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

2021-05-17 17:13
全国新书目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物

郑岩 著 郑琹语 绘

中信出版集团

2019.6

68.00元

郑岩

考古与美术史学者,原山东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博物馆工作期间零距离接触文物,感受文物的重量、质感、味道。主要作品包括《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看见美好》等。

郑琹语

郑岩之女。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插画师。曾为《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一书创作插画200幅。

本书描绘了近100件具有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直观、准确地表现了国宝级文物的气韵之美与细部之美,勾勒出六千年来中国文明发展的迷人图景。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术考古著作,重点不在于对古物面面俱到的研究与欣赏,而是通过带有个人温度的文字,以使用者和创作者的视角,细腻还原一件器物背后的人和故事。历史是一出大戏,一件小小的道具也令人荡气回肠。

金步摇冠饰

西晋(265—317年)

高17.8厘米

1989年辽宁朝阳田草沟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战国楚人宋玉在一篇赋中写到,他途中投宿一人家,见主人之女“垂珠步摇”。东汉皇后的“谒庙服”,以及行亲蚕礼时的服饰,也都包括头上佩戴的金步摇。东汉刘熙说,所谓步摇,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然而早期的步摇,只在文献中留给我们一个模糊的影子。

步摇的实物集中发现于辽西慕容鲜卑墓葬中,但也只是步摇冠顶端的饰物。朝阳田草沟所出土者,是比较典型的一件。透雕有云纹的基座称作“山题”,其上生出的花树枝干峥嵘,三十多片桃形摇叶悬缀枝上,累累若若,熠熠生辉。该墓骨架保存状况不佳,从同时出土的耳环、指环、金钏判断,墓主可能为女性。但在同时期的男性墓中,也出土步摇冠饰,可知并非为女性所专有。

花树形的步摇冠饰,起源于中西亚。在顿河下游新切尔卡斯克,即《史记》中提到的“奄蔡”,一座公元前二世纪的女王墓出土的金冠上,有两株金树。在阿富汗北部公元一世纪大月氏人的墓中,也有樹木形的冠饰。随着大月氏等民族的迁播,这种华丽的头饰被带到中原和北方,与中国传统的垂珠步摇相汇合,并袭用了汉文中“步摇”的名称。甚至有文献提到,“慕容”一名,即由“步摇”二字音讹而成。

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外来的步摇纳入了中国服饰的等级系统。目前已有一些金步摇饰片零零星星地出土,但尚无法复原其完整的形态。从辽西出发,步摇还继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并远渡东瀛。在那里,也有一些完整的步摇冠被发现。

从西亚到到东亚,从草原到江南,那些摇摇曳曳、明明灭灭的金玉珠贝连缀成的,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历史。

葡萄花鸟纹银香薰

唐(618—907年)

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小链子轻轻摆动,羽光花影凌乱。纵有花间叶隙的玲珑剔透,香囊中的世界也是一片模糊。真担心锁在其中的香料早已狼藉不堪!唤停佳人的纤步,稳住香囊,从侧面轻启银钩,剖开外层的圆球,才得见内部的种种机关——两层双轴相联的同心圆平衡环,各个部件两两活铆,彼此联动,适时调节,中央半圆的香盂,重心坚定地指向地面。燃香的火星丝毫没有外泄,香灰也沉静地安睡在盂中。

公元四世纪前后辑成的《西京杂记》一书,记录下西汉长安城中一位名叫丁缓的巧工,他制作了一种可放置在被褥中的香炉,“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该书多搜神拾遗,未必是西汉长安的实录,所谓被中香炉,很可能出自想象。但是,在唐朝的长安,昔日异想天开的梦境,却变成盈手在握的真实。

猜你喜欢
文物
文物大闯关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文物表情包
与文物对话,感受文明之光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
24家文物拍卖企业获批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