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主题活动材料有效配置实践与探索
——以惠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为例

2021-05-12 01:11李延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区域幼儿园材料

李延君

(惠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广东惠州 5160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学前教育领域逐渐关注完整儿童的培养,倡导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强调儿童的个性和主体性,保护幼儿的创造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应珍视游戏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区域游戏较好融合幼儿喜欢的活动内容和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中获得学习与发展[1]259。当前主题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日益占据主导形式,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发展成为区域主题活动,显著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主动成长和综合发展[2]。区域主题材料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更是区域主题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3]1-5。区域主题材料的有效配置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学习品质和学习效果。在区域主题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观察研究和材料配置实现对幼儿的间接指导,其中材料的配置是最主要调节控制手段。幼儿教师在设计主题课程或活动时,应通过绘制兴趣图、概念图、材料图、活动记录图和发展目标图五步设计策略,即关注幼儿兴趣、思考主题潜在概念或活动、呈现材料准备的构思和情境、记录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分析幼儿的经验习得和目标落实,从而形成体现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动态化课程生成路径[4]。

目前,幼儿园开展主题区域活动中材料配置上普遍存在和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材料配置缺乏目的性。不少教师经常会把家长和幼儿收集的有关主题的实物、模型、玩具、图书等材料随意配置到区域中供幼儿观察和操作。由于这些材料并未经过教师的选择和引导,使得幼儿的经验习得不够系统,并缺乏主题教学的目的性,难以显著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2)材料配置缺乏联系性。大多数幼儿园的区域设置、材料配置的内容与主题开展的内容结合得不够紧密,联系不强、更新不及时,没有把握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经验水平,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从而难于促进活动的内容生成和幼儿的深度学习。3)材料配置缺乏个体差异性。不少教师在设计材料配置计划时没有按照幼儿个体的实际情况来区分不同幼儿之间能力水平的高低,忽略了对个体差异性的客观认识,也没有对材料结构进行分析选择,使得部分能力发展稍缓的幼儿不能充分理解、掌握游戏规则,同时也让部分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对游戏缺乏兴趣。4)材料配置缺乏层次性。不少教师在选择、配置操作材料时,没有预先作思考,没有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得幼儿在具体操作材料时无法按照自身的发展和能力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材料,无法形成与材料的密切互动。

从2013年开始,惠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开始探索实践幼儿园区域主题活动材料有效配置问题。该园本着达成“学”与“玩”平衡原则,从“儿童视角”出发,借助区域活动材料配置,聚焦研究儿童行为,回归促进儿童发展。其中,所谓“学”是指支持幼儿学习。所谓“玩”是指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材料”与周边环境密切互动。所谓“平衡”是指支持幼儿在“学中玩”和“玩中学”,既能获得有益经验,又能体验成长快乐。

二、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基本操作体系的构建

(一)依据有准备的环境创设理论,构建区域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机制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要帮助幼儿发展,就必须给幼儿提供一个使其能自由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5]。洛扎洛夫指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6]。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7]。惠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坚持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体三性”即以“幼儿”为主体,营造“参与性、情境性、规范性”的区域主题环境创设机制。

1.创设能互动的环境,增强幼儿参与性

例如:开展《水果嘉年华》主题活动时,教师会让幼儿们画出自己最爱吃的水果,并把幼儿完成的作品在班级主题墙和作品展示墙进行展示。开展《玩具总动员》主题活动时,教师会让幼儿们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并将收集到的相关素材用于装饰主题墙。

2.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环境,增强活动情境性

例如:开展《鸟》的主题活动时,师幼会一起悬挂仿真树藤和仿真鸟儿,装饰仿真花草,营造出森林即视感,让幼儿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3.创设“会说话”的环境,增强参与规范性

教师主要通过不同的区域设置、个性的材料装载工具、对应的进区人数点、直观的操作流程图等标识,随时提醒幼儿规范、有效参与各类区域主题活动。

(二)依据顺应自然理念,构建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的基本实施流程

根据卢梭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理念,该园充分挖掘区域主题活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核心价值,坚持利用丰富的环境材料促进幼儿自主、自由、个性化的感知与发现,明确了区域主题活动的基本实施流程(见图1)。

