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静思提梁壶》的细节表现

2021-05-13 09:46宗卓芸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静思壶口砂砾

宗卓芸

一件事物的兴起有其自身的规律,宜兴紫砂在宋末明初间起始,在明清时代成熟,繁盛于当下,是有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和积淀的,紫砂文化艺术能够屹立于世界陶瓷艺术之林,与这些传承和积累密不可分。如果说宜兴紫砂是一座宏大的建筑,那么其成型工艺就是这座建筑的基础,而细节的表现就相当于对这一基础的加固和完善。

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叫做“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事物在某个细微之处产生疏漏,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工艺之精首重细节。紫砂壶的外形是紫砂艺术创作中细节的直观表象之一,但凡行家里手,一把壶好不好,拿在手里先看一下局部的工艺细节便能知一二,但即便如此,依旧不能说百分之百中的。影响工艺的额外因素有很多,包含了制作所选择的泥料,成型制作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烧制,由于全手工制作的复杂性以及不可重复性,曾经一度困扰到整个紫砂行业。

就从泥料的选择来说吧,《静思提梁壶》选用的是黄龙山紫泥,少量铺砂调配而成,紫泥是紫砂矿中最为常见的泥料,由于其适应性极佳,所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些工艺调配,其中铺砂法是其中非常成熟的一种工艺,金黄色的砂砾与紫泥融合,经反复拍打后均匀地散布于泥片之中,在经过烧制以后,砂砾会产生玻璃一样的结晶反应,对提升泥片整体的色和质都很有好处,当然掺砂的比例要熟练把握,少了效果不彰,而多了则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泥片起泡开裂等等。工艺细节的表现首先就要清楚地知道,工艺施展的深度,且加工这些泥片时所需要的耐心与工艺过程,这些工艺影响着最终的细节表现,但在实际的制作中亦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

在历代的紫砂创作者中亦不乏有智慧者提出过定式定量调配的方法,以期达到降低工艺门槛,提升紫砂品质的目的,但最终亦不了了之,这并非是整个行业看不到标准化所带来的好处,而是紫砂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其并不需要,也无必要产生这种局限自身创作发展的工艺方法,相反这种偏差所产生的不同,正是优秀的紫砂作品细节表现所在。并且这样的创作方法还衍生出了更多细节上的变化,同样以眼前这把壶为例,其壶口作莲瓣状装饰,莲上呈宝盖,壶盖与壶口自然形成的圈线结合壶口的莲瓣边缘装饰构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装饰面,这样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太阳周围的日冕,但仅仅是造型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细节表现才能够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这时候较为集中的铺砂就会在“日冕”周围形成点点靓丽的“光芒”,这些砂砾平视来看相当细小,但当造型成为引子,“光”所产生的作用就会被无限地拔高,“日冕”自然也就在人的心目中变得顺理成章。

紫砂壶细节的表现并不是单独存在于局部的,细节要为整体服务,当壶口的莲花绽放出光芒,整个茶壶的基调也就产生了,在众多圆形穹顶提梁的设计中,天空与大日是最为常见的设计理念,因为在中国人流传至今的朴素观念中,我们人生活的这一片天地从古至今都是上有天下有地,正午的阳光永远高高在上,所以《静思提梁壶》的外形设计就是引入这种一贯的概念,将圆形的提梁设置得如同天穹一般,再将壶口制作得如同一朵鲜花盛开,这时候原本单纯的提梁不单带有天空的博大,更因为细节处的那一点一点的铺砂而具有了太阳的光辉。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细节的表现无论是从底层的工艺还是对创作主题的阐发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在一把紫砂壶上,倘若不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这些,那必然是会产生种种的疏漏的。不过设计之道亦不能过于地注重细节,更不可为了某一细节表现而轻易地变动整体的塑造,紫砂壶艺是一种注重整体协调和表现一致的创作,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某个细节的表现而破坏掉整体的平衡,那必然是得不偿失的。

就比如同样是用铺砂来进行装饰,《静思提梁壶》的壶身尤其是壶面的下半部分砂砾不显,乍一看似乎上下并不平衡,但实际上这正是主次分明的表现。这把壶已经塑造了广阔的天空、灿烂的阳光以及盛开的莲花,在壶钮的塑造上却设计了一个如同佛龛一般的圆形的钮,这显然是一种设计上的隐喻,尤其是这样的造型与莲花、大日等联系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种民间广泛存在的“佛性”,这其实无关信仰,仅仅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很多人未必有信仰,但往往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向神佛祈祷,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追求内心安宁的表现,而这件作品所要塑造的主题,正是这种安宁。

结语:细节决定成败,但细节亦不能决定一切,紫砂壶艺创作整体而言是一种追求平衡的艺术,无论是形体上的平衡,还是细节表现上,这构成了紫砂壶一贯以来的艺术气质,塑造了数百年文化艺术吸引力的基础,了解这一点将能够更加清晰地明白细节在本身创作中所要发挥的作用。

猜你喜欢
静思壶口砂砾
在壶口
壶口放歌
南美亚马逊地区公路砂砾料底基层掺黏土改良方案
《静思》 《泪》
忆秦娥·临壶口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关于“想”的成语
浅谈天然砂砾石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砂砾桩处理沼泽段软土地基技术应用
天然级配砂砾作为农村公路路面基层材料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