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2021-05-20 09:13李纳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5期

李纳

时传祥(1915年9月~1975年5月),男,山东齐河人,1952年加入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时传祥被评为“清洁工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崇文区人民代表,1958年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时传祥是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艰苦的劳动条件下,时传祥把淘粪工作当成革命需要,提出了“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口号,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并被广为传承发扬。

淘糞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

时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0年正月,15岁的时传祥离开遭灾的齐河老家,一路讨饭来到北平。后来,他流落到北平城郊一家私人粪场,当了淘粪工。

每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时传祥都推着几百斤重的粪车,往返于当时的六部口和广安门一带。虽然工作勤勤恳恳,但在旧中国,淘粪工被称为“屎壳郎”“粪花子”,不仅受到歧视,还被行业内部恶势力压榨和盘剥。为了生存,时传祥只能忍气吞声地干下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淘粪工和其他劳苦大众一样,变成了国家的主人。1952年,时传祥加入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此后再没人叫他“粪花子”了,他的身份变成了环卫工人。他对党充满感激,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一个通俗的道理:淘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

把淘粪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

时传祥以主人翁的姿态,把淘粪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奋战在“搞好环境卫生,美化人民首都”的第一线。每天天不亮,他就背起粪桶去上工,挨家挨户为群众淘粪清污。他干的这行,是没有节假日的,哪里该淘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茅坑外路有多烂,不管坑底有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淘干扫净。茅坑里掉进了砖头瓦块,他就弯下腰用手一块块地拣出来。他还利用公休日为机关和学校义务清理粪便,整修厕所。粪桶加上粪水足有100多斤重,时传祥每天要背着粪桶走几十里坑坑洼洼的路,时间长了,他的左肩磨出了巴掌大的黑色茧子。

为了干好淘粪工作,时传祥动了不少脑筋。老北京平房、四合院里的茅坑浅,粪便常常溢出来,气味难闻。他就不声不响地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在当时的住房条件下,淘粪过程不可能一点都不影响住户。为了不让淘粪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时传祥摸清了居民的生活规律,每条街道淘粪的顺序应该怎样安排,什么时候适合去哪家淘粪……可以说,他对各家各户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各个地段的民警。

淘粪不光是重体力活,吊桶、淘粪、背粪桶、倒粪桶都有技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时传祥时常与工友们一起钻研,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工作效率。1952年,政府为减轻淘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换成了汽车。运输工具改善后,时传祥又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人一班的小班,并将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时,每班淘粪背粪量高达5吨。

有人问时传祥:“这么干不嫌屎臭吗?”他说:“屎哪有不脏的?可咱要一人嫌脏,就会千人受脏;咱一人嫌臭,就会百家闻臭。想想这个,就不怕脏啦。”在时传祥的带动下,他所在的清洁队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党需要我干到什么时候,我就干到什么时候”

时传祥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受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群英会。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到时传祥面前,紧紧握住他淘了30年大粪、长满老茧的手说:“你淘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后来,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清华大学的大学生也来拜时传祥为师,学习背粪,学习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些都让时传祥备受鼓舞。他表示:“我已经干了30年淘粪工,只要党需要,我还要再干它30年、60年!党需要我干到什么时候,我就干到什么时候。”

时传祥提出的“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口号,教育影响了一代代环卫青年。在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十所(时传祥生前所在的清洁队),几十年来,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时传祥为榜样,以群众满意为准则,为人民提供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20世纪70年代的张孝敬、80年代的任华亭、90年代的钟志玲、21世纪初的关阔山……一位位传承时传祥精神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不断涌现,为时传祥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