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作品“濯莲”的传统文化内蕴

2021-05-13 09:46蔡盘东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品性莲花紫砂

蔡盘东

在紫砂创作中,莲是常见的题材,紫砂作品“濯莲”虽同样以 “莲”入壶,在众多的“莲”作品中,低调不张扬的造型设计反而成就了其耐看并耐人寻味的艺术属性。整器没有添加任何装饰,仅以简练的器型素面示人,与莲干净的特质、纯洁的品性呼应,反而让我们不会过多关注在造型上,而是更容易走进这件作品的内蕴与境界。

一、以莲入壶——花中君子喻高洁品性

白居易写《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李白写《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商隐写《赠荷花》:“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大唐才子们不约而同地去赏莲并情不自禁地为之作赋,足可见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赏莲风尚;莲在他们的笔下美丽、纯洁,值得以此自喻,足可见在文人墨客心中,莲已然是花中君子。此后,周敦颐的一首《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托物言志,自此,奠定了莲作为花中君子的地位,成为高尚、纯洁、坚定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性的象征元素。“濯莲”选取“莲”的形、“濯”的意,在多以花器为形制的“莲”作品中,它并不执着于还原“莲”的全貌,而是深入挖掘莲干净的美学特质和纯洁的品性象征,通过有效元素的艺术凝练,以简单的花瓣轮廓融入花开的状态,为形制在壶底做了简约的意象勾勒,以意造型,以形出意,在形与意的高度契合中比喻君子的高洁品性。

二、圆中有方——以器载方圆相济之道

从器型方面来说,“濯莲”是典型的圆器,壶身上宽下窄,上放下敛,曲线曼妙中盈润丰腴,是圆器中的上品制作。壶肩过度快速,技巧处理利索,壶底为一平底,上下呈平行状态,与左右约束形成一个倒梯形,给人以方状的视觉体验。此器无一处以方器成型,却以方状为壶中乾坤。这并不是常见的有方、有圆的混合设计,这也是这件作品的巧妙之处,成熟地应用了美学中视错觉的创作方法,以圆器为制,却呈现方器的视觉体验。我们对这件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稳,这就是圆中喻方的视效所在。并且,在这种初视效体验中,慢慢深入,我们能感到此器的力量与精气神韵,这就是“方”这个形态可以带给人的艺术渲染力,这也是造型上的简练却不简单,提升了这件作品的设计感和美感。

此壶圆中有方,柔中带刚,曲中有直,这也正是莲的写照,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莲有自己的坚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为方、刚、直;它却也绿荷红菡萏,开过尚盈盈,它以美丽示人,以香气怡人,此为圆、柔、曲。做人何尝不是?在古老而文明的华夏大地,方圆之道是我们自古就被圣贤提倡的为人处世哲学,以方为人之底线,正直有节,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以圆为处世方法,太直易折,太刚易断,懂得巧妙地处理人和自己、人和他人、人和社会的关系。太圆失去本性,没有支撑;太刚自断筋脉,没有延展,只有以方为本、以圆示外,这样既坚又韧,才能走得更远。

三、莲花座台——花开见佛悟慧通

在佛门中,莲是圣花,很多佛物佛语都有莲的痕迹,莲与神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印度的吠陀文献记载头戴莲花的莲花女神生于莲花并长在莲花上。印度佛学自诞生之日,莲就成为佛教的象征元素之一,我们常见的菩萨像常坐在莲花座上修行。佛家讲求身、心、意皆净,这与莲的纯洁是契合的,作品“濯莲”融入佛教圣花这一意象,一方面以莲作壶底,六瓣莲花托着壶,形似壶在莲花座上,这是取莲花座之象,一方面以莲花开的状态包裹着壶,这是取花开见佛之意。这是紫砂与佛学在形与意上的深度融合。佛门修心,喝茶养性,禅茶二者在精神领域是想通的,故有禅茶一味之说。“濯莲”以莲这一意象,并且取“濯”这一洗涤以净之意,以紫砂壶这一泡茶之器为桥梁,将佛、茶结合起来,以此泡茶品茗,在莲意氤氲中,静心、领悟、慧通,走进花开见佛的人生境界。

总结:“濯莲”虽取材常见的莲,却重在意的探索,在成熟的美学素养的基础上,以看似简练的造型中巧妙而自然地融入君子品性、方圆之道、禅茶一味的文化意蕴,而这三方面的意蕴精髓都是与莲的品性特征契合的,主题清晰明确,美学风格统一,没有矫揉造作,摒弃花枝招展,以无招胜有招,无意之中的真意虽慢却是最易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品性莲花紫砂
无相
云莲花灯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莲花岛再见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
前身寄予流水,几世修到莲花?
『好品性早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