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内容概述

2021-05-17 16:56
全国新书目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8年奋斗,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此关键的时间节点,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承伟的著作“新时代脱贫攻坚理论实践研究丛书”,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反贫困论理论的理论体系、理论特点及其实践历程。

社会发展初期,人类对于公平、平等、共同富裕等社会理想的追求,事实上已经包含了社会对于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古希腊罗马时期有关平等、公平以及乌托邦世界的美好理想,中国先秦思想家对于仁爱、不患寡患不均、大同社会理想的阐述和表达,无不包含了古代先贤的贫困与反贫困思想。

西方社会进入18世纪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一方面,当时社会盛行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于政府开展的相关济贫措施持广泛的批判态度,将贫困视为个体的责任和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世俗社会以及国家对于贫困问题的看法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特别是一批社会中产阶级开始针对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以翔实的数据和资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愈益严峻的贫困问题。贫困现象逐渐被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引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管理学者的研究和关注。1899年,英国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本杰明·西伯姆· 朗特里在英国城市伦敦进行了大范围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调查,并于1901年将研究结果呈现在其著作《贫穷:城镇生活研究》一书中。在研究中,朗特里首次提出了将贫困线作为贫困测量的标准,并开启了贫困问题研究的先河。

在整个20世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其《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一书中,首次将“反贫困”作为学术研究术语提出,揭开了专门性贫困研究的历史序幕。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开始作为一项全球共同事业,在多个国家和部门以及学科领域得到深入推进,形成了贫困与反贫困的专门性和综合性研究理论,不仅对于国际社会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和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也进一步指导、推动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贫困认知及反贫困实践。从研究内容上看,贫困与反贫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贫困理论研究离不开对贫困内涵以及致贫原因的讨论。因此,广义的反贫困理论包括了对贫困内涵、致贫原因以及消除贫困途径等方面的探讨。18世纪以来,国际上贫困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拓展创新。总的来看,学术界有关贫困研究的内容经历了贫困认知(即认识和承认贫困问题的存在),到贫困解释(即探讨贫困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意义),以及贫困治理(即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减缓以及消除贫困)的基本路径,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贫困定义、贫困类型、贫困测量、贫困功能、反贫困策略、反贫困评估以及贫困与人类发展主体间的关系等具体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理论,形成了一系列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成果。与此同时,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均产生了不同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为贫困研究提供了多学科、跨学科以及专门性、综合性的研究视角。而且,伴随着国际上贫困与反贫困现状和实践的不断推进,贫困研究的产生载体也更加丰富,从最初的学术研究机构拓展到政府组织、国际机构和民间组织等,尤其是国际机构和民间组织及其进行的反贫困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视角。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多学科参与性和实践性,也使其与人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等多方面的区域或世界議题相联系,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研究。具体来看,国际贫困研究经历了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以及多维贫困的研究范式,产生了物质/消费的贫困观、能力贫困理论、文化贫困理论、权利贫困理论、社会排斥理论、脆弱性理论、主观贫困理论、多维贫困理论等一系列贫困理论。同时,伴随人类贫困认知的不断拓展,由此而引发的反贫困研究也更为复杂和深入。从古典经济学到发展经济学以至福利经济学,经济学领域产生了一系列以经济增长促进反贫困的理论研究,包括均衡增长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多元发展理论、家庭经济反贫困理论等经济学研究理论。而贫困内涵由单维拓展至多维,贫困原因的讨论从个体转变至结构,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亦产生了相应的反贫困理论,如文化贫困理论、代际传递理论、权利贫困理论、贫困功能论、贫困处境论等。国际机构、民间组织参与的反贫困实践,不仅推动了反贫困理论研究范式的拓展,形成了可持续生计理论、参与式扶贫理论、空间贫困理论、社会资本反贫困理论等,也促进了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从宏观向微观的转变,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主观贫困理论等一系列从贫困主体出发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理论。

总之,由于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研究学科、领域和视角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研究复杂而多样,既包括贫困问题的专门性理论研究,也包括贫困与其他社会问题的交叉和综合性研究。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复杂性,既增加了开展理论体系述评和研究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使得学术界对理论研究成果和内容的梳理、总结更加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公司研究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盛满理论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