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对比

2021-05-27 02:27余正雷
北方药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瑞舒伐稳定型斑块

余正雷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福建 三明 365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内科常见的急诊类型,倘若缺乏对其有效干预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病人症状、减少临床并发症。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方法是瑞舒伐他汀等药物的干预。瑞舒伐他汀是降脂类药物,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炎性反应,而且能够稳定动脉,防止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1]。目前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与血栓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统计资料,研究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9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患总计120例。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②早期高血压和心理健康疾病患者;③患者出现脑梗死史;④意识障碍和功能不全患者。纳入标准:①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心认定为不稳定型心脏病患者;②经心肌酶谱异常观察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③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ST段缺血性下降超过0.1mV,T波表现倒置、低平的患者;年龄≤75周岁。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病患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5.36±2.14)岁,平均病程(2.14±0.25)年;对照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2岁,平均年龄(56.77±1.97)岁,平均病程(2.24±0.23)年。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等指标对比中,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资料存在进一步比较可能。

本次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并认可,通过文件规范,认为本次研究正规合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临床实验研究经过患者本人和患者直系亲属同意并签知情同意书,明确主要风险类型和防范措施。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使用扩血管、抗血小板、控制心室率、抗重构、抗凝等常规治疗及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 qd调脂稳定斑块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控,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瑞舒伐他汀剂量增加至20mg qd,患者所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监制生产,药品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110924,规格一盒10mg×7片。药物疗程为12周,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不得使用其他调脂和抗生素药物进行干预,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提升临床有效性。药物干预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指标变化,对于发生的患者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反映,并且对病患资料进行记录,建档保管。患者TC、TG和LDL-C指标可通过生化分析仪自动计算得到。

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将其封装并及时送到我院检验科室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对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查验,患者各项指标需要满足《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标准,并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技术应用可靠性。

1.3 疗效判定

(1)治疗效果:显效的判定标准为临床主要症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改善明显,Braunwald等级降低两级。有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有所改善,Braunwald等级降低一级。无效为不符合上述所有标准。

(2)计数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有效例数和有效率;计量指标则分析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量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愈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显效患者30例、有效患者28例,无效病例2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患者22例、有效患者28例,无效病例10例,总有效为83.33%,组间数据比较,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愈有效率比较[ n(%)]

2.2 两组患者TC、TG、LDL-C生化指标对比

经过12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TC、TG、LDL-C指标均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TC、TG、LDL-C生化指标对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类型,与患者血管内不稳定斑块组织存在关联性[2]。作为不稳定因素,血管内不稳定斑块可诱发血栓,患者此时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问题。根据临床统计资料,超过一半以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需要对相关问题提高重视力度,做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缓解病情、降低致死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健康规律饮食问题越来越重要。不合理的饮食方式可导致患者体内出现糖类和脂肪代谢功能异常,患者易出现动脉内膜急性炎症,导致内皮细胞受损。相关问题出现会造成多糖、脂肪和血小板在血管壁内粘附,经过沉积造成血管腔狭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问题是造成心绞痛最直接原因。

本次研究中,对使用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天和强化剂量20mg/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瑞舒伐他汀强化剂量组患者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96.67%,对预防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胸闷、乏力等临床症状产生积极影响。他汀类药物对减轻患者血管炎症反应,缓解心绞痛作用明显,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对促进患者细胞外基质分泌,促进胶原分泌功能具有显著成效,因此,可稳定患者血管壁斑块。临床中,使用瑞舒伐他汀能够优化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增加细胞数量和分化速度,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控制,达到对血管壁斑块的有效控制。治疗过程中,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监控,防止发生过多沉淀问题。本次实验中,通过瑞舒伐他汀不同剂量组的实验比较,发现强化剂量组在实现对患者体内IL-16控制方面更加有效。作为多细胞合成体,IL-16可形成炎性细胞因子,可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促使炎性问题发生。分析目前影响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因素,主要考虑hs-CRP急性相蛋白在患者机体内的变化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抑制方案。临床中,随着炎症的发展,患者CRP开始升高,经过48小时可达到峰值,随着时间增加,CRP值下降。CRP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蛋白,通过与脂蛋白的结合,会形成复合物,导致血管斑块破裂问题出现。相关作用机理也是造成血管急性炎症出现的关键。

整体上分析,常规剂量和强化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均具有一定临床效果,能够起到降脂作用。这一结论与马艳丽在《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对比研究”提出的观点一致[3]。由此可知,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中,使用瑞舒伐他汀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达到降脂目标,减轻患者血管局部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强化剂量的(20mg/d)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通过与常规抗缺血方案的配合使用,可以更好的实现抑制血管壁粥样斑块沉积,改善临床指标。

猜你喜欢
瑞舒伐稳定型斑块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评价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梗死PCI术后小鼠心肌线粒体稳态的影响
氦氖激光治疗仪对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瑞舒伐他汀对AMI超声心动图参数及血清MMP-9、Gal-3的影响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