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存于心,感恩在于行

2021-05-13 08:21张俊美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善事孝心孔子

张俊美

《蔡根谭》有言: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人的品德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就像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坚固而持久的房屋。诚如斯言,忠孝友悌是众善之纲,修身立命之本。当官有当官的孝道,士民有士民的孝道;富贵有富贵的孝道,贫贱有贫贱的孝心。子女对父母行孝道,乃人之本分,兄弟姐妹互相爱护尊敬,乃人之伦常。正如《弟子规》中说“兄道友,弟道恭”,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兄弟和谐和睦,家和万事兴。慰父母之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孝心的体现。孝,这一传统美德,应当随着时光流逝,日趋深入人心,根深蒂固。高中生通过学习文化经典,感受亲情,尊敬长辈,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培养孝敬之心,让这份感恩之心,融入日常生活,融入言行举止。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會日益进步,物质越来越富足,温饱不再是生计的难题。有了经济条件的支撑,生活中,身边的的人不孝的都少了许多,但“孝”的界定仅仅与“金钱”有关吗?由此,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那么“孝”到底是什么呢?

曾经读过《子游问孝》的故事: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言辞简洁质朴却直抵内心之深处,在物质日益富足的社会,太多的人都认为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就连身边的狗与马,也都要饲养。父母和狗马都能养活,如果不能孝敬父母的话,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真是话糙理不糙,孔子的话虽然有些刺耳、难听,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父母与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与文化水平不同,对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这一点做子女的是应该体谅的。反思生活中鲜活的例子,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这些孩子以“代沟”为理由,不与父母沟通交流,更听不进去父母的谆谆教导。特别到了叛逆期,中学生情绪管理不当,与老师同学包括与父母关系频频紧张,于中学生个人而言,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道坎;于父母而言,更是亲子关系的一道关。对此,学习文化经典,中学生静下心来,感受孝的本质内涵,反思自己的日常所为,从而对孝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殊不知,真正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仅要从物质上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夫子有言:“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好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种情况,在《说文解字》中有表述“善事父母者为孝”。“善事”就是真正懂得如何去做。怎样叫叫善事父母呢?孔子认为仅仅帮父母做事,给父母好吃的,这只是“事父母”,不是“善事父母”,所以不能算“孝”。“孝”就是要做到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始终保持恭敬之心,这一条恰恰是最难的。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

那么,父母对子女会提出什么非分要求吗?答案是否定的。高中生大多会在闲暇之余精心饲养宠物,比如小猫小狗等等,且不说给它们准备精美的口粮,不遗余力地照顾、关爱它们。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递给它们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还不如它们吗?为人子女难道不应该拿出耐心,分出时间,腾出精力来关注至亲至爱的父母吗?孝心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没有什么规定的方式,只要让父母安心、幸福、温暖或高兴,其实都是孝。

学习文化经典,不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获得,更是内心的丰盈与成长。古代贤人志士,他们的言行举止穿过悠远的时空,来到我们面前,生动鲜活感染激励着我们!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举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孝,于人子,乃本分!上至皇帝,下至贫民,莫不如此!学习文化经典,就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对广大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其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作为高中生,对于孝道的践行无须“高大上”。考心是实实在在的,不在于物质的贵贱高低,在于内心的真挚真诚。一杯热茶是孝心,一句问候是孝心……孝不是一个物件,孝特别简单,而是一种珍贵与美好的感情,充满了儿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感恩之心的生动诠释表达!

猜你喜欢
善事孝心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善的原则
孝心歌
名副其实
多与少的随想
做善事
孝心地图
我的孝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