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

2021-05-23 12:17韩玉
飞天 2021年5期

韩玉

立 春

节前买了两株蜡梅,清水养着,插在长颈玻璃瓶里,一米多高的梅枝生着小旁枝,三三五五斜逸着。金黄花蕾,今儿绽开几朵,明儿又开几朵,持续了半月。养蜡梅,就为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梅香,许是香气淡,站远了闻不到,鼻子要凑上去才真香。梅香清幽,不同于别的花香,它是藏着的、躲着人的,自顾自安静着,天然一段清静香。

半个多月后,花瓣三三五五地坠落,落得差不多了,枝上意外冒出新芽绿叶,一叶两叶三叶,越来越丰盈。本以为要枯了的梅枝,不想又蓬勃了一段。悉心养着,或许明年又是一室幽香。

有古人趁早春梅花将开时,清旦摘取半开花头,连蒂置于瓷瓶中,以厚纸数重密封置阳处。明年春夏打开,置蜜少许于盏内,将二三朵花置于蜜中,滚汤一泡,花头自开,如生可爱,冲茶甚香。学古人的法子,舍不得摘取欲放的花苞,于蜡梅将落时,拾取些许,装进平常盛茶的青花瓷瓶,密封了,置于博古架上,以待明年。

立春后,北方室外未见春消息。枯枝仍瘦,墙角雪未消,风算得上凛冽,庚子疫情更凶猛。念一首往古的《白云谣》: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先秦时的古歌谣,流淌着旺盛的元气,面对悲欢离合,依然清亮豁达。生死大事,不过是两次相见之间的距离。今年的立春,有人新生,有人往古,愿望万千生灵皆可安息。

人间异常,自然时序一点不乱。立春,草木复活新生,南北皆咬春、试春。

幼时立春吃春饼。这天早上,厨房会烧大锅,柴禾填在锅灶下,锅热乎乎的,然后和面、醒面、擀得春饼薄薄的,还要炒上一大盘土豆丝配胡萝卜丝,或是土豆丝配青芹丝,有时也备一份绿葱丝,蘸自家做的豆瓣酱,卷上春饼,清清白白又可人又饱腹。如今立春也吃春卷,旧时风味却极少了。

立春是好日子,宋朝人这一天要“试春盘”,用蔬菜、水果、糕饼装盘馈赠亲友,以示迎新。乡下人则用木杖鞭打土牛,以示劝春耕之意;将绢、纸等剪成小彩旗戴在头上,或插在树枝上,表示迎春。古人待自然时序如天道。

立春日,草木新生,虫蛇苏醒,万物清吉。

立 夏

立夏正逢新月,有人说新月播种,庄稼长得饱满。新月时撒下花种,花也会如新月眉弯一般好看吧。初五日晚,弯月刚升起,推开竹门,绕过水塘,到后园撒花种。

一個午后,在草野中一片石竹花中发现了丹参与地黄,连根移了回来。丹参与地黄身份是药材,我且当花草种下,也许会长得更自由更好看。山木自寇,膏火自煎,希望它们自在,以无用之用长生。

去年此时,银杏叶正长得好,为着一幅画的青绿,取了些许,石臼里捣碎成汁。银杏叶的汁,是春天的新绿啊,可扶杨柳醉春烟。可惜那汁液不可作画,甫一落笔,纸便皱了。

立夏后第一个满月,夜色清凉,满月的晚上多佳趣。月下水边尤其好,天色将晚,水边颜色最好。日光刚隐退,苇塘一片青青,塘中水色幽幽泛绿,又罩在灰色的暮气中。灰绿是我见过的最高级的颜色,像《红楼》中的水溶。人世中高不可攀的生命理想,既美好又隔世疏离,引人向往又徒留惆怅。人世间极美的事物总与我们隔着遥远的距离。月上中天,灰色又渐渐退去,整个水塘闪着银光,亮堂堂的绿色,如梦如幻的夏夜。

此时青蛙的叫声与新月时不同,从前只是呱呱叫,现在多是咕咕叫。声音在水下闷着,像闷久了喘不上气,不得已抬起头,继而一口气徐徐飘出水面,水塘荡起一阵咕咕咕的叫声,响彻静夜。蛙鸣的动人处在诗文里,稼轩“听取蛙声一片”的欣喜亦令我着迷,不为蛙声,只因丰年啊。

