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配不均情境下4-5岁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

2021-05-12 01:11万萦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同班贴画中班

杨 雨,万萦佳

(1.南京市江宁区机关幼儿园,江苏南京 211100;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一、问题提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分享、互助、合作三大类,分享行为又叫共享行为,是衡量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W.Damon 在1977 年提出:在分享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儿童,往往也能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做得更好[1]。近年来,关于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年龄、性别、移情能力、自我概念等方面。国内外大多数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年龄对于学前儿童的分享行为特征影响比较大,学前儿童的分享行为总体上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进而逐步形成稳定的特征[2-6]。2-3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7-8],4-5岁儿童分享的观念开始逐渐增多;而5-6 岁儿童分享行为方面的进步最显著,他们中大部分的儿童能够进行“慷慨”的分享行为;6 岁以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朝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9]。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同“中班年龄段(4 岁左右)是儿童分享行为出现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观点[10]。关于儿童分享行为在性别上是否有差异存在着争议,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女孩的分享行为要明显多于男孩,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性[11]。但也有认为不同性别儿童在分享行为上表现出一致性,没有明显差异性[12]。相较于不喜欢的同伴,4-5 岁幼儿更倾向于向朋友分享[13]。总体来说,以往有关分享行为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向熟悉同伴或朋友的分享行为上,较少地关注对非同伴的陌生人的分享行为。

在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不少学者提到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分享物品和所处的社会情境[14-18]。回到真实的、自主的集体环境中,因游戏材料数量有限而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的游戏情境和“你争我抢”的游戏状况常常发生。在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材料分享时,教师一再引导幼儿去关注他人的需求,向幼儿灌输资源平均分配的重要原则。然而,因为争夺游戏资源而导致的冲突行为始终存在。“不公正”游戏经历对幼儿后续的分享行为是否有影响呢?教师在班级管理时是否要尽量避免因资源不足而引发的冲突行为呢?除了关注与同班熟悉幼儿的分享行为,与陌生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否值得特别关注呢?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持续关注,同时得益于笔者在幼儿园工作的缘故,特选取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关键期的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开展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资源状况、性别、分享对象与4-5岁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9 年9 月正式开展,研究对象是从南京市江宁区某所幼儿园选取的158 名中班(4-5 岁)幼儿。本次研究共包含两个实验: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境游戏和独裁者游戏,分别考察中班幼儿对同班熟悉幼儿和匿名陌生幼儿的分享行为。为了解资源分配状况对幼儿后续的分享行为是否有影响,以及测试幼儿对熟悉同班幼儿和匿名陌生人的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实验二是建立在实验一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实验才可以被视为有效实验。本研究共有158名(即79组)幼儿参与,其中有效实验配对共60 组120 名(其中男男配对、女女配对分别为29组和31组),平均年龄为4岁5个月。相互配对的幼儿均来自一个班级,他们彼此熟悉,没有性别差异造成的同伴关系影响。

(二)研究过程

实验一:资源分配不均情境下向同班熟悉幼儿分享

本实验主要考察在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境下,两个幼儿任务相互独立,资源优势方能否为资源劣势方顺利完成任务做出一定的贡献。在测试之前,实验者通过不断对幼儿进行测试以确保每位幼儿都能正确操作。测试阶段,两位幼儿分别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目标图案,目标图案均由一个太阳形状的贴纸和五个小星星贴画组合而成,两份目标图案形状完全相同但颜色有所不同。为了完成目标图案,两位幼儿都将得到一份与目标图案相对应的操作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实验者要求幼儿A和幼儿B分别利用操作材料进行目标图案的拼贴,要求颜色和数量跟目标图案全部一一对应才算完成目标。在给定的操作材料中,幼儿A 是资源优势方,他所拥有的操作材料是充足的,同时他还拥有多于目标图案所需的操作材料,其中包含一张幼儿B所缺少的贴纸;而幼儿B是资源劣势方,他所拥有的操作材料是不充足的,他缺少完成目标图案所必需的操作材料,他想要完成目标任务就必须从幼儿A那里获取缺少的特定的材料。实验者告诉幼儿顺利完成目标图案的孩子可以得到保留装饰卡片作为礼物,如果有多余贴画可以自己决定它的用处。实验者让两位幼儿相互平行坐在两个桌子旁边,在确保幼儿都清楚了解活动任务后离开房间,任务开始。在实验过程中,幼儿B 均需要报告缺少特定颜色的星星贴纸才被确认为有效实验。

