优化传播效果,提升育人效益,成为高校校园媒体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华南师范大学新闻社(以下简称“华师新闻社”)是华南师范大学校内最权威的校园媒体,隶属于该校党委宣传部,主要运营“晚安华师”(华师官方微信)、@华南师范大学(华师官方微博)等全媒体矩阵。面对机遇与挑战,华师新闻社因势而谋、顺势而为,通过传播内容上的守正创新、传播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以及传播渠道上的融合发力,积极融入学生生活,有效打破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孤岛生态”。

一、守正创新:融媒背景下内容的变与不变

在媒体融合转型实践中,华师新闻社突出“内容为王”的基本要求,既坚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的“正”,也探索借力网络用语、社会热点等将严肃新闻生动化、活泼化的“新”,做到内容不断创新,内核始终如一。

1.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自身公信力

从外部环境看,移动互联语境下,高校校园媒体面对的舆论环境复杂多变,面临各类媒体的激烈竞争;从内部环境看,高校校园媒体面向的是以大学生为主的受众群,他们的信息需求趋于个性化、碎片化[1]。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校园媒体需要在传播内容上进行深层变革,必须时刻站稳立场、把握方向。

华师新闻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确保自身的公信力。一方面,坚持党性原则。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喉舌,华师新闻社始终牢记官方定位,无论内容创新走到哪一步,都站稳“党媒姓党”立场,以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为根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源头活水。无论其他媒体做何种报道、宣称信源来自何处,华师新闻社都竭力避免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由此避免了悬而未决的报道,转而敦促社员去追踪,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坚持人民性原则。虽然内容生态一直在变,但华师新闻社“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始终不变,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引下,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认真学习、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真正把满足受众诉求放在第一位,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2.关注热点焦点,提升时代感鲜活感

相比一般议题,热点焦点话题能够激发大众情绪,引起强烈反响,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受众中,能够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因此,高校校园媒体需要下大力气、用苦功夫聚焦社会热点,以提升时代感鲜活感,切中受众心声。

华师新闻社自转型以来,更多围绕受众关注的事件或热点进行选题策划,推出了“2020年新冠疫情”“2021年全国两会”“建党100周年”等选题。如2021年3月25日“晚安华师”发布的“追剧了!华师马院主创百集视频,每集都是精品”,以“建党100周年”这一重大事件为切入点,采取“图文+视频”的形式,选取《1921年:开天辟地的大事件》《1922年:确立党的奋斗纲领》2集内容让受众先睹为快,既对华师马院创作的微视频《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记忆》进行了充分宣传,又对“建党100周年”背景下的党史学习教育做出回应,极具新鲜感。华师新闻社还将更多视野投入教育、医疗等民生议题,这些也是受众关切、较易引发热议的话题。比如2021年3月20日华师官方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华师考研大数据来啦!”,聚焦学子关切的考研话题,将“华师报考本校研究生总人数变化”“近六年报考华师总人数变化”等信息动态展现出来,立足华师实际,有根有据、以理服人,赋予作品很强的话题性和知识性。

3.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做强品牌优势

对高校校园媒体而言,融合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道阻且长。尤其是在各级各类媒体纷纷转型融合的当下,要想真正突出重围、站稳脚跟,还需探索出一条品牌化路径。华师新闻社在内容生产上并非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更多地结合现实情况,以独特定位和精准视角,做大做强品牌优势。

首先,重点挖掘与本校有关的人和事。相较于社会媒体,校园媒体受限于学校财力、队伍规模、软硬设施等因素,在内容生产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此,华师新闻社以“传承华师精神、讲好华师故事”为核心要义,在华师校史、华师名人等领域深入挖掘,通过专题报道、典型报道乃至专题片等形式,来提高内容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影响。其次,华师新闻社针对学校改革、科学研究等重大问题,发挥专业性、贴近性优势,通过在专家稿件、调研活动、新闻评论等领域的精耕细作,引导受众去深度思考。此外,华师新闻社非常重视拟人化和个性化的表达。以“晚安华师”为例,其发布的内容往往新奇、有趣,如“免费送!华师专属青团艾饼上新了!”“冲上热搜!这位华师教授引关注!”等,聚焦身边人身边事,使用时尚清新的网络用语,以“细节呈现+情绪表达”的方式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体现了华师新闻社的温度,因而对受众的吸附力很强。

