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如何向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

2021-05-12 19:47王妍妍曹春梅宋艳红
教育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育人学校

王妍妍 曹春梅 宋艳红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衡量高质量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数以千万计教师、数以亿计学生的素质能否不断提升和增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和挑战?怎樣发挥教师队伍在提高育人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如何因校制宜,开展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基础教育如何向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

议题一: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协同发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和挑战?校长如何做才能引导学校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苏丽静:未来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一种整体式、体系化的变革、改进与发展。它给学校治理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学校建设中让这种变革与改进落地生根。

学校建设本身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一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在准确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牢牢把握新时代教育的属性、尊重学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让这些要素有机组合,协同发力,高效运行。我们可以运用SWOT分析方法,根据学校自身文化传统、办学资源以及生源特点,在严格执行国家基本标准的基础上,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确立适切的支点,在着力点上精准突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基。学生的发展质量提高了,也就意味着教育质量得到了整体提升。

把牢教育属性,明确发展方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在于能否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的属性。一是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首要是立大德,“树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明线,就会守好意识形态的阵地。二是把握教育的社会属性,始终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的努力方向。基础教育从实现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需要进一步拓展教育公平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真实体现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摒弃“唯生源论”,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学校教育生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五育”融合共生,构建育人体系。 学校高质量发展除了办学条件、治理方式、动力系统等约束条件之外,最关键的是以“五育”融合共生为支点来撬动育人体系的构建。实现这一理念,要把握好两个关键词:一是整体,不是传统的加法思维,而是在整体的框架内,在“五育”相互关联的层面上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实施、整体评价;二是融合,不只是“五育融合”之融合,它涉及多种维度、多个层面,如发展目标层面的公平与质量的融合;教育力层面的社会、家庭、学校的三力融合;课程建设层面的跨学科融合……这些多角度多样态的融合,构成了实现“五育”融合共生的多元路径。因此,我们还需解决几个具体的微观问题:第一,建立基于“五育”融合共生的工作系统。第二,促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和相互作用。第三,探索基于“五育”融合共生的育人质量评价新机制。

王海伦:青少年的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相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建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汇聚全社会合力的广度。具体需要从四个层面协同推进。

第一,国家层面:从制度层面入手,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渠道和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立法与监督,进一步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第二,学校层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

教育要做到“五育并举”,也要做到“五育融合”。通过“五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整体育人效应。同时,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教师。要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教育体系建设,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爱惜职业荣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政府是指导者,学校是组织者,家庭、社会是积极参与者。全方位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教育中来,需要国家政策的导向,更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第三,家庭层面:要积极引导家庭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家长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做好家教、立好家规、树好家风。

对于家庭教育的引导,除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之外,还要通过学校渠道进行。学校需要用好“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家教资源,想方设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挥校内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的长处,与家长面对面交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对于全面发展的孩子,学校不仅要表彰孩子,同时要表彰培养孩子取得突出成效的家长,每年评选“书香家庭”“家风模范”等,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第四,社会层面:全社会都要积极为少年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必要条件,学校与家庭都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健全各方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例如学校与街道办、社区共同开展“美德少年”的评选与表彰,从家庭、学校、社区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全面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言行表现。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非遗进校园等综合性活动,增加活动的广度,提高教育的效度和参与度。

陈勇:中国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就涉及高质量教育观的形成与内涵。高质量教育观注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思想与意识,更加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精神追求,从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德、智、体的基本要求,转向对“生活能力”的德、智、体、美、劳更高要求。它是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看待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就此而言,高质量的教育是全方位提升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学校追求高质量发展,需要有自己的核心要素与个性表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目标制定与认同。学校要依据国情、社情、学情与校情,制定出清晰、与时俱进的目标。目标的制定必须面向全体,校园中的每个人都应找到发展的目标、发展的路径、发展的动力,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样的目标制定出来才会得到全体师生的高度认同,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

其次,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指向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指向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摒弃浮躁与功利,从教育常识出发,建构学校运行的新常规,营造学校发展的新常态,让学校充盈人性的光辉,处处充满开放与和谐的气息。

