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坡提梁的前世与今生

2021-05-13 09:46王玉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蜀山文豪宜兴

王玉芳

丁蜀镇一开始叫丁山,后来苏东坡游览时因思念家乡感慨“此山似蜀”,而得名蜀山,丁蜀是丁山和蜀山的合称。丁蜀是中国的紫砂之乡,它有世上唯一盛产紫砂泥的黄龙山,这里从数百年前就开始家家户户世世代代抟砂塑器,并以此为业,穷极一生,他们的荣辱兴衰就是一部中国紫砂发展史,他们靠着双手打造了“中国陶都”这张响彻世界的名片。古南街是丁蜀镇境内的一条街,它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生产和销售的主要集散地,见证了宜兴紫砂从丁蜀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它还是紫砂大师的摇篮,诞生了任淦庭、顾景舟、朱可心、吴云根等数十位中国紫砂的丰碑人物,这条街至今保存完好,泛着清幽的石头小路承载着现代紫砂爱好者的朝拜。东坡书院与古南街相邻而立,它枕着蜀山临着蠡河,因坐落在蜀山山麓,又被称为蜀山书院;蠡河是书院西面贯穿古南街的小桥与流水,因范蠡与西施泛舟于此而得名。穿过大门,走过园林,跨过小桥,进入第一进正门,于院落之中,屹立着一把高约两米的东坡提梁壶,诉说着一代文豪苏东坡与紫砂的不解之缘。

苏东坡曾被贬古阳羡(今宜兴),离开后仍念念不忘,后请旨赴阳羡安度晚年。1084年,苏东坡在蜀山南麓买田建屋,开设“东坡草堂”,这便是现在的东坡书院。自此,这位政治上不得志的北宋大文豪,开始了他在蜀山的晚年生活,也打开了他和紫砂缘分的大门。苏东坡爱喝茶,茶诗百余首,一首《试院煎茶》可见其对烹茶的讲究,这样的人,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的用具怎愿将就呢?在他以过客之姿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之后感慨“铜腥铁涩不宜泉”,一直对没有特别满意的煮茶饮茶之器而耿耿于怀,后来,他走到了宜兴,定居在产茶更产紫砂的蜀山,对于这样一位嗜茶之人,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

相传,苏东坡偶然遇见当地的百姓用山上的泥土烧制陶罐,此泥极耐高温且无异味,这让一直苦苦寻找煮茶之器的苏东坡大喜,于是决定用此泥做一件煮茶的器皿。历时数月,参考了书童的灯笼、屋顶的大梁、支撑的木柱,思索了器皿的容量、壶身的形态、壶把的端拿,几经易稿,最终,一件灯笼状的壶身、三叉状的提梁、树枝形制装饰的紫砂壶大成,从此“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后人称这把壶为“东坡提梁”。

这是不是史实,已无从考证,但是,流传到今天的东坡提梁款式确是缘于上面的传说。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开幕在即,时任宜兴陶校校长的王世杰先生邀请宜兴陶业百家出谋划策,闲谈间“东坡提梁壶的传说”吸引了王世杰先生的注意,于是组织相关人员以“东坡提梁”为主题设计制作一把壶。以此传说为框架,参考了清·任伯年刻绘的花卉提梁壶,结合了清末传统单把提梁与双梁横竖架接提梁的款式,最终定稿并正式命名“东坡提梁壶”,后由民初制壶名将汪宝根制作成功,一经问世,便引发轰动,荣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工艺博览会优秀奖,让中国紫砂站上了世界的奖台。

东坡提梁以一代文豪之名从前世走到今生,以经典之态被无数紫砂制壶者或仿制、或改制,常有精品问世,亦有不伦不类者也以此为名,一直颇有争论。今生的东坡提梁怎么做,才能留给后世我们这个时代的东坡提梁?笔者以为,首先,尊重经典,继承传统。改制是创新的一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良,但不是随意改变作品的基本结构,刻意求新。比如石瓢,不能改变它的三角结构;掇子,不能改变它的圆的叠加;而东坡提梁壶已经成为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经典器型,灯笼状的壶身、三叉状的提梁是其基本结构,树干形制的装饰是其突出特色。这三点是东坡提梁的经典与传统,缺一则不可谓之东坡提梁。其次,切忌空有其表,华而不实。做东坡提梁,首先得识东坡其人,他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且样样精通,足以流芳百世;他为人率真,处世豁达,有道家风范;他人如其名,有扶危救困的英雄气概;他好品茗、好美食、好游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丰满的人物,以他为主题的壶要如他的诗词一样有他的思想和精神,这也是东坡提梁的文化内蕴。

前世的他一身傲骨,满腹才情,今生的它,壶身依旧饱满似灯笼,在原器的基础上加入了梅的元素,以敬他的傲骨,三叉提梁、壶嘴、壶钮均以梅桩为形制,苍老却劲挺,壶身上自壶把胥出一枝梅,有凌寒独自开之势,有暗香来之韵。三叉提梁的形态做了一些改变,横梁直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风雅中透着刚毅之气。在垂暮中盎然着生机,在肃穆中焕发着活力。以为匠者之心与魂、紫砂之泥与魅敬东坡先生、敬老一辈紫砂匠人。

东坡提梁的传说,被蜀山的百姓守护千年,代代相传;东坡提梁款式,一经问世即成经典辉煌百年,因为他和它都值得。今天的东坡提梁,希望是值得留给后世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东坡提梁,其他的,就让他们去评说吧……

猜你喜欢
蜀山文豪宜兴
党的光辉亚克西
川游记之蜀山传
宜兴釉陶
没上过大学也能当文豪吗?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朱文豪陶艺作品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刘老师是一本万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