二、形式突破:以移动互联思维直触受众内心

华师新闻社的融合发展创新,从移动互联思维出发,大胆借力新技术新应用,以可视化形式、数据化思维、创新化手段触动受众内心,将正道传得开、大道传得响,让高校校园媒体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1.以短视频形式吸引受众目光

当下的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哺育”的一代,长期浸润于短视频、动画、电影之中,逐渐适应了视觉化消费习惯。相比传统的图文稿件,他们更青睐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可视化形式。这就要求高校校园媒体在融合转型上,采取进取而非保守的策略,无论在时下流行的“两微一端”平台创建账号,还是自建平台,都要充分重视短视频这一新形式。短视频能够契合受众碎片化阅读需求,立体化集中展现各类事件,从而提高新闻宣传价值、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但并非所有高校校园媒体均能有效使用这一形式[2]。

华师新闻社以本校官方账号为主体、二级学院账号为辅助,搭建了“抖音+B站+快手+视频号”的短视频生态圈。华师新闻社基于此生态圈,一方面,在各类会议、师生活动等动态新闻上,快速跟进,进行短视频制作与发布,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另一方面,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以短视频分享华师生活,并进行点赞、转发、评论,从而打破校园媒体宣传被动、单一的模式,提高互动性和传播效果。如华师官方抖音号在2020年7月连续推出4期宣传华师2020年毕业典礼,从十几秒到数十秒不等的视频,不仅以精致的影像引发受众对华师的回忆,也体现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理念,以及对受众需求的尊重。

2.以数据化思维争取受众关注

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逐渐告别了人工时代的传统模式。在华师新闻社看来,尽管限于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高校校园媒体难以利用智能多媒体编辑、机器人写作等前沿技术,但可以数据化思维增强数据利用,改善内容生产,争取更多受众关注。

比如“晚安华师”基于数据化思维收集、分析受众的多元信息需求,并据此设置 “华师头条”“华师美景”“华师漫画”等多个内容栏及服务板块。其中,“华师头条”以学校通知、安排、公告为主,及时满足了受众对校园大事、要事的获取需求;“华师美景”极力展现华师淡雅清新的校园环境、兢兢业业的学习氛围,并利用投票、评论等手段增加与受众的互动,因而受众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很高;“华师漫画”以漫画为主要呈现方式,亲切、活泼,且信息量较大,充分关照、迎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6篇文章点赞量均突破3万+。“服务”板块则涵盖成绩查询、校历查询、水电费、宿舍网上报修等多元功能,能有效增加受众黏性。与此同时,数据化思维还有助于“晚安华师”提高生产效率,将数据信息转化为多种体裁的新闻文本,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及时、大量的获取需求。当然,数据思维既能加速媒体内容生产,也可能带来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因此,华师新闻社十分重视内容风控工作,通过人工审核、多层把关,确保内容生产与内容风控协调发展,提高正能量和主流价值的输出[3]。

3.以创新化手段迎合受众“口味”

移动互联时代,媒介技术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与革命。高校校园媒体也应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引入先进的媒介技术,创新开发符合受众“口味”的产品,持续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华師新闻社基于技术开放性,打造多元传播形态,不仅创新了形式、吸引了眼球,还唤起了受众对本校的自豪之情与认同之感。

如2020年7月,华师新闻社推出时长为6分19秒的《入海》MV,献给2020届毕业生。在词曲上,“别哭,用笑的眼睛,去回看我们遇见的夏季”等歌词,朗朗上口,充满朝气和正能量,配合MV最后“去经历,去拼搏,去奋斗,保持热爱,各赴人海,愿各有风雨灿烂”的致辞,能够引起师生的关注与共鸣;在影像上,从“浅粉的花朵”到“蓝色的天空”再到“青色的校园”……在各式色彩的碰撞中,加入一张张毕业生的笑脸、一幕幕动人的细节,能有效增强受众的情感记忆,以及对MV的好感度,使产品获得更多受众支持。又如2020年12月30日,@华南师范大学发布“2021华南师范大学新年音乐会”,对华师2021新年音乐会进行现场直播。在直播开始之前,受众是独立、分散的存在,彼此不确认身份角色和情感体验,而直播创造了低成本的共同观看场域,受众得以参与话题讨论、进行实时互动,分享观看后的情感与感悟,并通过点赞、评论、收藏等方式对直播进行评价,实现即时参与,这使得直播的感染力更强,更容易吸引受众聚集,该直播收获1.1万人次观看。

