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2021-05-27 02:27黄雪娇
北方药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喹诺酮抗结核例数

黄雪娇

(漳州市人民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ADR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抗感染药物在我国临床使用中较为广泛,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为给临床医生使用抗感染药物时提供用药参考,避免严重ADR的重复发生。现对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医务工作者从临床各科室收集评价并成功上报的98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指定专人负责把临床各科室收集的不良反应,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监测中心的报告表检索中按时间、药品分类查询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成功上报的抗感染药ADR报告共98例,收集上报年份、报告类型、药品名称、ADR临床表现及查看案例等资料,输入并应用Excel数据表进行整理、综合分析。严重不良反应有14例(其中新的严重不良反应4例),一般不良反应84例(其中新的一般不良反应11例),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7版[1]对药物进行分类。

2 结果

2.1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

涉及患者中,女性49例,男性49例,分别各占50%,无差异。年龄上看,最小的17岁,最大的89岁,60岁以上患者呈多发趋势,有48例(占48.98%),<18岁患者只有2例(占2.04%)。具体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2.2 各年度ADR例数情况

我院2018年抗感染药物ADR总例数(14例)、全年ADR总例数(55例),上报例较少,2019年与2020年抗感染药物ADR总例数与全年ADR总例数均大幅度上升,见表2。

表2 各年度发生ADR数

2.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和构成比

98例引发的抗感染药物ADR共涉及8大类药品,主要集中在喹诺酮类(占50.00%),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占15.31%)、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占14.29%)。具体见表3。

表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和构成比

2.4 ADR累及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ADR发生的频次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多(47.15%),其次是循环系统(10.58%)等。详见表4。

表4 ADR累及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各年度ADR情况

表2中可见,2018年全年ADR总例数(55例)与抗感染药物ADR总例数(14例)较少。通过监管部门与医务人员加强沟通协作及医院的重视:(1)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2)加强临床各科室主动监测意识、风险防控意识,(3)实行奖罚制度等措施。2019年与2020年 的ADR例数均大幅度上升。

3.2 年龄与给药剂量

在 98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18岁只有2例,一个17岁,一个18岁均为女性,且都是使用抗结核药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Ⅱ片,一次口服4片、qd,引发恶心难忍,医生后来更改给药方案,改为一次口服2片,bid后,恶心症状未再出现。这就提醒医生在用药时应充分考虑病人的体质、年龄,选择正确的剂量、给药频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另从表1中可见,患者发生ADR在60岁以上有48例,占总例数48.98%。11例服用抗结核药引发的5例严重肝功能异常患者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药物无法完全排出体外,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高[2]。鉴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医生在给老年人用抗感染药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肝肾功能情况,尽量减少用药种类,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剂量,并对老年患者加强用药安全教育。

3.3 给药途径

在98例ADR报告中,口服给药15例,占15.31%。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有83例,明显高于口服,占84.69%。可能:住院期间大多给药方式是静脉滴注,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相对浓度高,药物对机体的刺激迅速而强烈,且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等因素都可能诱发ADR[3]。而口服用药时,很多辅料不被吸收,不进入体循环。故建议临床在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以减少ADR的发生,能口服给药的,就尽量不用静脉和肌注方式。

3.4 药物类型

由表3可见,引发ADR 病例数居首位的是喹诺酮类药物有49例,占总例数50.00%,喹诺酮类药物因其较好的抗菌效应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虽然本院收集到的喹诺酮类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程度较轻,但仍不可忽视其严重不良反应(如:不可逆的周围神经病变、神经和精神系统损害、重症肌无力加重及影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等风险[4])发生风险,提示临床医生给患者开具喹诺酮类药品时应权衡利弊,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4]。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占15.31%)、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占14.29%)。原因可能:这几类药物在我院使用量较大,药物自身易引起ADR,也有可能存在滥用现象而导致其发生ADR的病例数较多。因此应继续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根据患者病理生理状态,严格控制适应症,规范用法用量及疗程,根据药敏实验结果用药,以降低ADR的发生率,减少耐药性的发生[5]。

3.5 联合用药

引发严重 ADR 的联合用药主要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异烟肼和利福平四种药联用,结核病治疗需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结核药规律、全程(不间断半年以上)联合使用。长疗程联用抗结核药物是造成肝损的主要诱因;营养不良、生理和病理等因素也是发生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医患双方要了解并注意观察结核病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调整用药策略(如5例ADR中有2例并发头痛、头晕,医生把吡嗪酰胺改中午服用+地芬尼多,症状缓解)、加强营养、根据肝功能监测情况配合保肝药治疗以减低肝功损伤发生率,促使病人能够坚持完成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6 引发ADR表现

由表4可见,ADR发生的频次占比较高的是:以瘙痒、潮红、皮疹、静脉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用药部位损害。其次为发热、寒战、肢体肿胀为临床表现的全身性损害、循环系统损害等。原因可能:这些临床表现在身体表面,患者容易感知发现。而血液系统损害、肝肾损害等器质性病变损害,不易被发现而可能造成漏服,应引起注意和重视[6]。

3.7 滴速与溶媒

在98例ADR中,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引发的1例皮疹,莫西沙星引发的5例静脉炎、3例瘙痒,及3例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发的瘙痒,通过调慢滴速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另外1例使用夫西地酸引发的静脉炎是由于溶媒使用5%葡萄糖(PH偏酸性易刺激血管),更换溶媒(生理盐水)并调整滴速后疼痛缓解。因此临床应正确选择静脉给药的配伍溶媒,并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控制液体的总量及输液速度。一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会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导致出现静脉炎。输液量过大过快,容易使循环血量骤然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引发肺水肿和心衰[7],并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过快升高,超出安全治疗范围,出现毒性反应。若输液速度过慢,则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嘱中的要求,把握好药物的浓度、药液配置放置时间、温度和滴速,加强输液巡视,加强对患者输液安全知识的宣传,并告知不可擅自调输液速度,以保证静脉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有效,降低ADR发生率。

4 结语

抗感染药物作用于人体因个体差异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8-9]。ADR的发生在临床用药中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如果正确、适宜掌握用法用量、给药途径、适应证和药品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特点,有的是可以防止或减轻的[10]。临床医生、临床药师和护士作为直接接触患者主体,是ADR上报工作的重要组成,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对ADR的认识和警惕性,自觉地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总结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临床症状并详细记录,为临床正确及时处理抗感染药物ADR提供真实而科学的参考依据,增强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猜你喜欢
喹诺酮抗结核例数
喹诺酮类抗菌药应关注哪些特殊的不良反应?
提高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剂在省市级结核病定点医院推广使用的实施性研究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分析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基于纳米孔单分子技术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检测新方法
抗结核药+保肝药≠预防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