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

2021-05-12 09:02许湘津
物流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课程建设

许湘津

摘  要:文章首先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具体体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立足区域的专业特色性、理论课程中实践性引入、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课的融入性教学、实习实践课程的应用性方面。然后分析了目前本科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具备物流思政的物流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以上问题给出创新性策略,部分措施以具体示例的方式给予了表达。

关键词: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课程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articular,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s in which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s based, practical introduction into theoretical courses,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application of practical courses. Then it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ining practic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logistics thinking and politics i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In addition, innovative strategies are given for the above problems, and some measures are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concrete examples.

Key words: d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目前,大多數本科高校已经形成完整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中能够兼顾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国际物流等专业课程,以及有特色的实习实践课程。现阶段高校逐步开展和建立思政教学,将思政与各个专业知识相结合,但是对于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非常重要的方向。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及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1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现状及不足

1.1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国内本科高校物流专业分布广泛,部分高校很好的结合了区位优势,建立了立足区位特点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如具备港口和进出口优势的地区能够开设国际物流专业等。而部分高校在做课程建设时,更多的是学习或者模仿一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根据高校自身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课程建设。

部分高校能够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时做到专业细分,有针对性的培养3PL、sc、冷链物流、国际物流方向的人才;而更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没有进行人才培养层次细分,综合性的开设课程,导致学而不专。

1.2  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性

最近几年,通过对多个企业所聘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研问卷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统计信息来看,17%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其余的83%左右的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仍需经过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独立工作。

做好学生进入市场就业前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衔接,是符合国家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和国家职业技能教育及职业发展方向的。在已有完整的物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下,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大多数高校需要加强的。

1.3  专业知识体系缺少思政教学

目前高校思政教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更关注理论内容本身,具体的实施过程研究相对较少。(2)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意味着将思政课程和专业知识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专业都不太可能单方面的突破本身的局限性,所以专业融合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3)现阶段学生依然存在抗压能力较弱、学习过程中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较少关注对自身“德”的培养,比如有些学生学风存在懒散现象,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甚至辞职等现象。

物流思政不是新事物,物流企业运营过程离不开物流从业人员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无论是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是职业素养,都离不开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只是将思想政治融入相关课程,而专业课程中较少有专职教师认识到物流思政的重要性,或没有提升到物流思政的高度,或者畏惧不能解读思政内容避而不谈等。这些现象对培养具备高职业道德素养的物流人才是不利的。

1.4  实习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弱

在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课部分,认知实习、物流仿真、ERP供应链、企业经营之道等是各大高校开设的实习实践课程;认知实习的形式多样,大多数高校有合作的认知实习基地,但是学习几乎只能感官上的了解行业,不能深入地了解企业运营和具体操作技能;专业实习基本在实验室通过上机演练、模拟对抗的方式完成;学生能在高年级时进入企业进行短暂的实习,但是对于应对就业后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各高校已经建立了校企合作,但是在执行方式或实习安排上没有细节性的方案。

2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创新策略

2.1  立足区域的专业特色性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差异较大,立足区域,将新兴的物流管理领域技术与知识体系、需求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引入高校课程,发展立足区域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区位特点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缓解市场供需的方法之一。

以云南省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云南省位于西南片区,属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一带一路经济带重要省份。云南省部分高校能够很好地结合此特点开展面向东南亚的国际物流培养国际物流方向、有国际物流操作实务能力的物流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东南亚物流、东南亚经济概论、专业英语等有针对性的课程,并开展相应的双语课程。

2.2  理论课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

理论课程采取课堂线下教学或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在理论课程中引入实践课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物流现象与物流知识的关联性较敏锐,能优化好课程设计。理论课程中实践性教学需要课堂与课后的结合,可通过建立课程小组的方式来实现。具体方案如下:在第一教学周建立课程小组(2~3人一组自由组合),为后续每周的实践活动做准备;在第一周即让学生获得每周的课程内容安排,每个小组认领一周的实践活动或小组设计活动,提前规划和安排小组作业,做好汇报准备;通过学生先体验,老师再讲授知识点及点评的方式,学习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很好地将物流管理与所学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现象融会贯通。

以《物流学》课程为例,章节的设置中可增加实践性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第一章物流管理概论3课时(课堂活动:认识我的团队(课程分组);实践活动:小组讨论我身边的物流现象);第二章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3课时(课后资料学习:国内物流企业排名及发展历史);第三章物流系统3课时(实践活动:我家乡的物流网络);第四章物流信息技术6课时(实践活动:物流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第五章物流运输与配送6课时(实践活动:认识中国地图及交通网络;小组设计:某产品从A地到B地的运输线路设计);第六章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3课时(小组实战演练:某产品的购物体验汇报书);第七章国际物流3课时(资料学习:DHL\TNT等国际物流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及对中国物流市场的影响);第八章现代物流发展趋势2课时(小组汇报:大数据与物流;区块链技术与物流;物联网与物流;人工智能与物流等)。

2.3  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课的融入性教学

教学内容中增加思政教学,在各专业课适当章节增加思政教学内容,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协同进行。

以《供应链管理》章节中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思政课的课堂设计与实施为例,知识点为供应链概念、物流与供应链关系、供应链结构、供应链设计。思政结合国家关于供应链的会议、文件。专业授课2.4课时(80%),思政结合授课0.6课时(20%)。实施过程如下:首先,以《十九大报告:现代供应链新功能》引入供应链话题。报告提出要培育供应链领域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师以“海外采购供应链”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供应链、全球供应链概念及供应链结构,并向学生发起小组讨论:“案例中供应链与物流的关系”,讨论结果之一为:物流为现代供应链的新增长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物流从业者在祖国建设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发对物流与供应链的进一步思考。《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加快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廣应用。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何基于制造进行供应链设计”的思考,并布置“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的调查。通过调查引导学生思考国内外领先的供应链企业是如何设计供应链的,怎样用专业知识增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为社会做出贡献。总结:将会议、文件精神与物流供应链结合,既学习专业知识,又领会精神,把所学与为社会、国家服务结合,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2.4  加强实习实践课程的应用性

(1)优化实习实训环境。通过国际学院或国际交流中心与国内外相关专业高校建立面向物流管理专业长、短期对外交流项目。

(2)产教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开发由校、企和行业协会多方参与,课程体系中具备物流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物流仿真等新兴物流管理领域技术与知识。

(3)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成“教学体系—实训体系—实习—就业”产教融合的生态链。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专任教师进入物流行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3  总  结

培养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责与使命,需要高校不断做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建设与创新,培养立足区域特点、有知识、有实践经验、有素养的综合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丹,王承娜. 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1):13-15.

[2] 白璐璐,崔文. 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分析[J]. 现代销售,2018(3):178-179.

[3] 潘新宇,甄建艳. 新时代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3):314-315.

[4] 刘琦瑶. 应用型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析[J]. 管理观察,2020(5):103-104.

[5] 李文斯,凤美艳.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学》课程思政的构建与研究[J]. 智库时代,2019(19):222-223.

猜你喜欢
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课程建设
建立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本科高校教学中的“人本情怀”思想的探析
福建省本科高校科技查新服务情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