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疗效分析☆

2021-05-24 03:17杨婷婷李丹丹李红张龙杨振海张轶凡朱春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靶点分量康复训练

杨婷婷 李丹丹 李红 张龙 杨振海 张轶凡 朱春燕

自闭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儿童中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疾病病因不明且无法治愈,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严重公共问题之一。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创性物理治疗技术[1],能显著改善ASD的核心症状[2-3]。既往TMS研究的刺激靶点主要集中在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4-6]。 而 ASD 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缺陷,与社会交往缺陷相关的关键脑区是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STS)[7-8],以STS为靶点对ASD患者进行TMS治疗是否有效目前尚缺乏研究。间断性θ爆发式磁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是一种间歇性重复爆发丛刺激,疗效可能优于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MS,rTMS)[1,9]。 基于此,本研究以右侧STS为靶点,采用iTBS干预ASD儿童,旨在为ASD临床治疗提供更可行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从合肥市三家大型康复机构招募ASD儿童。入组标准:①由高级职称以上精神科医生诊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ASD诊断标准;②5~12岁;③右利手;④能够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有其他精神疾病史(如抑郁症、强迫症等);②使用其他治疗(如药物、针灸等);③有脑外伤史或癫痫发作史。共入组31例患者,根据儿童及其抚养人意愿分为研究组17例和对照组14例。

本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ASD儿童主要抚养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康复训练 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和社交训练。每天 80~120 min,每周 5 d,共 4 周。

1.2.2 TMS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以STS为靶点进行TMS治疗。Rapid2经颅磁刺激仪(英国 Magstim公司),选用“8”字型线圈,应用荷兰ANT Neuro公司的visors2型导航系统,该系统可通过红外照相系统实时探测患者头部靶点和线圈位置。在患儿磁共振图像中以MNI坐标(x=50.5,y=-57.1,z=7.9)为中心点,半径为 10 mm,构建一个球体,此区域为刺激靶点。TMS刺激模式为高频iTBS,参数:刺激强度为70%静息运动阈值,丛内频率为50 Hz,丛间频率为5 Hz,连续2 s的丛刺激后休息8 s,共刺激600个脉冲,总时间为190 s。每次刺激间隔15 min,每天需完成3次iTBS,共1800次脉冲。持续治疗28 d。

1.3 疗效评估 由1名受过专业培训的神经内科医生,于治疗前后指导ASD患儿父母或与患儿共同生活达4周以上的其他抚养人使用自闭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进行症状评估。ABC量表适用于8个月至28岁ASD患儿,评估其社交和语言等核心症状。该量表包括感觉、交往、运动、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等5个分量表,共57项条目,每条目采用1~4级评分,量表评分越高表明自闭症状越严重。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分析数据。对ABC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再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两组间同时点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组中男15例,女2例,年龄5~12岁,平均(8.15±1.78)岁。 对照组中男 11例,女3 例,年龄 5~12 岁,平均(9.43±2.38)岁。 两组儿童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ABC量表评分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BC量表总分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F=7.51,P=0.01)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主效应(F=3.36,P=0.77)和组别主效应(F=1.70,P=0.20)无统计学意义。各分量表中,感觉分量表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59,P=0.02),时间主效应、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往分量表组别主效应(F=5.52,P=0.03)和时间组别交互效应(F=5.60,P=0.03)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分量表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7.60,P=0.01),时间主效应和组别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语言分量表和生活自理分量表的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ABC总分和感觉、交往、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总分(t=2.16,P=0.04)和交往分量表得分(t=3.26,P<0.01)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总分(t=6.91,P<0.01)和交往(t=2.30,P=0.03)、运动(t=2.26,P=0.04)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ABC总分和分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ASD患儿治疗前后ABC评分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无严重不良事件,无癫痫发作,1例患儿出现轻微头疼,治疗后期症状消失,有2例出现短暂兴奋,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而恢复平稳。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ABC量表总分和交往、运动分量表分降低,可能说明iTBS治疗后患者社交障碍等核心症状得到改善。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Ni等[7,10]未发现 iTBS刺激双侧STS能显著提高ASD患者社交沟通能力。可能原因是先前研究治疗的次数较少,分别为1周(共7次)和4周(每周2次,共8次),短期iTBS可能效果并不显著。而本研究通过连续4周iTBS治疗发现ASD患儿的社交障碍等核心症状有所改善,但样本量太小且未使用盲法,结果仍需验证。

治疗靶点选择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STS,尤其是右侧STS,是分析个体生物运动、声音识别和面部表情等社交知觉的主要感知区域[11-12]。MRI研究表明,ASD儿童的STS组织灌注不足、代谢降低、与周围脑区连通性显著降低[13-14]。在参与社交任务时,正常被试的STS显著激活,而ASD患者的STS较少激活或不激活[15-16]。因此本研究选择右侧STS为靶点。既往以DLPFC为靶点的研究表明TMS能显著改善ASD患者刻板、多动等行为[17-18],但在改善社交能力方面可能不具有优势。而本研究初步证明STS可能是iTBS改善ASD社交能力的重要靶点,为ASD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刺激模式和频率也是影响TMS疗效的重要变量。既往研究证明rTMS治疗ASD儿童具有一定效果[19-20],而最近临床研究表明相比于rTMS,iTBS治疗持续时间短,效率更高[21-22],因此本研究采用的刺激模式为iTBS。研究表明ASD儿童STS脑区连通性不足[13-14],高频TMS能增强脑组织之间的连通性,产生长时程增强作用[23],CAIO等[24]的研究证明高频iTBS能显著改善ASD儿童的核心症状。根据上述理论,本研究选择高频iTBS。

本研究中对照组经康复训练后症状变化不明显。既往研究表明ASD患者进行传统康复训练6个月,其社交、语言等相关症状有所改善[17]。出现不一致结果主要原因是本研究治疗时间较短,而康复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STS可能是iTBS治疗ASD的重要靶点,为ASD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样本量有限,且研究对象多为男性,需平衡性别差异;缺乏随访,未能评估远期疗效;分组不随机,未使用单盲或双盲设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故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设计,并可结合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进一步探索TMS作用于STS对ASD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靶点分量康复训练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帽子的分量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