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书记领村民掀起“蔬菜革命”

2021-05-15 04:05刘尚君
农民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张家口市李华驻村

90 后小伙李华一,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三里庄村的第一书记。驻村三年来,他带着村民掀起了一场红红火火的“蔬菜革命”。

三里庄是当地蔬菜种植大村,耕地面积达11500 亩。李华一记得自己刚来村时,正赶上蔬菜成熟的季节。他入户走访,路过挨家挨户的菜园,各类蔬菜瓜果长势喜人,但全都被搁置在院落中,一堆一堆,少有买卖的景象。村民告诉他,每年5 月至10月是生产旺季,村子里加起来蔬菜的年产量可以达到10000 吨。

“10000 吨,这么多的菜怎么卖?卖到哪儿?”

“就在邻边的村子卖卖,也会卖到市里。但是蔬菜收货季节比较集中,菜商担心运输途中坏掉,不愿收购,天气不好,菜运不出去,就滞销在自己手里,或者直接烂地里了。”

李华一蹲在菜地里,听着菜农唠着自家菜园的烦恼。“人口多、耕地多,蔬菜产量高是三里庄村的优势,但卖菜难却始终是村子发展、村民致富的致命短板。”他尝了尝当天新下来的黄瓜和尖椒,口感浓郁、新鲜可口,他嘴上夸赞心里着急,“这么好的蔬菜,找对了市场,不愁销路。”

2017 年,三里庄村共1268 户村民,约有50 余户未脱贫,算是当地的贫困村。村子90%以上的农户靠种植业为生,但都是小家小户作坊式经营,形不成规模,更吸引不来投资把农户的资源规整起来。“没钱,我们也得发展。”李华一决心把销售蔬菜的事业做好。

张家口离北京近,交通方便,他想到了把三里庄的蔬菜运进北京市场。在试点小区售卖,因为价格便宜、品质又好,社区居民成筐购买,订单火爆。

小试牛刀后,李华一一瞧,“这事儿行!”,他立即回村,一家家登门拜访村民,鼓励劝说农户“走出三里庄,大伙儿一起搞产业”。他话也说得实在,“要是跟着我干,我不能保证大家立刻发大财,但肯定比现在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拼一把努力一把,最多干不成还是现在这样,万一赶上机会,咱们的菜卖上价,能在北京火了。”跑遍了整个村子,终于说动了几家农户迈开创业的第一步。

三里庄村购置了第一辆厢式冷藏货车,李华一正式带着三里庄的蔬菜进京了。除了试点小区外,他们跑遍了从市区到近郊的小区物业,涉及海淀、门头沟、大兴、顺义、通州等地方,希望能为凝结全村百姓心血的10000吨蔬菜找个好去处。

每次出车,一走就是两三天。一切围绕降成本,为了节省开支,大家把人均住宿标准降到很低。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住处,干脆“露宿街头”。困了,回车上睡一觉,天一亮,朝下个目标再出发。

艰苦创业的氛围中,三里庄蔬菜的市场路越走越宽。与河北郭磊庄粮库达成协议,租用了600 吨的恒温库用于蔬菜的临时存储。

蔬菜生产旺季的每天下午,三里庄村菜园的丰收景象和以往大不同。村民们忙着将新鲜下架的蔬菜装车,这些蔬菜将被连夜送到北京的社区销售点,“村民们不用再担心菜会烂在地里,而且还因为直销,蔬菜的收货价提高了不少。”

务实的驻村工作让李华一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脱贫致富一味地靠政府兜底,不长远,村民们也要改变穷思想,主动求富。”

结合三里庄村的特色产业,李华一规划了村子发展三步走的图景:第一步是让菜农赖以生存的土地升值,通过蔬菜种植获得稳定收入;第二步是创办村集体企业,打通农产品生产、销售、运输的产业链,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成为产业链工人获取工资;第三步产业发展起来,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农民享受年底分红。

“这个链条运转开,只要人心不散就能持续地经营下去。”李华一说,2018年,村里先后成立了万铁商贸公司、种植公司、物流公司,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涉及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大。

三里庄村所在的张家口市万全区是我国鲜食玉米的主要生产地,国内70%的鲜食玉米生产在万全。村里投资三万元购买分装机、真空包装机等玉米加工设备。李华一优先安排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来上班并亲自讲解设备的操作方法。与代工厂合作将玉米加工成常温玉米、速冻玉米、爆粒玉米、玉米面、玉米渣等多种杂粮。接着又联系生产包装商,将杂粮装袋装盒后,再销往全国各地。

李华一介绍,万全的玉米、蔚县的小米、宣化的绿豆,张北坝上13县农特产品的优质资源,都在三里庄村里加工出售,一盒杂粮,集合了张家口市所有的农特产品。他希望“一想到张家口特产就会想到万铁。”

猜你喜欢
张家口市李华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幼儿园
诸葛亮喂鸡求学
敢为当先
小乌龟
一封家书
河北省张家口市工业街小学学生作品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