再次,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发力。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格局,形成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全链条,达到“1+1+1>3”的倍增效应。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协同发力。

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应是考试压力下的简单累加的关系,而应是新时代下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当下主要表现为家长学校的建立、校外教育课程与资源作为补充的购买与服务、“1+2”家庭指导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打通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指导的“最后一公里”等。

最后,學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毅力和坚持。成功,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已成为常态,作为校长应坚守“爱与责任”的底线,保持始终如一的教育情怀,明确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放眼世界提升格局,善于对办学行为进行论证,形成清晰的特色办学思路,且一旦形成便要精准而细致、义无反顾地完成,从而达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吴红丽: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明确了校长职能的六个维度: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在基础教育向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的过程中,校长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设计者、推动者、践行者。

凝心聚力,赋能团队。校长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发展教师、成就教师。首先要爱教师,知道教师所想、所需。尊重教师、求同存异。激活教师的内驱力,组织教师策划好每一次集体活动,给教师传递学校的价值观、发展愿景以及对学校教育运营系统的期望。其次要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提倡教师“抱团”成长,实行学科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年级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力量。再次是要推动发展,不断完善各类评优选先的晋级标准,实现刚性和柔性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团队建设中,以情怀培植情怀、以专业引领专业、以行动促进行动、以业绩推动业绩,让每一个人成为光明而幸福的教师。

以人为本,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五育并举”就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尊重他们的身心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做好学校“五育并举”的课程顶层设计,在课堂中落地。通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读懂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树立“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观点,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相互看见“闪光点”,坚持“进步即优秀”的观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生动活泼、自由自然地生长。

协同家庭共同育人。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期盼。每个家庭的境遇不同,在孩子教育的投入上也不尽相同。学校协同家庭育人,除家访、校访、家长学校外,还可以把家长团队中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让家长带着一技之长、带着人生感悟走进课堂,也让孩子们走进家长的工作场景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

学校协同社会育人,实现社会对教育的反哺。根据学生特点和所在区域特点,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发展取向的社区、企事业单位,实现育人的多向联动。学生可以走进社会,社会可以接纳学生们成为观察员、研究员甚至实践者,让优秀的行业领军人物成为学生们的导师和榜样。将学校、社会、家庭线上线下结合起来,逐步实现没有“天花板”的教室,没有边界的学校的理想。引领学生在鲜活的社会情境中,找到学习与生活的连接点,找到书本与实践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成长为知善恶、明美丑、晓是非、守规矩的时代新人。

议题二: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如何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实现“学有优教”?

彭雯静:引导教师热爱教科研、投身教科研,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教科研文化,以教师向上攀登的动力推动学校向前发展,是实现“学有优教”的关键一环。

科学规划,制定系统培训方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校逐渐形成了一种理念: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就要使每个教师得到终身发展;要使每个教师得到发展,就要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快速发展的学校。

我校采取任务驱动,结合专家指导,探索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方案”,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入门见习期、热情建构期、专业挫折期、稳定更新期、消退离岗期,并对每一阶段制定相应的培训与发展计划,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明白自己将要走向“哪里”以及怎么走。

质量提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我校启动“质量提升工程”,形成了政府部门保障、科研部门支持、优质学校引领、全体教师参加的四位一体的教学研究活动。

在“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校通过听课、磨课、研讨等形式,对学科组教科研活动进行指导、监督、评价,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促进优秀教师与名师成长。以质量提升行动为带动点,完善“学、考、研、评、赛”的教研模式,形成融合研课、评课、微课、同课异构、智慧课堂等形式的校本研究模式。

平台搭建,扎实基础,提升素养。我校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展示的舞台,让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分类、分层推进,采取多形式、分阶段、分对象的科研引领培训策略。

开展理论型培训,鼓励教师“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教研组同读一本书,并撰写读书笔记,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开展技能型培训,定期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试活动,让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开展实践型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师傅做到“三传”,即传师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传师能(掌握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传师德(育德之道,为人师表);徒弟做到“三学”,即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学技能(教育教学基本功)、学做人(为人处事,求善,求真)。开展课题研究,由课题负责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探索新课程新教材教育的有效之路。

