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袁大总统发现被合伙蒙骗时,入戏已太深

2021-05-19 11:53陈忠海
东西南北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总统帝制袁世凯

文/陈忠海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这场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谁也没想到,窃国大盗旋即称帝,最终身死名裂。以袁世凯的精明,不难看出天下大势与人心所向,为什么干出了这种愚蠢的事情呢?在内外一片反对的声浪中,袁世凯的“迷之自信”从哪来的?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为何看上其貌不扬的他?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在了3个月就宣告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并于1913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初次接触袁世凯的人,第一印象一般是:此人其貌不扬。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称:“他身材矮胖,但脸部表情丰富,举止敏捷。”《纽约时报》这样形容:“矮小结实,有着粗脖子,身形微胖。”

袁世凯的坚定支持者莫里循则在《泰晤士报》如此描绘其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情景:“袁世凯入场,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地走向主席台,他体态臃肿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帅服,但领口松开,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领口上,帽子偏大,神态紧张,表情很不自然。”

但正是这样一个人,才是列强所公认的中国强人,是继李鸿章之后中国人中最适合打交道的人。袁世凯既不同于因循守旧的晚清官吏,也不同于革命党,在列强眼里,他综合了二者的优点,做事周密,懂得妥协,因而可以合作。

早在1908年,美国《纽约时报》就发表过一篇题为《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的专稿:“在大清国的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他展示出了这样的一种才能,即详尽而精当地重组和指挥了朝鲜的军队,并且在前不久,他还作为清国官员居住在汉城。他参加了这场对清国人来说可谓是损失惨重的战争,然而,他的声誉和威望并未受到多大损伤,这表明袁是一个具有异常才智的人。”

有钱,腰杆子更硬了

袁世凯坐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之前南京政府所面对的难题仍然摆在他面前:如何走出经济、尤其是财政困局?

这时,列强伸出了援手。

北洋政府成立后,欧美列强一改模糊立场,马上旗帜鲜明地表示承认。当然,北洋政府也得承认清政府与这些国家所签订的各项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巨额战争赔款和各种借款。

1913年4月26日,北洋政府与汇丰、德华、东方汇理、道胜和横滨正金等5家外国银行组成的银行团正式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

根据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善后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借款期限为47年,即截止于1960年,年利率为5%,届时本息合计将达到67893597英镑。债券按9折发售,再扣除6%作为佣金,借款方实得2100万英镑。

借款合同签订时,新国会已经组成,国民党在新国会中占有主导权,国民党质疑如此重要的事项为何不提交国会审议,袁世凯以“国家需款孔急,不能再事迁延”搪塞。

国民党随即通电全国,号召社会各界反对这场借款,一时间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文章,以《数袁世凯十大罪布告国民》《誓死万不承认大借款》《拒款救国》等为标题反对袁世凯。

然而,这些举措最终都没能阻挡住这笔借款,一方想借、一方愿意借,反对无效。

袁世凯陆续从善后大借款中开始接收资金,扣除清偿外债、赔偿外国人损失等项,最后实收资金不到1000万英镑,但在当时仍是一笔巨款。手里有了这笔钱,他的腰杆子更硬了。

应该说,袁世凯是个有本事的人,军事上弹压对手,政治上翻云覆雨,外交上左右逢源,就连抓金融也搞得令人刮目相看——以善后大借款为依托,整理了混乱的金融体系,成功发行了统一化的银币“袁大头”,提高了自己的声望,为其加强经济控制打下了基础。

权力的基础是军队,军队的基础是经济,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此时达到了33个师、97个混成旅、33个混成团,总兵力达120万人。其中,袁世凯的嫡系部队超过半数。

传闻,“密约换帝制”

正当袁世凯雄心勃勃完成天下统一大业时,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造访。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未按照外交惯例,在没有邀约的情况下直接闯上门来,当面向袁世凯递交了一份文书。

银元“袁大头”

日置益走后,袁世凯打开这份文书,发现书写文书的纸张很特别,上面有些水印,经过仔细辨认,发现水印是日本无畏舰和一挺机关枪的图案。(无畏舰是日本当时最先进的战舰之一,一共有两艘,分别是河内号和摄津号,均于1912年建成。)

显然,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给袁世凯制造心理压力。

袁世凯再看这份文书,共有5大项,合计21条,即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逐条看完,就连袁世凯也彻底震惊了。据袁世凯的秘书夏寿田回忆,当时袁世凯“日置益辞出后,项城极愤怒”。

当晚,袁世凯召集会议逐条研究,一边商量着对策,一边在条文下进行批注,尤其是第五项所列的第7条“中国允认日本国人在中国有布教之权”最让袁世凯无法接受,分别批下了“握我政权”“握我警权”“握我械权”等语。

最后,袁世凯在卷宗的封皮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各条多有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之处,实难开议。”

第二天,袁世凯召见其日本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怒道:“日本竟以亡国奴视中国,中国决不作朝鲜第二!”

