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组壶“玲珑”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2021-05-13 09:46薛雷雷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太湖石宜兴紫砂

薛雷雷 向 锋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中国陶都,陶醉天下。宜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美誉之中呈现给惊艳世人的面目,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开始一段神奇的体验之旅。在宜兴游玩,参与度非常高,不仅仅可以看看郁郁葱葱的万顷竹海,穿越奇妙无穷的溶洞,更可以去茶园采摘茶叶,炒制成一杯清香徐徐的茗茶,当然还可以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挑选一番,淘到自己心仪的紫砂佳器。紫砂对于宜兴人民来说,已经成为了辨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也是带领人们致富的重要产业,在宜兴的丁蜀镇,作为主要的紫砂集散地,这里到处还可以看到“家家抟泥,户户制陶”的情景。随着人们对于饮茶健康的重视和饮茶文化的发展,紫砂壶不仅仅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冲泡茶叶的器具,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寄托我们思想情感的陪伴和欣赏的艺术作品。

我们的这组紫砂作品《玲珑》由壶、杯、承等等共计十件组合而成,贯穿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元素,就是太湖石的玲珑剔透,我们把这一特点和江南宜兴特有的紫砂结合起来,共同创作了这组别开生面,又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希望大家在其中能够品味到紫砂艺术的时代传承和江南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此壶壶身宛如磐石,又略带筋囊风格,扁圆而端庄稳重,壶身有太湖石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纹理特征和剔透的感觉,壶嘴弯流,出水非常的爽利,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非常良好,提梁的设计更是使得整体上虚实结合,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壶钮则完全采用了太湖石的形态捏塑,拿捏称手,又具有典型的江南韵味。一个主人杯非常的挺拔隽永,亭亭玉立,上面太湖石的装饰也是恰到好处,作为一个雅致的插花花瓶,或者文玩之物摆放,也是非常的合宜。四个小杯子也是和壶身一样,微微的筋囊线条勾勒出丰富的细节满满,长方形的壶承和四方的小杯承简约之中设计了镂空的呈现,让我们更加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玲珑剔透的感觉。从整体上来看这组紫砂作品《玲珑》的设计风格带有浓郁的学院派特点,把江南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和紫砂良好的可塑性结合起来,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独特的造型设计艺术风格和富有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内涵。

艺术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反映,然后抽象概括地表现出来,紫砂艺术也不例外,折射出江南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绮丽瑰景。唐代吴融的《太湖石歌》中,就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太湖石的形成原因和开采的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这是描述的水中太湖石的情况,还有一种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在著名的《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传》中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等。太湖石作为江南的代表之一,主要的特点就是“玲珑”二字,明代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受此论断的影响,我们宜兴的紫砂艺人对于太湖石也非常的喜欢,经常在自家院落或者工作室中摆放,以紫砂镂刻为太湖石形态的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的这组作品《玲珑》就是把太湖石的特点很鲜明地采用紫砂艺术的形态展示出来,充分表达了对于江南赏石文化的欣赏和人文特点的张扬,同时又让广大的壶友在喝茶品茗之中能够体会到紫砂艺术中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文化内涵。

结语:江南,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概括,紫砂艺术诞生于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深深地影响了它的形态设计和文化内涵。竹子、太湖石等等形态的融入,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合,让我们感受不到疏离之感,这或许就是紫砂艺术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吧。

猜你喜欢
太湖石宜兴紫砂
李卫平作品
青铜器·羊
无相
李卫平作品
宜兴釉陶
刘少白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洱海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