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徐旭东:“十年禁渔”要尽可能配套实施其他生态修复措施

2021-05-26 09:46曾诗淇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旭东水生栖息地

曾诗淇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实行十年禁捕。专家预测,这可使长江鱼类繁殖规模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3成左右,对于扭转长江生态危局起到关键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表示,长江生态恶化是多重原因造成的,酷渔滥捕是一个重要方面。导致长江鱼类数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有:干支流建坝,以及湖泊与长江之间建闸,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也破坏了自然的水文条件;因航道建设和防汛需要对长江岸坡采取硬化、截弯取直等措施,破坏了浅滩漫滩等鱼类栖息地;因上游蓄水、河道下切等原因导致水位下降,湿地植被面积萎缩,水生动物栖息地减少;沿江污染排放。

今年全国两会,徐旭东在提案中提出,在采取“十年禁渔”同时,需要尽可能地配套实施其他生态修复措施,满足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条件,促进长江生态获得更为全面、快速的修复。

如何配套实施其他生态修复措施,徐旭东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档登记,保护和修复长江鱼类栖息地。

鱼类栖息地包括其产卵、摄食等场所,是鱼类在长江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的条件。但各地政府对鱼类栖息地保护无从下手,主要是因为至今未开展过建档登记工作,难以针对栖息地制定保护、修复方案,也因此在航道和水利建设中极易造成鱼类栖息地破坏。建议组织长江鱼类栖息地的普查和确认工作,并登记、划定范围,对重要栖息地划定生态红线,由政府部门公布;在航道建设等规划中避开重要的水生动物栖息地或采取实质性弥补措施;在适当区域修筑丁坝、鱼巢等,增加鱼类栖息场所,一些并非防洪需要而构筑的民垸子堤也可拆除,恢复为鱼类栖息地;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在鱼类栖息地附近杜绝污水排放。

二是实施水库联合调度,满足中下游生态需水。

水量水位是水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重要生态因子。浅滩漫滩只有保持淹没才能形成水生植被,适合鱼类栖息,而上游水库在秋季蓄水导致中下游一些原有的栖息地裸露干涸;相反,上游水库在春季放水涨水过快,漫滩上植物发芽生长跟不上,也不利于形成植被。水库的蓄水、放水节奏与水生动植物需求的季节错位加剧了生物群落的衰退。建议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督导长江上游水库的联合生态调度,既要考虑防洪和发电的需要,也要考虑下游生态需水,尽可能满足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条件。

三是试行季节性开闸,部分恢复江湖连通。

历史上许多原本通江的湖泊因为防洪排水等需要筑堤建闸,阻斷了江湖连通和鱼类洄游(譬如,四大家鱼等鱼类在湖泊肥育成熟后需要到长江产卵繁殖),这也是长江鱼类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建议在条件合适的湖泊试行季节性开闸,让这些湖泊获得与长江的部分连通和鱼类洄游。

猜你喜欢
旭东水生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给春天开门
BEAN SCENES
蜡笔画
抵达栖息地
看图说话,揭开幂函数的庐山真面目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依托科技创新 打造现代水生蔬菜产业
跟我进城的兄弟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