1.发现与生成

观察幼儿的经验水平和活动情况,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生成主题活动内容。

2.预设与确定

预设幼儿在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中可能获得的有益经验,确定活动的目标。

图1 区域主题活动的基本实施流程

3.创设与制作

师幼共同创设区域主题环境,制作区域主题材料。

4.互动与操作

教师在观察中适时与幼儿互动,指导幼儿在操作材料中提升直接经验。

5.反思与调整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活动情况共同反思并作出相应调整。

(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幼儿园区域主题活动的多元整合路径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的智能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应注重学生各个智能领域的全方面发展[8]。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该园坚持以环境创设为基础,以区域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幼儿核心经验习得为目标,探索形成了“双管齐下”的整合路径(见图2)。

图2 区域主题活动的整合路径

1.实现活动内容整合

重视推进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集体活动、领域活动的整合,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与体验[9]。

2.实现活动形式整合

重视推进区域游戏与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方式的整合,让幼儿在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中生成与升华经验。

(四)依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构建幼儿园区域主题活动的资源融合模式

皮亚杰指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手、探索和实践中建构的[9]。该园积极探索构建“园+家+社”三位一体的资源融合渠道,共同支持幼儿在区域主题活动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1.联合家长资源,参与共成长

一是参与区域主题环境创设。教师会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提前告诉家长与幼儿一起准备活动材料。例如:开展《奇妙的瓶子》主题活动之前,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了解将要开展的主题活动名称、主题活动目的和意义、活动课程的进展和所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二是参与区域助教活动。例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时,会邀请家长进入生活区教幼儿包粽子。三是参与家园日常沟通交流。通过幼儿园《我的成长足迹》家园联系手册、班级微信群中视频与照片分享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观察幼儿们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四是参与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邀请家长观摩区域活动,让家长近距离充分了解幼儿们在操作中的收获和快乐,激发家园共育的意识。五是参与家长问卷调查。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发放问卷,了解家长对幼儿园区域主题活动开展状况的看法和建议,推进幼儿园后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2.联合社区资源,分享共快乐

一是同行经验交流。支持教师们与同行互相观摩学习,互相借鉴经验,博采众长,激发创意,持续提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材料配置能力。二是高校互动实践。加强与高等学校的联系互动,共同探究区域主题活动设计优化问题。

三、幼儿园“一二三四”区域主题材料配置工作方案的构建

(一)一体:以幼儿为主体,增强材料配置的适宜性

全人教育倡导幼儿的主体地位,主张尊重幼儿,通过发现幼儿、探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给幼儿适宜的材料和形式支持其发展[10]1,4-5。幼儿是区域主题活动的主人,应以幼儿为主体配置适宜材料(见图3),凸显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内驱力[11]。

图3 区域主题材料配置规划图

(二)二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增强材料配置的针对性

1.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配置材料

针对小班幼儿以直观感知为主,配置能直接触摸摆弄和感知体验的实物或成品;针对中班幼儿好奇心、动手能力增强,可以配置工具类并辅助记录类的材料;针对大班幼儿思维逻辑能力增强,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配置多样化、操作性强的材料。例如:在生活区中配置“趣味夹珠”材料时,在工具的选取上:小班用勺子、中班用夹子、大班用筷子等。

2.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配置材料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驱力,配置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材料,将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和积极性。例如:在《飞行的秘密》主题活动中,针对幼儿对飞机的组成非常感兴趣,教师在语言区配置了许多关于飞机的多模态绘本,并与幼儿一起阅读。

(三)三性:把握计划性、层次性、合理性原则,增强材料配置的有效性

1.计划性配置材料

对幼儿园购买的整套康轩区域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制订了各年级的《投放材料计划表》,对材料进行有计划地配置;要求每位老师及时填写《投放材料登记表》,记录材料投入与材料撤出的时间,以及每一份区域材料的使用和效果。

2.层次性配置材料

例如:益智区配置《随意拼》的材料,首先配置玩法一“看图拼”,支持幼儿模仿操作;接着配置玩法二“规律拼”,支持幼儿按照从短到长或分颜色等规律进行操作;最后配置玩法三“随意拼”,支持幼儿延伸生活经验,进行自主造型。

3.合理性配置材料

对于结构性游戏材料,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经验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认识到游戏材料对提高幼儿专注力从而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进行游戏材料的选择和合理配置[12]。例如:为益智区配置《图形分类》操作材料时,应考虑到高结构的游戏玩法是在准备好的三个操作碟子上分别做好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记号,幼儿在操作时会根据记号进行分类,但操作的最终结果只有一种;而低结构的游戏玩法是三个操作碟子不做任何的记形状记号,幼儿在操作时可以按图形的形状进行颜色分类或按图形的颜色进行形状分类等,操作呈现出的结果是多种的。