团队推进,共同进步,整体飞跃。学校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校本培训工作,建立“卓越教师发展共同体”,创新发展模式,聚焦培优工程,扎实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及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通过日常教学与一次次教研的锤炼,打磨并不断培养出来的。学校重点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建设,间周开展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采取教研组特色活动展示周等形式,让教师说出自己的见解,使教师之间产生相互有益的启发,让校本教研落地。

议题三: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涉及无数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祖国的未来。如何因地、因校制宜,开展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陈华:首先,要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努力把学校办成乐园、雅园、学园。

把学校办成乐园,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学得好,先让其身心愉悦起来,这样才能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们极力把学校办成乐园,坚持走“乐读、乐跑、乐群”三乐育人之路。学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为专长各异的学生涂上不同的背景底色。我们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舞台的中央,展示青春风采。多年来,我校打造了“阳光大课间”活动与大型心理健康教育团辅活动融为一体的特色品牌,把活动育人做到极致。

把学校办成雅园,让学生变得温文儒雅。一是提升学生气质,做到“五个一点”:头抬高一点,腰板挺直一点,行动快一点,声音大一点,微笑多一点;二是培育学生兴趣特长,让每位学生真正做到“五个一”,即能唱一首歌,能跳一支舞,能写一手好字,爱上一项体育运动,擅长一种乐器;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做到“三动”:文明礼仪口要动,学会感恩心要动,走向成功看行动。在展示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我校不仅引导学生学会处世,还要心存感恩会做人,争做“脚下有行动,心中有理想,肩上有责任,脑中有智慧”的当代中学生。

把学校办成学园,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我们着力把学校办成安安静静的学园,让学生“心”静致远。学校动静有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让宁静成为一种力量。校园中,我们用“入校进班,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引,让学生达到高度自律、深度学习的境界。我们注重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提出了重基础、重积累、重过程、重细节、重方法“五重”原则,从而让学生快速成长。我们大力推行新课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要想实现“为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模式,就要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采取“小步子、分层次;传帮带、树典型;重引导、寻突破”的总体实施策略。通过骨干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作用,积极培育省市级名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同时辅以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研课评课、教育沙龙等形式,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技能。

最后,要办好“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离不开负责顶层设计的校长的引领。作为一名校长,要具有教育情怀、教育信仰、教育担当,努力做“能吃苦、会组织、擅配合、找平衡”的领头雁,打造智慧型、合作型教师团队,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保驾护航。

王守琼: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要求。厦门二中在实践中致力于不断开拓并完善培育方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一直都是厦门二中的重要办学理念,以前瞻教育为学生发展奠基,各美其美,立德树人。通过发现学生特长,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特色,奠定学生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在擅长领域朝着高水平发展,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传承。1898年,厦门二中前身英华书院创办之初,便成立了英华足球队,成为我国最早开展足球运动的学校之一。从“英华”延续到“二中”,足球已经成为植根于每一位师生心中独特的校园文化,绵绵不息,底蕴深厚,对于学校的足球人才培养起到了铺垫作用。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以足球为载体,以足球文化为主题,强化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足球运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将校园足球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足球不但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

融合。我们坚信校园足球的“本”是在体育向教育的回归上,以球育德、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美,五育融合,形成一种“自强不息、合作进取”的校园精神。当我们把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当作育人的事业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竞技场上的风起云涌、精彩纷呈,还有代表着希望与未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这就是体育的力量。不是每个走向运动场的运动员,将来都会成为姚明、李娜、梅西,但每一个从小接受体育理念与体育精神的孩子,注定在今后的生活中擁有丰富的精神力量——团结协作、激情勇敢、坚韧不拔。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必将带来心理品质的提高。这是极具意义的融合。

创新。“各美其美”的理念能因时制宜获得发展。去年疫情期间,虽然不能返回校园,但学习没有停止,学校各项社团活动力求创新形式与内容,开展得有声有色。除了社团活动“云展示”,还有网络平板支撑赛、线上十佳歌手赛、亲子朗读赛、厨艺争霸赛、科学实验探究、战疫美术作品创作、英语微视频录制……每项活动安排在什么时间段,怎么玩、玩什么,都有讲究。五育并举,孩子宅家也可以获得全面发展。多元活动发挥了孩子们的不同特长,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能力。