立夏时节,牡丹还未落,芍药花期正盛。故家的芍药多长在水畔,走很远的路,才可寻得一两枝。如今芍药开在园子里,少了一点水边的风清灵动。

芍药姿态轻盈,单瓣花尤甚。月下芍药,说清淑、玲珑亦是极好的,月下无人更清淑,疑心是为芍药写的。小雨后的芍药更见风致,大雨便不足,花颜失色,陡生愁绪。芍药是清清的药香,从儿时便知。四月十六,满月下的芍药,香气亦是清静的。大自然在安静中完成所有的圆满,不炫人、不扰人,还可惠人。

唐人说“庭前芍药妖无格”,心下替它委屈,不过唐人审美重雍容,盛追牡丹,为牡丹“真国色”,而非芍药,也是可理解的吧。所有的花草,各自性灵,哪有无格之说。可感叹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落后如幻。

传奇里有人爱花如命,不惜典衣买花。家中花园遭一众恶少毁坏,人对残花悲哭,感动了花神,令落花重返枝头。花神又作法,借狂风将众恶少吹落进粪窖而死。国人遇不解事,喜欢求助神仙,神力许人一个圆满欢乐的结局,给人心以安慰。人事多艰,神的存在有成全的意思,令人不惮于前行。

立夏后,月季与蔷薇也到了花期。京城人家,月季是最普通的花,墙角、门口、阶下,随处可见。月季花粉紫色最香,其次是粉色,白色。黄月季开得含蓄内敛,花型雅致,白色有些过,坏了花型。月季普通,像个极普通的人。普通人就该有普通人的幸福,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水枕青山,日暮炊烟。人最大的不幸,是忘记自己普通人的身份。

普通的月季花,岁岁凋零,岁岁又开,年年立夏。

夏 至

早晚凉风吹拂,池塘散发一池凉意。以为今年是凉夏,日子会好过些。夏至前几日,天气变了颜色,一天热似一天,在空中抓一把,手上湿漉漉的。塘水像是睡着了,早已消去清凉气。

朋友在山中来信,问旧地重游否。去岁盛夏,最热的几天,每日闲居山中,看白云寂寂。山风逗树,起于日落林梢,享受细雨湿人衣的凉爽。这几天困在城中,一日复一日,倏忽便是夏至了,一岁中的潮湿闷热翩翩而来。

热到不可忍时,躲在画室里静静看一壁山水,画中草木萧疏,水石阴阴,生出凉意。真是自己的画么?有时竟会恍惚,从前这些殷殷秋意的寂静笔墨是出自我的手么。人生荒嬉、浮翠,羡慕苦雨斋老人在儿哭妇啼的氛围仍正襟危坐翻书,不紧不慢,他的性情里到底多了一分闲适不争与从容悠长。有人说住陋巷,埋首故纸堆当然是消沉。我却不以为然,实在有自得其乐。故纸中寻一丝寂静安然,也可消暑气。

夏至的至,极也,仿佛山登绝顶。水满则溢,月盈始亏。节令,是不言的信使,是清醒剂。夏至,蝉始鸣。北方并不与节令同步,蝉鸣成阵时,天气才热到极致,南方早已是长篇的梅雨。北人多不知何时入梅出梅,不留意雨季,那是心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诗意。沉浸在梅雨中的人,能读书、喝清茶,日子也是清美的。隔着遥远的雨季,透过那些古旧的诗文,像是遇见前世的自己。

为消暑热,日暮苍山时分,常往陶然亭小坐。陶然二字,能静心,可生凉,坐在陶然亭,尘世不可侵,俗事也渐忘却。喜欢“陶然”,是常言无法解说的愉悦,令人想起仙人陶然忘机的状态。

每次来陶然亭中,总会去亭北松林看望高君宇、石评梅,他们人间极致的“冰雪情谊”,年少时便在心里流传。世间虽有伊人传奇,但传奇、故事是留与别人祭奠与欣赏的,属于他们的生命毕竟过于短暂了,到底惋惜。

夏至消暑常用一柄团扇取凉,扇上作山水图。晚间坐在书房,念李叔同清凉歌,心里觉得清爽: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心地光明,暑热不侵。