应该说,袁世凯一开始反对“二十一条”的态度十分强硬。但奇怪的是,这种强硬并没有保持多久,当年5月9日,“二十一条”正式签订。

袁世凯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正在抵制日货、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群众措手不及,愤怒之余,深深不解。

有一种说法不胫而走:日本人与袁世凯达成了交易,在签订“二十一条”的同时还另外签订了一份密约——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日本政府则答应帮助袁世凯称帝。

一开始,袁世凯强烈否认这个说法。

但据白蕉著《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二十一条”谈判期间,日置益曾对曹汝霖讲:“敝国向以万世一系为宗旨,中国如欲改国体为复辟,则敝国必赞成。”另据章伯锋等主编《近代稗海》,日置益在递交“二十一条”时亲口对袁世凯讲:“若开诚交涉,则日本希望大总统再高升一步。”

成立不久的中华革命党坚信此事与袁世凯称帝的图谋有关。1915年3月10日,中华革命党党务部发布了一份通告:“据个中消息,此次交涉之由来,实由夫己氏欲称帝,要求日本承认,日本政府欲先得相当之报酬,要求夫己氏,夫己氏隐许诺之,故有条件之提出。”(“夫己氏”指某人,不欲明指其人时之称。)

故宫太和殿

坚决否认,谣言不实?

一时间,对袁世凯是否会复辟称帝,国内议论纷纷。

就连袁的嫡系、江苏都督冯国璋也深感忧虑,他于1915年6月专程赴北京当面了解情况,袁世凯坚决否认。

冯国璋向梁启超转述了谈话内容,梁建议其把谈话内容发表在报纸上。于是,“袁冯对话”出现在《亚细亚报》上。

据张国淦《洪宪遗闻》转载,此次谈话内容如下:

冯言:帝制运动,南方谣言颇盛。

袁言:华甫(冯国璋的字),你我多年在一起,难道不懂得我的心事?我想谣言之来,不外两种原因:第一,许多人都说我国骤行共和,国人程度不够,要我多负点责任。第二,新约法规定大总统有颁赏爵位之权,遂有人认为改革国体之先声,但满、蒙、回族都可受爵,汉人中有功民国者岂可丧失此种权利?这些都是无风生浪的议论。

稍停,袁又言:华甫,你我是自家人,我的心事不妨向你明说:我现有地位与皇帝有何分别,所贵乎为皇帝者,无非为子孙计耳。我的大儿身有残疾,二儿想做名士,三儿不达时务,其余则都年幼,岂能付以天下之重?何况帝王家从无善果,我即为子孙计,亦不能贻害他们。

冯言:是啊,南方人言啧啧,都是不明了总统的心迹,不过中国将来转弱为强,则天与人归的时候,大总统虽谦让为怀,恐怕推也推不掉。

袁勃然变色言:什么话?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叫他在那里购置薄产,倘有人再以此事逼我,我只有径赴外邦,营菟裘以终老,从此不问国事。

此事见报后,袁世凯不仅没有责难,还于次日命总统府以公文形式发布了同样的内容。冯国璋这才相信袁世凯确实没有称帝的打算。

同年7月,《申报》发表了一则北京专电,以冯国璋的口气称:“总统所语甚多,而综合大概,皆极决绝之词,观此可知,谣言不实。”

不仅如此,同年11月,在接受美国《独立周刊》记者采访时,袁世凯表示:“你们的杂志一定有能力让美国官方和人民深刻地明白:说我赞同恢复帝制,希望成为皇帝的论调,并不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敌人虚构的。”

剧情逆转

话说得很坚决,也很恳切,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

一个月后,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劝进”,宣布建立“中华帝国”,建年号“洪宪”。

袁世凯下令,拟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颁布《新皇室规范》,恢复亲王、郡王等爵位。

接着筹备“登基大典”,袁世凯让手下制定过一个经费预算,总数590余万元,包括:祭典费26万元,修理大殿工程费105万元,调度费117万元,飨宴费22万元,接待费51万元,犒赏费69万元,大礼关系费166万元,以及其他。

实际花下来,这个预算被远远超支了。

比如,袁世凯下令修缮紫禁城里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分别将其改名为承运殿、体元殿、建极殿,整修之后,又嫌原宫殿的黄色不符合本朝“火德”,下令把大殿内的装饰一律改漆朱红色,殿中央的8根大柱加嵌赤金,饰以盘龙彩云,这样一来105万元的修缮费远远不够了。

再比如,为感谢美国顾问古德诺在“学术理论”上对帝制的支持,袁世凯很大方地拨付给他50万元作为“润笔费”,为了获得舆论界支持,袁世凯还向《亚细亚报》《国华报》等鼓吹帝制的报刊提供了30万元的赞助。

据说,袁世凯为登基还专门定做了两件“龙袍”,用真金丝织成,上面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珍珠宝石,花费60万元,袁世凯的“后宫娘娘”们的服饰花费高达200万元。

为纪念登基大典,袁世凯下令发行了一套刻有其本人头像的纪念金币,还派人到景德镇督造了一批“洪宪御瓷”。

这一番操作下来,大典的预算高达2000多万元!

