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作品“六方宫灯”的制作及评析

2021-05-13 09:46佘剑飞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宫灯紫砂壶紫砂

佘剑飞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很多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事例,这构筑了中国人注重平衡,讲究中正平和的精神境界,而精神的世界与艺术高度关联,这种中庸和顺的思想也就不断地渗透到艺术创作的领域当中,紫砂壶的制作就受其影响颇深。在紫砂行业内,通常认为评判一件紫砂壶的好坏,要从“精、气、神”三个方面来考量,茶壶的造型和内蕴共同构成了作品本身的工艺性质,艺术成就,颇有一种东晋谈玄论道的感觉,这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制作工艺本身缺乏一种公认的量化标准,另一面人的主观审美又时长处于波动之中,而全手工制作紫砂壶又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塑造出相同的结果,是以历代的壶艺创作者只能用一种玄之又玄的口吻来教育后来者。

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十分美妙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一切似乎都可以网络化、数字化,互联网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新兴的艺术形式也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飞速发展,传统艺术倘若不能够与时俱进,很容易就会被时代所抛弃,紫砂壶艺依托独特的工艺,以及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同样也面临着这一冲击,然而这也从另一方面为紫砂赋予了前进的推动力,通过学习利用电脑来进行三维渲染,那些传统的经典的紫砂壶造型正揭开自身神秘的面纱,从造型设计的源头让人理解一把壶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作品“六方宫灯”的造型

紫砂壶艺是经典的传承,宫灯壶就是其中之一,宫灯本身的造型就充满着神秘浪漫的色彩,带有一种朴素的民间想象,其中对于“灯”的演绎堪称经典。作品“六方宫灯”的造型是从宫灯壶衍变而来的,乍一看就是将原本的圆形紫砂壶改造成方形。了解几何就一定知道,在形体变化中,规则的多边形块面切割得越多就越接近于圆,六方宫灯就近乎割圆,紫砂壶讲究刚柔并济,从俯视的角度来看,六方宫灯这一造型呈六方形态,但也无限地接近圆形。这把壶的壶面采用泥片镶身法来进行制作,壶面单独一个面就是一块完整的泥片,泥片上下的曲线是通过拍打形成的,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手指的力量,从内侧抵压住泥片,通常而言,单次拍身筒的力道不能过大,而是通过连续的拍打缓慢塑造出壶面曲线,于是在制作这一步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技巧,手指搭配拍子同时用力,内外同时形成一种节奏,熟练以后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塑造出壶身曲线。

作品“六方宫灯”的壶肩是整体造型的关键,通常人的审美也讲究一个抬头挺胸,而评判一个人是否抬头挺胸就看他的肩是否平直。平直的壶肩是整体气势爆发的临界点,在这一步的塑造一定要干脆,一旦拖泥带水,就会使茶壶整体的造型垮塌下来,无法形成那种向上挺的力度。眼前这把壶在壶肩的处理上就做得非常到位,肩线的过渡简洁干脆,同时壶肩与壶口融为一体,搭配壶面的棱线,上下贯通流畅,同时还带有一丝厚重,肩线略微高出壶面一线,会给人一种坚实的视觉感受,但实际上壶身内壁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这有助于控制茶壶整体的质量。

二、紫砂壶造型所需要的文化性

作品“六方宫灯”从文化的内核上是延续的古代照明中的纸灯,此类灯具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汉代开始就有记载,广大的民间对于灯的使用也十分普遍,而对于上层社会美好生活的想象,使得“宫灯”这一形象披上了一层雍容华贵的外衣,人们愿意相信用上更好的灯就会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宫灯造型的文化性其实并不在于造型或装饰的华丽,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好符号。所以经典的“宫灯壶”虽然以宫灯为名,但却出奇的朴素简洁,作品“六方宫灯”既然是从“宫灯壶”衍化而来,那么就天然地继承了这一文化特性,同样不需要多余的点缀或装饰,仍以简洁、流畅作为构建自身审美的基础。

总结: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仅是形体或装饰上的融合,更需要研究造型形成背后的文化因素,一把紫砂壶的造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无不经过千锤百炼,很多简单的造型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文化衍变,研读并分析这种衍变,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紫砂文化艺术塑造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创造出更多更有深度的紫砂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宫灯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刘少白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