大 暑

大暑日,人在西北。虽是暑气天,日里却需着长衣,晚间需盖厚被子才可御寒凉。来时所带短衣短裙,皆不可用,只好再添新衣。新衣在甘川交界高原,亦不可用,若是赶上下雨天,当地人甚至穿羽绒服。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北京至甘南却是四千里云和月,有几个四季呢。

高原氧气稀薄,云彩也比平常脸色苍白了。云真是美的,与夜晚的星星一样,似乎伸手可以摘得到。

回到兰州城,仍是昏昏然不知所以。晚间赴消暑宴,如今人的宴饮多无甚意思,虚应景。若说宴饮,宋人最得味道。记得写《玉楼春》的小宋祁,与其兄合称大小宋,哥哥在仁宗朝,官至宰相。某年上元之夜,兄宋庠独坐书斋读《易》,见隔院弟弟家灯火通明,管弦嘈杂,喧饮直到天亮。他便叫人传语其弟曰: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靡,不知可还记得某年上元,同在州学内吃腌菜煮饭时否?宋祁笑回道:却须寄语相公,不知某年某月某日同吃腌菜煮饭,是为甚底?言下之意,那时苦读,为今日享乐。宋朝人的宴饮欢乐之风,连贤者亦不能免。好在还有人记得那些往事,也是难得了。当年皓月,故人依旧。

大暑过后,熬上几日,就要立秋了。霜林老鸦,白鹭秋浦,清景可待,清凉亦可期。

想起儿时大暑天气,纳凉是搭长凉亭,以松枝覆其上,风过长空,有淡淡松子味道。地上布竹席,席上翻书,或坐或卧,能消去一整个暑夏光阴。那时井水又凉又甜。院子里一只大瓦瓮,注满清水,灞着几只甜瓜、黄瓜、西红柿,院子墙上爬满绿茵茵的爬山虎,整个夏季都在清凉绿意中度过了。那些美好的光阴,逝去很久了。

白 露

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色状秋露。一年到了白露,才算真正入秋。燕京的白露日,午间还是热,早晚稍微可人意,有几缕微风送来凉爽。

在山中小坐。月斜东山,清凉如天边一痕水迹。花树草木乃至凉亭与人皆洇于水痕中,染一身水白。白露前后的月亮是水做的,汪汪一碧。夜风微微地凉,这是好的。宜清心、宜赏月、宜看花、宜怀远、宜静坐、宜夜读。

古人说画竹,浑然忘却自身的存在,心中眼中唯有一根千年竹才好。畫出竹来,数尺有万尺之势。做一件事,能浑然忘我,报以十分真诚,境界自出。白露时节,风竹有些消瘦、有些孤独,大概也在等待一支浑然忘我的笔,绘其形,留其神。

浅浅的水洼处,芦苇慢慢变黄,更见风致。旧时北平人喜欢到陶然亭看芦苇,秋天芦苇呈赭黄色,上有球花,风一吹,像鸭绒、像雪花,满空乱飞。早年那里有些轩树,有人泡壶老茶歇足,看万株黄芦之中,伸出几株老柳,疏枝露着浅水野塘的白影。在嚣嚷的万丈红尘之外,有点清逸意思。

陶然亭有静气。书卷气、秋气与地气,让人心思宁静朗然。天地万物,一股气息而已。白露,寒霜之气在人间凝结,带来一点清爽一点前路的希望。

白露一至,柿子渐变黄,继而橘黄透亮,半青半黄,半黄半红。霜降后,柿叶越发娇红,可玩可赏、可写字、可作画、可裁剪、可寄远。韩退之游青龙寺诗,大约写在白露霜降之期,终篇言赤色,想必他也觉得柿叶赤色可喜。

喜欢各种好看的树叶,采下夹于书中,每岁秋季,乐此小事不倦。木叶清新与书香墨香,比俗世诸事可喜可爱。

到底月半了,清辉透过窗纱,心头凉凉的。出去看月半晌,天意浩瀚,树、花草、房檐、屋角,影影绰绰,各有风致,既分明又朦胧。踏影慢行如在水中,人间同此清凉。耳畔传来梁祝的音调,那曲子自幼常听,而今,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小提琴的凄美味道淡了。