(四)四式:利用添加、删减、组合、回归策略,增强材料配置的技巧性

材料是开展区域主题活动的必备条件,更新材料则是有效开展区域主题活动的关键途径(见表1)。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投入区域的某种材料失去探究兴趣时,需要综合分析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相应材料,利用添加、删减、组合、回归等策略,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做适当更改,以更好地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13]。

1.添加式配置

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材料,使游戏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增强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汉字》中,教师配置了汉字图卡材料,幼儿操作几次后,已认识不少“汉字宝宝”,会逐渐对此份材料失去兴趣。教师可以考虑添加沙盘,让幼儿在沙盘上结合图卡内容“画”(前书写)汉字,以增强幼儿操作的兴趣。

2.删减式配置

适当删掉一部分材料,以增强游戏的吸引力。

3.组合式配置

将原有材料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游戏活动玩法。例如:在《舌尖上的美食》主题活动中,针对幼儿在建构区用《水果商店》塑料积木和插片材料搭建好商店后无所事事的情形,进一步把生活区的仿真水果与建构区材料重新组合,并投入水果商店的标题和游戏币,激发幼儿继续开展买卖水果的新游戏,用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回归式配置

教师在配置活动材料的过程中,将以往使用过的材料“重复”配置,以引导幼儿巩固相关经验。

表1 区域主题材料有效配置指引

(续表1)

四、幼儿园“一二三四”区域主题材料配置的实践成效与推广应用

(一)初步实践成效

1.有力支持全园区域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经过近七年的研究与实践,该园围绕主题教学活动内容,先后开发了小、中、大班的教学主题共20 个,融合各年龄段主题设计和配置了共632份区域主题材料(见表2),有力支持全园区域主题活动的高效开展。此外,通过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关于区域主题活动理念宣传和材料配置的相关文章共15篇,一定程度扩大了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表2 区域主题材料统计表

2.有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该园在构建区域主题活动操作流程和材料配置体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相互审议式”研究模式,注重将教师难以把握的有效配置模式通过年级审议、班级审议、师幼审议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引领和探究,并利用对同一主题连环式的材料研磨,促使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改进。在区域主题活动中,该园教师利用外学内训“磨理论”,持续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区域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通过反思审议“磨材料”,形成了切实可行的集体备材料模式(见图4),即利用“四定”(定人、定时、定点、定材料),体现“三备”(备材料目标、备材料准备、备材料玩法),钻透“两点”(区域材料投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一法”(操作玩法),促进了教师的探究能力和专业发展。在材料配置中坚持实行“一点二研三圈”模式(见图5)。“一点”(第一阶段):以教学的主题为中心点,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对各年级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过骨干教师带领其他教师,组成研讨梯队进行专题研讨,更新教育理念,把握主题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区域主题设置的合理性和区域主题材料来源的丰富性。“二研”(第二阶段):围绕主题教学目标、区域主题材料设计目标,以年级为教研小组,对配置的材料进行“磨材料”研讨,即教师在自我反思和集体商讨的共同协作下,不断进行“设想—预玩—尝试—反思—调整”,从而提升材料配置的有效性和适宜性[14]。“三圈”(第三阶段):结合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积累,各年级研讨小组构成区域主题活动班级示范辐射圈,幼儿园积极创设成长平台,通过区域示范活动、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公开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发挥班级示范辐射圈的带动作用,从而显著改进教师在区域主题活动中材料配置策略。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 本,汇编教材《幼儿园区域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园区域主题活动观察与指导》等共7本,撰写报告4篇,获省级、市级荣誉23项。

图4 集体准备材料模式

(二)推广应用情况

为了推动区域主题活动材料配置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该园本着“交流互学、探究研学、合作创学”的原则,借助微信公众号、“区域主题活动讲学团”和“区域教研共同体”等载体,充分利用园务公开、跟岗学习、外出交流等多种途径,面向各市、县、区的幼教同行广泛宣传区域主题活动的先进教育理念,分享了典型做法经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见图6)。例如:某推广试点园充分挖掘了本土资源,设计开发了“室内外区域一体化”的区域主题活动,遵循“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多观察、多记录、多协助”的教学模式和“多反思、多总结、多探讨”的区域主题活动组织模式。

图5 材料配置路径

图6 区域主题活动成果

猜你喜欢
区域幼儿园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分割区域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爱“上”幼儿园
最美材料人
区域发展篇
材料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