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下的紫砂壶创作
——论“三友提梁”的艺术特色

2021-05-13 09:46刘方林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友泥料壶盖

刘方林

中国紫砂壶艺术举世闻名,其工艺的精湛华美自不必说,文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亦不容小觑,是推动紫砂壶创作与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反应了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之下,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方向。“三友提梁”这件作品以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岁寒三友”为主题,创作综合紫砂壶各结构与三友特征,运用紫砂壶装饰工艺生动地还原出三友姿态,在清新的自然氛围中表达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三友提梁”的泥料与造型

紫砂泥种类多样,制成的壶在色彩与质感上千差万别,这也是紫砂壶的特色之一。烧制后能够呈现出红色调的泥料是紫砂壶创作比较偏爱的,这种泥料含铁量较高,透气性极佳,久经热茶滋润,质感更胜从前,颇为受人喜爱。“三友提梁”就由红色系泥料制成,创作对泥料进行提纯,去除多余的杂质,烧制后呈现为健康饱满的红棕色,具有醇厚的中国古典韵味。红中带棕的色彩华贵而不张扬,有典雅大气之美。创作对壶体进行了细心的打磨,使泥料呈现出细腻柔和的光泽,色彩就更加鲜活明亮,有金玉般的温润精致,表现了作品在泥料方面的价值。

壶的造型设计为经典的圆器,壶盖、壶嘴和提梁等部分也皆以圆润柔和为标准。壶身的基本框架为圆柱形,可从底面与筒身的垂直转折看出,这一造型比球形圆器更加笔挺硬朗,烘托三友之坚强不屈的精神。壶身较为宽大,于温润雅致中饱含气势。壶身中上部分比较圆润,形成了弧度饱满的弧面,体现了圆器珠圆玉润的基本特征。壶身顶面自然下落,与弧面承接,形成了端庄丰满的肩部,有内敛随和之美。顺着弧面向下,壶身便向内收紧为圆柱状,将壶身上部衬托得更加饱满。整个壶身的设计与竹段有相似之处,塑造出竹正直坚强的姿态与宽阔坦荡的心胸。

一弯嘴镶嵌在壶身一侧偏上位置,身型圆润。圆形提梁衔接在壶肩部两侧,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架于壶身上部。提梁为圆形泥条制成,为了使造型更加均衡生动,泥料中间部分较为粗大,向两侧运行则略微纤细一些,避免了线条的生硬死板,体现了紫砂壶提梁的线条美感。圆形壶盖稍微凸起,嵌于壶颈部中。壶钮采用半环形,与提梁形成配合,丰富了作品外在线条的层次,使作品的结构更加饱满。

作品的泥料与造型有经典化的特征,创作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泥料与造型,是通过工艺传统烘托三友所代表的文化的深厚性。

2、“三友”的呈现

“三友”也称“岁寒三友”,由松、竹与梅三种植物组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这三种植物的共同点是都不惧严寒,松、竹终年常青,梅花更是迎寒绽放,表现出对寒冷的不屑。这样的生物特性使得中国人将三者看作是正直、坚贞及勇敢等美好品格的象征,成为紫砂壶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此壶当中,创作根据作品结构特征,将三友形象有机地融合进去,准确表现了三友特征,具体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创作运用壶钮表现了松,运用雕刻技法在壶钮上制造出瘢痕纹理,模仿松树干的粗粝。顺着壶钮延伸到壶盖之上是一颗精巧的小松果,松果纹理清晰,雕刻细腻,是松树重要的标志物。壶嘴与提梁被用来表现竹,创作在两者上装饰了立体的竹节,提梁上的竹节每侧两段,对称分布,均衡美观。壶嘴如破土新竹,鲜嫩又饱含生机力量,带有弧度的提梁代表了竹的韧性,象征能屈能伸的品质与宽阔的心胸。顺着一侧提梁末端延伸至壶面上是梅花雕刻,梅枝立体强健,结合了贴塑与雕刻技法,在枝干前端是纤细的嫩枝,有已经绽放的小朵梅花,也有新生的花苞,姿态逼真,展示了紫砂壶雕刻技法的精妙细腻。壶身侧面还有纹理磨痕装饰,与梅花走向一致,模仿梅花树干所经受的风霜。

三友装饰主要运用的是雕刻工艺,这是紫砂壶中常用的装饰手段,再结合捏塑、贴塑等工艺打造出立体效果,力求逼真生动。三友特征明显,各自表现了坚强、高洁、勇敢等美好的品质,使壶中充满清新的自然味道和饱满的正能量,以精妙绝伦的紫砂壶工艺陶冶了人的性情,弘扬了中国优秀道德品质。

结语:“三友提梁”是一件可以称得上是丰富的作品,创作立足于三友之间的统一性,灵活运用紫砂壶工艺对三友进行表现,既使之服务于作品主题的表达,又借用三友内涵构成作品文化底蕴。在文化背景下,紫砂壶艺术形成了民族特色,亦成为当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三友泥料壶盖
伪造的情书
冬日争鸣——《三友百禽图》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诗界“三友”
赵海棚绘画作品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