人生如朝露,忽焉即逝,白露过后是霜降、秋分、寒露、立冬、大寒小寒,一岁将尽了。

霜 重

终究是白露了,天凉好事近。此后便是闲散日脚,水边闻虫鸣,月下听箫声,唱上几出折子戏,都是天凉后闲暇事。

白露日,福州人必吃龙眼,温州人采集“十样白”煨乌骨鸡。十样白的名字好听,白木槿,白毛苦,都是就着白露的“白”。太湖人要祭奠自己的水路菩萨大禹,以保鱼米之乡。鱼米满仓,五谷丰登。吃饭事,是人间头一等要紧事。

幼时在故乡,白露霜降后,日光渐寒凉,闲事便开始了。打牌、唱戏、听戏、储存食物,猫冬。唱南戏的少,俗白的二人转多,仿佛长篙入水,一篙到底,全没有婉转嘤咛,更不消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含蓄。像《西厢记》《牡丹亭》断然是无人来唱。

我唯对两样戏目有记忆,一回听《墙头记》,唱功唱腔全不懂的,只记得大乖二乖是不孝子,轮流养活老爹,半月为期,月里多出的一天互相推诿,最终无情将老爹放在墙头。后虽有王银匠出谋划策,但两年后老爹终是抑郁身亡。中国自古求孝道,连父母不能赡养的人,也不可能善待他人。可惜,戏外的人终究觉得与自己无关。

那时大人听戏,小孩子跟在脚后。多是黄昏日暮时搭戏台,天一抹黑,便开场了。冬日夜露一寸一寸上了草尖树梢,霜降后,夜气凉得快,若是薄衣单衫,立在露天地里,直打哆嗦,那戏正唱到浓处,又舍不得回去。

皆大欢喜的戏不大记得,伤怀世事的却多年不忘。记得看《长生殿》,说杨贵妃马嵬失魂,李隆基自此思念不止,戏文到此戛然而止,唯有红烛垂泪到天明。后来杨通幽作法,月宫相会,大约属于子虚乌有,不过是洪升一厢情愿,舞台上便不再唱了。悲剧之所以动人心肠,是因为美好的事物,失去了,永不复得。

孩子看戏多半是凑热闹,如《社戏》里所云,商讨着顺便偷哪家园子里的瓜果、粟麦更合适。我那时幼小,不敢去人家园子,总是等着吃的那一个。现在想来多少有些遗憾吧,一个从未淘气过的童年,不能算是锦绣。

大人们听戏不过闲时打发光阴,有时一岁秋闲听十几场戏也是有的。后来我也长大了,到底不过在书中看人听戏,百转千回,都是他人的日子。

书中记载天凉事,扳指可数,夜宴畅饮,吟诗作画,持蟹赏桂,湖中放舟听曲,看似都是要紧事。红楼里唱戏听曲,多半也是白露后。中秋、冬闲、元宵日,曲目也繁多。《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豪宴》,贾母是第一等风雅人,那些后花园里小姐私会书生的戏早听厌了,批戏也是一等高手:“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了,父母也忘了,羞耻也没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真是火眼金睛。

白露后,雨水渐少,像言不二诺的君子,一场凉似一场了。春雨如恩诏,秋雨似挽歌。不论恩诏、挽歌皆是下给诗人与闲人的。贫人不解雨,但求上天降粟米。晚明张韵,居结草庐数间,青蓬垂户,每作诗皆是母老家贫、灌园负米之苦。所盼唯有上天降馒头耳。虽有煞风景,却是活着的头一等大事。

白露,秋雨,持蟹赏桂,夜宴吟诗,临湖听曲,皆是富贵闲人事,与贫人甘苦终究不相干。

秋 寒

秋雨如挽歌,紧密着落,落了又停,停过又落。

秋寒,手指微凉,有一丝悲伤,不知自何处起,不知将往何方。傍晚时听到草丛几声虫鸣,大约是蟋蟀吧,叫声有了凉意。在燕京,西山的虫鸣最动听,声声古意与寒凉,雪芹故居一带更是别有情怀。每年秋天都要去那里看看秋草,听一听虫声,寻一寻古往的人。始终觉得自己于北平算客居,虽历时不短,究非故土,此处的柳影、钟声、虫鸣像是给别人的。