三、融合发力:打破价值传播的“孤岛生态”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高校校园媒体的工作特点、环境,逐步形成了“单打独斗”的传播模式。进入融媒时代,这种模式难以契合新形势,甚至成为制约校园媒体转型升级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华师新闻社在媒体内部、媒体与媒体之间、媒体与不同行业之间,构建了一个“共生有机体”系统,不仅满足了全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还有效打破了校园媒体的“孤岛生态”。

1.围绕“两微”打造全媒体矩阵

华师新闻社进行媒体融合转型,构建了以“两微”为核心,华师广播台、华师校报、华师新闻网等共同发力的全媒体矩阵。“晚安华师”和@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两大主要宣传阵地,前者建号至今,吸引了一大批校内外用户,单条推送阅读量经常达到10万+,始终在中国青年报“高校官微排行榜”中排名前列;后者平均单日阅读量10万+,粉丝数已逾9万,多次举办毕业典礼直播、招生开放日直播等大型直播活动。以“两微”为核心,华师新闻社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潜力巨大的传播“生态圈”。

然而,全媒体矩阵的建设绝非传播渠道之间的简单叠加,要实现一次采集、多渠道传播的格局,必须充分结合传播主体、空间、方法等,以改革创新来实现互通、共融的效果。这一方面,需要足够的人才作支撑。因此,华师新闻社与学校合作,通过集中培训等形式,培养社员的新媒体思维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媒体只有“活”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为此,华师新闻社在传播主体上,吸纳更多本校师生以形成传播合力;在传播空间上,追求传受双方互动化、平等化的联系;在传播方法上,结合各种媒体的特点,实现多元化传播,从整体上提升了华师新闻社的传播力。

2.线上线下互联,在活动中发力

要提升高校宣传的持续性、影响力,校园媒体需在活动中动脑筋。为此,华师新闻社积极探索更加多元、有趣的活动,以吸引受众。在线上,华师新闻社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将问卷调查、积分/会员、投票评选、活动抽奖等方式结合起来,吸引受众关注,达到“吸粉”“留粉”的目的。如@华南师范大学在微博上发起#华师英语角#话题,以传播英语知识、发扬英语魅力为主旨,吸引了很多粉丝关注,粉丝通过围观、阅读、交流获得直接体验,足不出户就能够实现网上学习,其知识传播效果比硬性宣传好得多。截至目前,该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956.8万。在线下,华师新闻社以各类校内活动宣传为契机,走到受众中去,如面向留校学生推广“春节慰问”活动、“校园寻宝”定向越野活动,其中既有校内领导出席,又不乏师生群体参与,活动充满正能量,展示了华师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活动通过华师全媒体矩阵传播后,激发了更多学子的爱校情怀[4]。

3.加强联动协作,提升传播效果

如果没有系统性的传播,高校校园媒体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这种系统性传播的实现,需要通过各种联动协作形成合力。对华师新闻社而言,这种联动协作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高校校园媒体之间的联动协作。在当下的高校传播生态中,除了校党委主管的主流校园媒体,亦存在大量师生自媒体、院系报纸、网站等媒体, 这些媒体尽管在专业、规模上难以比肩校园主流媒体,却更“接地气”。华师新闻社积极与此类媒体合作,以获取更鲜活的信息素材,同时对其加以引导,使其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二是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之间的联动协作。相比社会媒体,校园媒体在资源和影响力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在华师新闻社看来,要使传播力提质增效,就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与社会媒体协作。整体来看,高校校园媒体除了依托社会媒体的传播力来传播自身的新闻产品,还要拓展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方式,通过交流研讨、资源共享等方式,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传播效力,推动自身的媒体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隋小昭,薛忠义. 高校新媒体建设路径分析——以“沈农思政”平台建设为例[J]. 出版广角,2020(8):67-69.

[2]崔文斐. 疫情期间校园新媒体如何作为——以山东理工大学校园新媒体为例[J]. 青年记者,2020(14):67-68.

[3]李凌,杨涛. 短视频对高校新闻宣传的赋能和模式创新[J]. 传媒,2021(1):85-87.

[4]张树锋.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24-26.

猜你喜欢
华师新闻社受众
加入《学与玩》新闻社 成为小小媒体人
华中师范大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华师男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