实验二:独裁者游戏情境下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

与匿名幼儿共享贴画这一实验任务是对Benenson 等人(2007)的独裁者游戏形式的改编[19],主要为了测试被试对匿名陌生幼儿的贴画分享情况。开始实验之前,实验者会首先确认孩子们是否喜欢贴画,然后会给被试每人20个各不相同的贴画,要求被试从20 个中间选出10 个他们最喜欢的。为避免贴画本身带来的影响,实验者为每个幼儿提供相同的贴画材料。所有有效实验中的被试都能够积极挑选自己喜欢的贴画。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同时避免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贴画的喜爱程度不同,实验者对被试挑选贴画的时间进行了记录,通过测量挑选贴画的时长来考察被试对贴画的喜爱程度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待幼儿挑选贴画结束后,实验者邀请孩子们参与到贴画分配游戏中来,他们可以保留所有贴画,也可以分享其中一部分给匿名陌生幼儿(其他班级幼儿)。实验者强调他们可以自由分配贴画的数量,并且没有人知道他们分配的结果,贴画的分配对象是他不认识的对象。随后,两个被试被分别带到两个房间的指定桌子旁坐下,实验者要求被试将分给自己的贴画装在白色信封中,将分给别人的贴画装在粉色信封中。待贴画分配完成后,将两个信封口封好,并将粉色信封放入篓子中,然后离开房间,实验结束。

(三)数据编码与处理

同班熟悉幼儿之间的分享实验,通过正反向进行编码。资源优势方的分享意愿依据幼儿在星星任务中对同伴表现出的行为和倾向进行分类和编码:主动分享(在幼儿B 提出分享请求前,幼儿A 主动提供特定贴画)记3 分;被动分享(在幼儿B发出请求后幼儿A同意分享或者被幼儿B直接拿取未反对)记2 分;拒绝分享(在幼儿B 发出请求后幼儿A明确拒绝或对请求没有回应的视为拒绝)记为1 分。资源劣势方的侵略性指数依据被试者在请求分享得到许可之前是否试图拿走贴画(无论是否成功),只要伸出手臂并将手指放在所需的贴画上,则认为该行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对匿名陌生人的分享意愿测量依据幼儿向匿名陌生人分享贴画的数量进行编码:分享几个贴画记几分。(贴画分享的数量在0-10个之间,得分在0-10分之间)

本实验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差异分析

(一)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境下,4-5 岁中班幼 儿对同班熟悉幼儿的分享行为

1.中班幼儿对同班熟悉幼儿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

表1 不同性别中班幼儿对同班熟悉幼儿分享类型及侵略性人数的分布情况

从表1 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中班幼儿的分享类型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由图1 可知:女孩和男孩在分享类型占比上稍有差异,但总体来说这两类样本分享类型在整体分布上表现出一致性,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中的大多数(女孩有近73%,男孩有近84%)在意识到同伴需要帮助,能够对他人的请求和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主动或被动分享自己的贴画。

图1 女孩和男孩分享类型占比比较

图2 女孩和男孩在侵略性占比比较

同时,由卡方检验结果(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中班幼儿在侵略性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图2 侵略性占比的对比可知:女孩中表现出侵略性的比例仅为20.69%,而男孩中表现出侵略性的比例为48.39%,男孩的侵略性显著高于女孩。

2.资源劣势方在交流过程中求助方式的选择差异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当处在资源不利的地位,想要完成任务,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努力完成目标。有的幼儿在发现自己缺少材料时,选择自言自语式描述问题,有的则会直接用语言请求帮助,有的甚至是直接上手去对方桌子上拿取。由表2 结果可知,不同性别幼儿在处于资源劣势时请求方式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意味着男孩与女孩在处于资源劣势时的请求方式呈现出差异性。由图3 可知,女孩中选择口头请求帮助的比例为31.03%,而男孩中选择口轻头请求帮助的比例仅为9.68%,女孩明显高于男孩,这说明女孩在遇到问题时比男孩更愿意表露自己,通过语言沟通获取帮助。男孩中有48.39%的人在面临困难时会表现出侵略性直接动手去取,女孩这一占比则为20.69%,男孩高于女孩。总体上来说,多数幼儿在对方动手获取贴画时会采取默认表示同意,但也存在少部分的幼儿会阻止,明确表示拒绝分享。