秋深了,日子安静了很多,一切渐渐消减。路边花越发少了,唯有豆角花、牵牛花、丝瓜花依旧不死。一颗丝瓜孤零零地挂在墙上,衬着灰色墙面,像中年人的脸。连续阴雨,梦境也凉飕飕的,屋子简直要烘炭火钵。一扇旧窗,风吹来,凉浸浸的,遍寻不到衣衫。身边总是有人影晃动,虚飘飘的不能落实。梦,大抵就是凉意与虚幻,像隔夜的茶水。

古书里说十月蟋蟀由野而入堂,岁月将暮,日月已除,殿阁生寒凉。中国文士,常常悲秋,而这悲,并非就是衰颓吧。实在进入秋季,总会生出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草木摇落,梧叶声声,都勾人心绪。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秋里多悲声,悲声是人生的底色。那些有著诗词气质的人留下文字,解释人间无限事,却无法脚注自己的人生。

还是生了火钵,烤着手,翻看画册,见一幅《秋江独钓图》,有王士祯题画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画都有秋江渔人独钓的清静与逍遥,秋天能生出清静心。

居家闲话,说着说着天色晚了,起身向窗外张望,薄云压境,残树生雾气了。晚间闲抄几首秋雨的诗,还记着一句“一雨一凉秋向晚,似安似病老相侵。人间有尽皆归物,世外无生赖有心。”以为有静气有逸情。入睡时,果然雨来了,声声敲打窗棂,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况味。

早起,还是阴湿天,想起古人有“酿花天气”一说,深秋阴冷潮湿应该是“酿雨天气”。心里就想待过天晴,邀三两友人,砂锅炖羊排、涮豆腐、海带、香菇和白菜,暖暖过个深秋。

北京的秋天,凉得分明,来得悲凉,一层秋雨一层凉。雨后,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斜桥影里。那人有旧事的隔代温暖。

秋是寒凉,是悲伤,是暮霭,是烟岚,是清波冷逸,又什么都不是,天然一段本色而已,秋寒是大地本色。

书中的秋夜,寒塘鹤影,冷月花魂,都是寒凉意思。人事荒凉,繁华落败,许是人间真意。然而文字里多些个秋意,不是坏事,秋水文章不染尘。

大 雪

山河寂寥,人间清寒。日已偏西,空气肆无忌惮透出清冽气,酝酿着未知。街上行人寥寥,天是灰的,路是灰的,心是灰的。后园水塘飘过丝丝寒气,水边几枝枯草挂满凛凛悲风,水太冷,天地太孤独。楼间人家灯火次第亮起来。雪信来了,站在窗前看天色,夜里许是有一场罕见的大雪吧。

下楼吃饭。餐桌,青花瓷吊灯,白瓷雕花宫廷壁灯,都覆着一层雪意。坐在对面的人,眼中有一幅雪景,是夏圭的《雪堂客话图》,绘江南寒江雪意。山林房舍是白的,寒气亦是白的,袭人不过雪后寒。透过寒窗,画中人于屋内喁喁而语,说天色,说雪色,说人世诸色,抑或预备温酒相与度日暮天寒。江上一渔翁划桨冲寒而来,打破雪夜寒江的岑寂,天空与水略染淡墨,以托大雪之洁白。

大雪洁白,心也洁白,无暇的心思穿越了千年去赏夏圭雪景图。那画作多少受禅宗感染,笔下多了几分散淡和荒野。常以半边景物表现空间,“马一角,夏半边”,千秋同工。佛家教人看淡,世相皆在,有似无,此一至理,常人不能知,非有壮士断腕的金刚之力亦不能为。这日暮欲来的大雪,它来过,又什么都不曾留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何为风流呢,风流是雪夜乘舟,兴尽而返;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无牵衣带水之累,无红尘牵绊之苦。

天寒欺人,晚饭后转身上楼,只一霎,天地尽白。我是喜欢雪的,洁净不染,有出离尘世的意味,静静站在窗前望着,仿佛看见有人踏雪而来,像是一场世外相见。

路边,竹枝松针顶着一顶顶白色礼帽,房顶屋脊,雕栏玉砌、瓮牖桑枢毫无二致。金躯玉髅,洼溜冰面,此刻,皆覆在天公抛下的同一件鹤氅之下。这鹤氅洁白如羊脂如凝玉,如远古星空下的梨花阵。许多年前,我在这梨花阵下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月如凝脂,雪如凝脂,时光如凝脂。

