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作品“乘风破浪”的创作及评析

2021-05-13 09:46眭龙俊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浪花紫砂装饰

眭龙俊

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文化,而文化催生了对艺术的需求。紫砂文化艺术代代传承,从最初的对外观、材质的追求,到现在更高层次的审美,紫砂拥有一段精彩纷呈的发展历史。当代紫砂壶艺是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国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变化进程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在这样的社会中需要找寻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紫砂文化带有包容的特性,总能够在时代的节点诞生出符合时代特色的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紫砂无疑是一件十分优良的载体,作品“乘风破浪”便是这样一件兼具形体创新及文化特性于一体的全新创作。

一、紫砂作品“乘风破浪”的造型

紫砂作品“乘风破浪”的造型创意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浪花的描绘,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的如意纹装饰,将两者结合以后融入到紫砂壶的造型结构及装饰之中。这件作品的造型轮廓并不复杂,圆浑的壶体,三足鼎立,一弯壶流,圈把带飞,浪花状的壶钮中空,圆形的壶盖嵌入壶体,这个茶壶的造型凝练而统一,从造型上显得十分的流畅。造型的装饰重点在于壶体从始至终贯穿了浪花的主题,并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水浪的概念融合到壶体之中,壶面上的线条结合装饰,构成了复合而立体的形象,足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样的造型首先在工艺上就具有一定的价值,而造型所营造的主题又引申出了“乘风破浪”的文化韵味,两者相辅相成,用十分新颖的造型充分演绎了传统文化韵味的表达。

二、作品“乘风破浪”的制作

制作这把壶选用优质的红泥来进行制作,这种泥料的质感绵密,看起来紧实细致,表面的颗粒感不重,包浆形成的梨皮触摸起来十分温润,握在手中扎实沉稳,色彩则红润艳丽。圆形的壶身采用传统的圆形器围身筒法,在围好身筒以后缓慢地拍出壶面曲线,由于这把壶采用嵌入式的壶盖,所以壶口的制作将会同身筒一起完成。在身筒制作好以后,开始制作壶流及壶把,这把壶的壶流十分干脆利落,一弯流,口朝天,流身上下分别采用了明暗镶接的方法,流身上部的镶接线条十分明显,通过壶流本身形成一条横跨壶面的曲线,这条曲线就如同卷起的波浪一样绵延不绝,一路延伸到壶把。壶流的下半部分则用暗接的方法,不仅与壶身镶接无痕,还直接融入到了上半部分明接所延伸的曲线当中,这根环绕壶体的曲线由一根细小泥条制成,采用贴塑的方法堆贴到壶面之上,在这跟泥条的下部采用暗接无痕的处理方式,使其完全与壶体融为一体,而在泥条的上部则采用明接法,用明针勾勒出明显的线条痕迹,这样一来就在壶面上形成了一道带有高低差的线条,这样的制作借鉴了“龙带壶”上玉带的制作方法,这根线也就成为了后续贴塑浪花装饰的基础,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薄薄的卷浪贴塑并排着向上分布,如同一浪高过一浪一般,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平面装饰效果,而壶流与壶面线条本身如果结合起来,也可以看做一个更高的浪头,这两相结合,层层叠叠的浪花就显现出来了。

不过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作品“乘风破浪”除了将造型装饰带入到壶体来进行塑造,壶底的壶足,壶盖上的壶钮也采用了相应的形体来进行表现,三鼎足的设计在很多茶壶中都有采用,这样的壶足上只需要将其稍稍转变,并将壶足上整两条装饰线纹,结合上方壶体的造型装饰表现,水浪的意味就自发地在壶足上产生了。壶钮的造型制作跟壶足可谓异曲同工,同样采用如意状的曲线,将浪花的特点浓缩进自身,流畅而简洁。

三、作品“乘风破浪”的文化寓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波荡漾往往预示着风浪,而风浪则会带来艰难和险阻,突破艰难和险阻就相当于乘风破浪。古典主义的浪漫使得中国人对于战胜自然有着无边憧憬的情怀,这样的心理追求使得这样的情景可以被转化为精神上的勇敢无畏,作品“乘风破浪”则正是借用了这种情感,引入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这方面挑战的美好想象,从而用一个简化的风浪描述,承载起浓重的文化精神。

结语: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紫砂艺术创作依托于中国文化来进行创作,那自然就会相应地具有这种生命力和适应力,紫砂只有围绕中国的文化就会产生无穷的艺术吸引力,这时候只要创作者注入足够的精神和情感,那么作品就会具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勇于开拓,乘风破浪,这就是紫砂艺术的未来。

猜你喜欢
浪花紫砂装饰
奔跑的小浪花
无相
送你一朵小浪花
浪花
鲤鱼旗装饰坠
刘少白
“贵州木纹石”装饰之美——以几座建筑装饰为例
浪花一朵朵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