陈春红: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我们培养人才,要按照他的一些天赋的素质,以及他的爱好和特长,加以实施教育,他的潜在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育是最好的、也是最公平的教育。基于我校情况,如何打造最适合的教育呢?儿童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要看到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才能,关注生命个体的差异,这也是我们对于生命真正的尊重。我校在“实”文化引领下,提炼出“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并通过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激扬师生的生命活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每天要用耐心、爱心跟学生沟通,使他们得到家长、社会的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使学生的脑力、体力和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让课程设置凸显特色。学校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从体育中剥离出“武术”这一优势项目,建构了以武术为龙头的体育特色,并逐步形成“尚体育人、奠基人生”的办学特色。

把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以体育特色课程为例,主要包含武术类、游戏类、健身类、竞技类课程,其中前3类为必修课,人人参与,是“普及性”体现。竞技类课程设为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主,是“提高性”体现。目前,学校已经设立了篮球、跆拳道等18个体育社团,让每个孩子都能遵从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身心健康。

将教师个性化培训做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指导学生在防疫期间做好居家锻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种种方法都会有相应的培训。我校每年都会开展课程类、班级建设等教师评比活动,日积月累积淀了一批优秀教师以及一些优质教学素材。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提升,近3年在区140多所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定中,分别获得第十名、第八名、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体育强健身体,磨炼了坚强意志,塑造了坚毅品质。学校还成为田径、武术、篮球项目传统校,跆拳道团队在北京市朝阳区获得“七冠一亚”的佳绩,武术社团实现市团体17连冠,腰旗橄榄球队荣获全国冠军。

世界多彩,社会多元,对人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学校要让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张扬,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王伟文:社会迈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发展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把学生分数的获得等同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偏重认知训练而忽略情感成长。如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我结合学校的温暖教育谈几点看法。

第一,辦有温度的教育。学校自2015年以来,结合校训“世界因我多温暖”开展温暖教育(简称“暖教育”)。它针对应试教育见分不见人的“冷教育”而提出,可以说是积极教育的实践模式之一。

我们提出“存暖心、说暖话、做暖事”,秉承温和而坚定的教育方式。坚持向中国“暖大哥”雷锋学习,设立雷锋事迹展览室,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并以雷锋精神为核心,通过“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等学习内容,多维度引导学生做一个像雷锋一样温暖的人。

课堂是实施暖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开展“课堂暖语”“暖课堂”赛课等教学活动评比,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情怀。进行“暖评价”改革,加强体艺教育和劳动教育,注重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二,育暖人心的学子。暖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人发展。每年下半年,学校开展“暖冬行为”,学生先后为湖南省大兴小学、江西省杨坪希望小学等处捐赠校服、书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学校的校训。

希望儿童有“健康的身体”“温暖的心”“聪明的脑”和“高贵的灵魂”是我们的目标。暖教育从回归身体开始,加强体育运动。体育不光磨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养成永不言败、坚忍不拔的品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每年的篮球联赛、足球联赛都是促进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间“暖关系”形成的良机。

学生不光要有身体素质,还要心理健康。只有保证自身心理资源的充足,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去温暖周围的人及世界。比如世界微笑日这天,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从线上云课到线下复学的衔接,学校推出了“今天,我微笑了吗”六个一微笑行动,还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玩亲子游戏,不仅促进亲子感情,还能促进身体的协调能力。

第三,促有温情的家教。学生的培养,不只需要学校的教育,更需要“暖家教”。“暖”的亲子关系远远比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

经过调查发现,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参与较少,父爱的缺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出现各种问题。如何引导家长创设“暖家庭”?2015年,我们成立金华市第一家“暖爸”研究中心。通过“暖爸论坛”等探索父职教育在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中的特殊作用。2018年,我们利用网络直播开设“暖爸暖妈工作坊”。家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已成为我校的一种风尚,也促成了有温情的教育。

猜你喜欢
高质量育人学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