不过,1916年3月,袁世凯在各方面的强烈反对下取消了帝制。

3个月后,袁世凯在极度忧惧中死去,时年57岁。

匆忙称帝,留下一个大大的谜团。

那个时候,袁世凯的权力已达顶峰,在国民党被赶出国会的情况下,总统的权力已无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冒着千夫所指的风险复辟帝制,换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称呼的改变而已,并无太多实际利益,以袁世凯的精明理应看到这一点。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称帝呢?

那种“迷之自信”是从哪来的呢?

特制报纸,“欺父误国”!

从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所著《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我们似乎能找出一些答案。

按照袁静雪叙述,袁世凯平时最喜欢看的刊物叫《顺天时报》,是日本人所办的中文报纸,当时在北京发行量很大。

袁静雪17岁那年,一天,身边有一名丫鬟要回家探望父亲。袁静雪喜欢吃黑皮的五香酥蚕豆,让对方回来时捎些。

第二天,这个丫鬟用整张《顺天时报》裹着一大包蚕豆回到袁府。袁静雪吃蚕豆时,无意中看到这张前几天的报纸竟然和平时所看到的《顺天时报》论调有所不同,不禁心生疑惑,赶忙寻到同一天的报纸来查对,发现虽然日期相同,但是内容大不一样。

袁静雪觉得非常奇怪,便找二哥袁克文问是怎么回事。

袁克文说:“我在外边早已看见和府里不同的《顺天时报》了,只是不敢对父亲说。”

袁克文接着问:“你敢不敢说?”

袁静雪答:“我敢。”

当天晚上,袁静雪把这张真的《顺天时报》拿给其父。袁世凯看罢询问来源,随后立即明白:平时看的《顺天时报》是专门“特制”给自己看的。

袁世凯“眉头紧皱”,只说了一句:“去玩去吧。”

第二天早晨,袁静雪看到大哥跪着求饶,袁世凯用皮鞭把袁克定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骂他“欺父误国”。

连吃二十多个馒头无知觉

袁静雪的记述被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在其1926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所印证。

根据戈公振的记述,袁世凯平时要看什么报纸,都由梁士诒、袁乃宽等人先过目,凡载有反对帝制的“皆易以拥戴字样,重制一版”,然后再拿给袁世凯看。

一天,赵尔巽来见,袁世凯正在看报纸,赵尔巽无意中随手取来一张报纸,稍看几眼,“眉宇间不觉流露一种惊讶之状”。袁世凯问怎么了,赵尔巽说:“此报与吾家送阅者截然不同。”

袁世凯立即命人去赵家,把报纸取来,看完大怒,马上叫袁乃宽过来质问,袁乃宽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袁克定、梁士诒、袁乃宽等袁世凯身边的亲信,为什么要伪造出一份专门给袁世凯看的报纸呢?

原来,袁世凯并非莽夫,他固然想当皇帝,可也知道要看清形势,看看国内外有多少人支持自己。而袁世凯身边的一帮人,“帝瘾”比袁世凯还强,他们无非是想沾“皇帝”的光。

这帮人收买各方,组织各种请愿团,如京师商会请愿团、教育会请愿团、妇女请愿团、乞丐代表请愿团、人力车夫代表情愿团、孔社请愿团等,制造声势。

但是,当时主流声音是反对帝制的,报纸上也常有反对的声音,为蒙蔽袁世凯,他们就通过伪造报纸把袁世凯“孤立”起来,让袁世凯看不到真实的情况,听不到真实的声音。

一个被真实信息隔绝、被假信息日夜洗脑的人,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迷之自信”。

鲁迅先生在《扣丝杂感》一文中说,袁世凯做皇帝时“包围者连报纸都会特印了给他看,民意全部拥戴,舆论一致赞成”,等蔡锷在云南起义反对帝制,袁世凯“这才阿呀一声,连一连吃了二十多个馒头都自己不知道”。

猜你喜欢
大总统帝制袁世凯
中华民国“大总统”制始末
等候袁世凯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顺天时报》与袁世凯之死
浅析伪满洲国傀儡帝制的原因
从舆论导向看武昌起义后的“拥袁弃孙”
民初《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条件与原因初探
“原件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