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易纲行长指出的央行货币政策有较大调控空间

2021-05-21 01:52莫开伟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行长货币政策调控

莫开伟

3月20日,央行行长易纲同志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发表了最新看法,他指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较大的调控空间。

易行长的发言无疑代表着中国央行的态度以及未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走向,也更将对未来市场及经济复苏产生重要影响。如此,易行长的发言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反响,有不少人对中国货币政策接下来的走向进行了种种预测,更有人担心央行货币政策接下来会更加宽松或更加收紧。总之一句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也难怪,因为毕竟央行货币政策事关重大,不仅对全球货币政策走向产生重要影响,更对国内企业、投资者及民众的生活带来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那么,对于易纲行长回应央行货币政策该如何理解呢?总体来看,中国央行货币调控空间较大,就是货币政策向左或向右调整都是可以的,也即实施适度宽松与适当紧缩都可以做到灵活自如,没有任何操作上的困难或障碍。尤其,中国央行短期、中期、长期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相当丰富,能拿出调控力较强的“组合拳”,更能做到各种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合理搭配,将货币调控效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水平。

就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现实而言,易行长提出的这个观点并非主观臆测,而是从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现状得出的科学结论。显然,可从三方面正确理解易纲行长提出的货币政策有较大调控空间的实质:

从当前中国经济现状来理解,央行货币政策有较大调控空间,表明中国经济承受货币调控的韧性有所增强,不会轻易让货币政策落空。

因为一方面中国货币政策目前处于合理区间,没有出现货币供应过剩状态,增加市场流动性依然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据2月底央行金融统计数据,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较大空间。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情况看,中国经济呈复苏状态,经济韧性增强,抗压能力提高,货币政策仍然具有操作的坚实基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增长2.3%,M2增长速度与GDP增速基本吻合,表明中国经济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处于基本合理状态,这意味着目前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与疫情之后经济亟待货币政策支持是相适应的。而且,尽管央行去年两次降准释放了充裕的市场流动性,但大部分都注入到了实体企业身上,实体企业基本恢复生机;且物价基本稳定,处于社会各阶层能够接受和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尤其是面对美联储实施零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实施天量刺激经济计划导致全球货币泛滥的情势下,中国央行依然能够稳住阵脚,确保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略有回升,货币政策取得这些成效来之不易,表明中国央行的货币定力较强,且实施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确实较大。

从当前全球经济现状理解,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较大调控空间,表明中国经济应对外来货币政策冲击的能力提高,不会轻易受全球金融市场所左右。

目前经济发达体主要是欧美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零利率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大规模无限制地刺激经济计划,导致严重的货币外溢效应,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外流形成较大的压力。因为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美联储的零利率(0~0.25%)和无限量宽松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市场,并推升本币汇率。如果美国经济超预期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则又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资本的大规模流出、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和金融市场动荡。最近不少国家就出现了通货膨胀、金融动荡不稳等金融经济危机征兆,就是最好的佐证。

同时,全球经济复苏并不稳定,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超常规政策形成长期潜在影响。全球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采取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扭曲了传统资源配置和投资估值,既增加了市场波动和信用违约概率,也加大了产业泡沫风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集中到几个关联风险大的产业上。同时要看到金融风险高关联问题更加凸显,金融风险顺沿网络链条快速传播,产生市场共振的可能性加大,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调整的风险依然在加大。当前一些国家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上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股市位于高位,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背后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则相对稳定,表现之一是央行货币政策稳健宽松,保持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没有靠释放天量市场流动性搞大水漫灌方式来应对美联储零利率的冲击,而是通过精准滴灌方式对实体企业、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产业薄弱环节进行了有效支持,对房地产、楼市等领域的信贷资金流入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了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流入虚拟产业领域,使我国实体企业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支持,使得经济呈现了复苏状态。而且,全社会资金成本相对稳定,银行贷款利率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央行3月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85%,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4.65%,连续11个月保持不动,且CPI为2.5%,经济总体处于稳定合理区间,这一切都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较大调控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出发,央行货币政策有较大调控空间,表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方向更加明确,不会轻易让货币政策大起大落。

目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成效相当明显,且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适用力度,以期实现对特定经济领域的精准滴灌。用易纲行长的话说,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

当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任务较重,除了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之外,还应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稳定提供有效金融保障,更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这就是说,我们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同时,也要看到,疫情之后我国企业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恢复的程度仍待提高,还有一些企业发展基础不牢,如果货币政策突然转向到适度收紧,则有大量可能会滑向亏损甚至是破产的危险境地。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目前不能快速转向,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而且,根据当前中央政府定调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发生“急转弯”,央行会密切配合,货币政策可能还要保持一定时段的适度宽松,但宽松的程度央行会根据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两者的平衡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今年经济要增长6%,实体企业货币信贷支持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风险之一。这就要求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保持较高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央行既可通过降准、降息来实现,也可通过中短期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灵活有效地调控,确保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这也为央行货币政策保持较大的调控空间提出了现实要求。

总之,目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技巧和能力提高,能较好地把握住调控的力度与节奏;同时调控的工具丰富,能较好地发挥调控的成效与功能,能有效抵挡国际金融风波的冲击:就是说如果美联储一味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到2023年,美国政策再实施几轮巨量财政刺激经济计划,中国政府同样也可通过降准或降息来应对。如果美联储及时转弯实施加息的收缩货币政策,中国央行也可收缩货币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的机动灵活性较强,受到美联储货币以及美国政策刺激经济计划的掣肘较小。至于什么时期再适当宽松、什么时候再适度从紧,完全可根据全球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来调整。

猜你喜欢
行长货币政策调控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如何调控困意
德拉吉:卸任欧洲央行行长
“换名”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