在记录幼儿间交流的语言时,我们发现有42名资源优势方在分享之前都会确认自己是否需要。其中,有35 名幼儿是在确认(包括自己发现的和别人告知的)自己不需要后主动或被动地向对方分享了贴画;但也有7 名幼儿即使确认过自己不需要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贴画。可见,大多数中班幼儿对于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但对他人有利的还是比较愿意去分享的。

图3 女孩和男孩在请求方式选择的占比比较

表2 不同性别中班幼儿在求助方式类型人数分布情况

(二)4-5岁中班幼儿对匿名陌生幼儿的分享行为统计结果

1.男孩、女孩对于受赠贴画喜爱程度的检验

表3 女孩、男孩在挑选贴画所用时长上的差异分析

总体上我们认为,无论幼儿在挑选自己喜欢的贴画这件事情上会花费更多还是更少的时间,只要他们在挑选贴上所花的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那么就可以认为他们对于贴画本身的喜爱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为了排除男孩和女孩对贴画本身不同喜爱程度而影响分享行为的结果,我们对所有中班幼儿从挑选贴画到挑选结束的时间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并进行方差分析。从表3 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性别中班幼儿在挑选贴画时所用时长表现出一致性,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使用贴画作为分享物品对男孩、女孩不会产生影响。

2.4-5 岁中班幼儿向匿名陌生幼儿的分享行为统计结果

表4 不同类型幼儿在分享数量上的差异分析

利用方差分析结果可知(见表4),不同性别幼儿对于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贴画数量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比具体差异可知,女孩分享贴画的平均值为2.29 个,男生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贴画的平均值为3.13 个,男孩明显高于女孩。也就是说:不同性别幼儿对于向匿名陌生人分享贴画数量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男孩在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贴画方面比女孩更慷慨。

而第一轮实验过程中随机产生的资源优势方和资源劣势方在第二轮独裁者游戏中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贴画数量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出一致性(p>0.05)。那我们可以认为在第一轮游戏中经历资源分配不均的经历并不会对幼儿在下一轮游戏中向匿名陌生人分享贴画行为造成影响。

(三)关于4-5岁中班幼儿对同班熟悉幼儿和匿名陌生幼儿分享行为特点

表5 选择不同分享类型幼儿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贴画数量的方差分析

为了检测幼儿对熟悉的同伴和匿名的陌生人之间的分享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我们假设在向同班熟悉幼儿分享过程中分享意愿越高的幼儿对匿名陌生幼儿分享贴画数量也会越多。因此,我们将第一轮实验中资源优势方幼儿(共60组)分为三组(拒绝分享、被动分享及主动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三小组的幼儿向匿名幼儿分享贴画的数量进行方差检验。从表5 可以看出:对同班熟悉幼儿表现出不同分享类型意愿的小组在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数量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通过不同分享类型组别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贴画数量的平均值得分结果可知(见表5):对同班熟悉幼儿分享意愿越高的小组向匿名陌生幼儿分享的数量也越多。总体上来说,幼儿的分享行为至少在某一阶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幼儿对同班熟悉幼儿和匿名陌生幼儿在分享意愿上表现出一致性。

四、讨论与分析

(一)资源分配不均并不会对分享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本实验中分享行为的发生需要资源优势方为资源劣势方做出一定的贡献(贴画),充分说明分享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某种自我牺牲为代价[20]。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轮实验中因为随机分配而导致的资源优势组与资源劣势组在实验二(独裁者游戏)中向匿名陌生人进行分享时并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4-5 岁中班幼儿在第一轮实验中遭遇的资源分配不均的经历,并不会对第二轮实验中向匿名陌生人的分享结果产生影响。幼儿即使在不久前被动地经历了一次“不公正”的对待,但这不妨碍该幼儿对他人的分享行为。通过对资源劣势方求助过程中发生的对话分析可知,引发分享行为的动机有多种:有为了维护友好关系的分享行为[21](你不想跟我做好朋友了吗?好朋友要学会分享!);有请求别人换位思考的(我没有紫色,你能借我一个吗?);也有从各自需求出发的分享行为(你不需要蓝色,但是我需要,你给我吧?);也有以利益交换为主的分享行为(你给我一个,我给你一个好吗?)。总而言之,4-5岁中班幼儿已经开始关注、考虑他人,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能够对他人的情绪、需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从而产生利他行为[22]。

