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劳动赞歌

2021-05-18 06:54☉杨
政工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南村枣花野人

☉杨 雨

从《诗经》开始,劳动是诗人们关注民生疾苦的重要窗口,劳动带来的甘苦滋味、哀乐情绪成为中国古诗词的主题之一。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漫卷诗书于苏轼诗词中,劳动人民的身影在他笔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美丽。

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次年,徐州遭遇春旱,苏轼去城东石潭祈雨,写下《徐州祈雨青词》和《起伏龙行》。诗中描述徐州大旱的情景:“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大概是心诚则灵,祈雨后不久,徐州普降甘霖,旱情缓解,百姓生活恢复正常。

此后,苏轼一连写下五首《浣溪沙》,反映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之后的徐州,尤其是农民虽然艰苦却也充满欢乐的劳动生活场景。第四首尤其脍炙人口: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当苏轼信步走进一个小村庄,迎接他的是一连串动态的声音,先是簌簌飘落的枣花,这是来自自然的天籁之声;接下来的“村南村北响缲车”就是人的活动制造出来的声音了。“缲车”即缲丝车,是从蚕茧中抽丝出来的一道工序,“村南村北”当然只是一种互文见义的写法,并不是只有村子的南边和北边有缲车运转的声音,而是指整个村庄到处都传出缲车不停工作的声音。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简简单单三句词,从乡村的自然风光到村民的劳动生活,最后落到了村庄最简单的“旅游服务业”。最后一句画面感极强,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简朴的乡民坐在古柳树下,面前摆着一篮子刚摘下不久的新鲜黄瓜,乡民则倚着树干——对乡民来说,卖黄瓜不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只不过正好是黄瓜成熟的季节,又还没到农忙之时,趁闲卖掉一些家里吃不了的黄瓜,贴补点儿家用。所以他并不像集市里的专业小贩一样,卖力地吆喝推销,而只是在树荫下乘着凉,甚至半闭着眼睛打着盹儿,有路过的行人口渴了,买一两根解解渴,如此而已。

词的上半阕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既繁忙又宁静的劳动场景,而苏轼作为父母官的欣慰也暗含其中。劳动的繁忙说明老百姓的经济来源是有保障的,村庄的整体经济状况是比较稳定的,随性随意的状态说明老百姓的生活颇有安全感。

词的下半阕则讲述了“苏市长”微服私访的个人感受。夏日中午,苏轼在乡村小道上走得又热又困又累,几根黄瓜吃下去还是不解渴,只想大口大口灌几碗凉茶痛快一下。于是他信步走到一户农家门口,敲敲柴门“试问野人家”。在古代的语境中,“野人”指农夫、居住在村野里的村民。苏轼曾说,他出身于农村,原本就是个“田间野人”,所以当他随意敲起一扇柴门时,是真的把“野人”当成了“家人”。

当苏轼漫步在自己治下的小乡村,闻到农家煮蚕茧的香味弥漫整个村庄,看到生长茂盛有望丰收的农作物,听到村民们一边劳动一边闲聊的欢声笑语,亲身体会到农民简朴甚至有些辛苦的生活,那种与田园生活的亲近感让他陶醉其中。虽然身为“使君”,但他从未忘记自己起于乡村田野,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在苏轼的文字中,一直闪亮着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美好身影。

猜你喜欢
南村枣花野人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芦南探索
山东一社区免费送适婚青年婚房
用树叶辑成的书
娘的枣花馍
野人迷踪
枣花
枣花
枣花
北村和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