某年大雪,去金陵梅花山寻梅不遇,转过身竟在瞻园巧遇腊梅。白雪托着金黄,质若明霞,飘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香。腊梅放花长,信手折了几枝,一路辗转带回京,插一只白瓷胆瓶注水养着,半个多月香气不散。有梅无雪不精神,腊梅总是伴雪来。雪一來,一岁将尽,插了梅花便到年关。白雪、寒梅、岁终,皆清美而寒冷。

有人听曲悟禅机,“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大雪与禅机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一痕,人间无痕。白雪茫茫,人间事也茫茫。世间多少事,不过“茫茫”二字。文章或可传世,肉身却不能。人世间的传奇,别于庸常,始于美好,终于美好。

至味如秋末晚菘,所以才有“茶宜清,文宜淡”一说。人之相知,也宜淡,淡如清溪,如素心,如天边新月,如月下芦白。眼看他起高楼、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人间醒世之词真透彻,像透彻的寒雪。

今冬第一场雪,落在冬月的第二天。人间如洗,天地清白。

小 寒

案前读张岱《一尺雪》,浑然不知窗外雪作飞花。

清早,在铲雪声中醒来,才知一夜北风吹得雪一寸两寸三寸地积厚了。一尺雪,不是雪,乃芍药异品,花瓣纯白色,洁如羊脂。某日读到一篇芍药文章,觉得面熟,恍然是自己的旧作。人总有认不出自己的时候,画过的画,作过的文,写过的字,时日久远,竟是往事如云烟。

人爱雪,许是因为喜欢生机。北方的冬天,色彩逃得一干二净,只余简素单一的灰。雪来了,一点洁白渲染,枯树化作白梅,可惜梅花要到郊野才见得到。幸亏后园一片清白,有几枝水红色月季,不肯辞枝,风雪中如傲霜之梅。

有梅花品性的人,从不缺少浩然气,清正气。大庾岭,梅关古道,子瞻经行此地,作诗吟啸内心浩然清气,“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孟夫子头戴浩然巾,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洗尽“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名利心,愿望人与梅花一样清,更是诗人佳话。引得冬心先生心慕不已:“我亦骑驴孟夫子,不辞风雪为梅花”。

在南京詹王府邸见过绿梅,花瓣淡淡清新,浅绿盈盈,香气若有若无,非人间凡品,自带仙气。燕京卧佛寺有蜡梅,清逸皎皎出天姿。昔年郑板桥夜宿僧舍,窗外香远气清,风铃如语,欣喜不成眠,与友人寺中吟诗闲话待天明。尘世多囿,欲寻一位夜来闲话赏梅论文的人,也是不易的。

年轻时愿得田数倾,遍种梅雪。早年书斋名为“梅花书屋”,后来知晓,张岱有一篇《梅花书屋》文章,不意竟沾了先贤文气。重读张岱文章,有雪意,有清气,有出尘意。他写花草,隆重富贵,铺张豪奢。世族大家锦衣富贵,看似太满,底下却全是空灵、萧疏的寒意。

大雪天气,街头总有烤红薯的香气自丝丝冷意中钻出来。路灯下,雪花晶莹四散,香气亦四散。想起儿时家乡的炉火,玻璃窗上的冰花与霜花,冻梨冻柿子。岁月飘渺如云烟,云烟之上,是愈去愈远的乡愁。

小寒节气,天气自然寒冷,后园水塘却未结冰,四围人气暖,水边枯草也显得有情味。远郊便不同,结厚厚的冰层,孩子们欢叫滑着爬犁,呼出白气,一冬一冬,一截一截的,慢慢长大了。

窗外一幕清寒,煮茶闲坐,茶烟缭绕抵御那一丝丝寒凉,俗身也多了一些仙风道骨。产茶的地方皆带天地灵气,饮茶是接仙气接地气。

几杯茶落后,身体顿有春色,磨墨理纸,画一枝雪中寒梅以应情景。天寒欲雪,梅清欲开,画笔在“欲”之态上低回沉吟。而小寒,就是一年欲终未终啊。

责任编辑 郭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