(二)不同性别中班幼儿面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行为差异

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在性别上差异是有争议的[23-24],但多数学者认同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进行分享行为。本研究中,虽然在面对熟悉的同班幼儿时,女孩并不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分享意愿和行为,但男孩在处于资源劣势时更具有侵略性,这表明女孩在处于劣势地位时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友善。造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男性和女性相比在力量方面占据重要优势,同时男性因为在沟通方面欠佳,因此表现出更多的侵略性。在与匿名陌生幼儿之间的分享实验中,男孩愿意拿出更多的贴画分享给匿名陌生幼儿,这充分表明男孩在面对陌生人时比女孩更慷慨。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男性往往被赋予了更加宽容、大度、博爱的角色,慷慨大度对男性交往来说比对女性更为重要。国外曾有研究结果表明女孩在分享对象上更倾向于向朋友进行分享;而男孩在对朋友和陌生人分享方面没有差异[25]。这一研究针对两种分享对象(朋友及陌生人)的分享行为进行了同一维度的研究,而本研究仅仅对与陌生人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因而无法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4-5岁中班幼儿面对熟悉和陌生人时的分享行为特点

尽管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3-6 岁幼儿在助人、合作、分享这三种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26],也没有证据表明幼儿在面对不同分享对象时表现出一致性[27-28]。但本研究依据第一轮实验中幼儿分享类型将幼儿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测试幼儿向匿名陌生人的分享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同班熟悉幼儿有着较高分享意愿的小组幼儿在向匿名的陌生幼儿进行分享时也能表现出较高的分享意愿。因此,我们认为分享行为本身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特质,愿意与熟悉同伴进行分享的幼儿也更愿意与陌生人进行分享。4-5岁中班幼儿至少在某一特定阶段他们在对熟悉同伴和匿名陌生人的分享意愿上表现出一致性。从向匿名的陌生幼儿分享贴画的数量上看,大多数的4-5 岁中班幼儿在拥有资源时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其次才是那个匿名陌生人。也就是说,4-5岁中班幼儿很难做到利他性[8]。当面对那个并不具有存在感的匿名陌生人时,中班幼儿很难做到均分资源,他们只愿意拿出少部分的物品分享给他人。这一结论与3-6幼儿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并不相符[24],这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分享对象的不同,可能因为匿名陌生幼儿很难唤起幼儿的同情和分享意愿。

五、建议

(一)努力强化同伴关系——聚焦于关系,而不是规则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的重要标志就是儿童能够去中心化,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关注其他伙伴的想法、意见和需求。儿童在集体中既是参与学习生活的个体,同时他们也学习如何在规则、秩序与个人愿望间相互协调、适应、妥协。现在很多班级资源有限,教师为了避免竞争而产生冲突设计了很多的游戏规则来避免幼儿之间相互干扰、相互争夺游戏资源和物品。但是避免冲突的发生并不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亲社会行为能力。教师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同伴之间的关系,应该为幼儿设计更多能够促进儿童紧密联结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因为同伴关系对亲社会行为有着显著的积极的正效用,对人际不信任有显著的负效用[28]。

(二)强化儿童间的联系——同步沟通,紧密联结

通过对幼儿与同班熟悉幼儿分享过程的记录,我们观察言语沟通是促使幼儿与同伴之间保持紧密联结关系的重要途径。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能够促进幼儿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将信息传递给他人。人们表达自我的时候能够显露自己的渴求和需要,这样一来这些需求才能被看见、才可能被满足。同伴交往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调整的过程,有时还带点“火药味”。即便有的沟通从一开始并不顺畅,但通过多方“谈判”,多数幼儿都能顺利达成目标。教师还是应该尽可能多地教他们学习管理自身行为的技能和策略,要引导他们掌握同伴交往的技能,学会如何关注并理解他人,怎样通过有效的沟通去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同班贴画中班
听涛悟石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交互式一体机在中班安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布贴画欣赏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我与漾濞
一起做贴画吧
可爱布贴画
活该你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