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性别差异
——基于垂直空间隐喻的视角

2021-05-27 02:37陈宝利胡艺坤
关键词:服刑人员男女隐喻

张 萌,陈宝利,胡艺坤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2.山东省鲁南监狱,山东 日照 276817)

一、研究背景

服刑人员是因刑事犯罪被人民法院判刑而接受监禁刑罚的特殊人群,关注服刑人员群体,开展有关服刑人员心理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则可以发掘他们违法犯罪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犯罪防控策略,维护社会安定;二则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教育改造,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一)服刑人员心理特征的性别差异

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可以定性地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与犯罪有关的相对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理智性差、情绪冲动、自制力弱、偏执性强等[1];另一类为与服刑环境有关的状态性心理特征,比如监狱适应困难、对前途命运的渺茫、短时期的悲观无助等[2]。前者更多地表现出服刑人员与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差异,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出因服刑环境造成的特殊性。

服刑人员中,男性的数量要远高于女性,(1)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提供的在押服刑人员最新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服刑人员中成年男性占比为93.22%,女性占比为5.83%,未成年男性占比为0.95%。具体统计数据可以查阅网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S0A&sj=2019。有关服刑人员犯罪心理特征的研究绝大多数都以男性犯罪人为研究对象,以此得出的研究结论甚至可以被概括为整个犯罪人群体的心理特征。女性独特的犯罪心理特征可以被当作犯罪心理特征的性别差异。邱格屏曾对当代女性犯罪心理进行过分析,认为女性犯罪心理体现在报复心理、需要心理、冲突心理和利用社会心理氛围等方面[3];姚峰则认为女性犯罪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特有的非社会化认知系统;本能的感情用事;两极化的意志特征;强烈的生理性需要;消极的性格特征;犯罪动机的被动性[4]。整体而言,相对于男性犯罪人群体,女性犯罪人群体犯罪的非理性成分较多,突发性较强;她们攻击性弱,支配欲小,依附性强,犯罪呈现出一定被动性;她们感情相对细腻,情绪波动较大;因体力问题,她们较少直接使用暴力,而多采用非体力性犯罪手段。

就与服刑状态有关的心理特征而言,男女服刑人员既有同为服刑人员的共性特征,也有因性别不同带来的个性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与男女两性之间的一般心理特征差异密切相关。国内外诸多研究都证实了一般心理特征的性别差异:一项跨文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更易报告表达强烈有力的情绪情感,比如愤怒和烦躁等;而女性则更易报告体验和表达无力的情绪情感,比如悲伤和恐惧等[5]。另外一项综述性研究则认为,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表现出共情[6]。在服刑改造期间,服刑人员会表现出一定的负性情绪,此时服刑人员自我情绪情感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情感体察将会直接影响到其身心状态,进而会影响管理秩序,值得引起重视。

目前有关服刑人员的心理学研究更多地关注其作为犯罪人的一面,旨在发现其犯因性心理特征,而对其服刑期间心理特征的关注则相对较少。从教育矫正的角度出发,在把握犯罪人犯因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研究犯罪人服刑期间的心理特征,更具现实意义。认识服刑人员的狱内心理特征需要围绕其外在服刑环境,抓住关键因素。

(二)价值判断的含义及其测查

服刑人员在监狱中接受教育改造,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心理特征表现也因为外在环境的特殊变得私密而隐蔽。为更好地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和矫正,及时而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就变得尤为关键。任何个体依照周围环境所做出的外在行为反应,都是基于其内在的价值判断,服刑人员也不例外。认识和把握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特征,是更好地理解其日常服刑行为表现,并做出有效应对的重要手段。

价值是客体的功能或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被满足关系[7],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体现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主体对客体是否有价值、有何种价值以及有多大价值的判断[8]。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价值判断,其结果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表现。从理论上讲,不同人生经历的个体价值判断会存在差异,外在的生存环境也会对个体价值判断产生重要影响。服刑人员因为个人犯罪经历以及客观存在的监管环境,其价值判断会与普通民众表现出一定差异。有研究通过对比服刑人员和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发现,两个群体在正义公理以及从众和法律规范取向上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服刑人员的正义公理取向要显著高于普通民众,而服刑人员的从众取向和法律规范取向要显著低于普通民众[9]。

价值判断体现为一种个体基于内在价值标准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而这种内在价值标准即为价值观,是一种长期保持稳定的、选择目标或者指导行为的标准和准则[10],体现为个体对客观事物重要性的观念。目前关于价值判断的研究多集中于法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理论探讨,而针对价值判断的实证研究多围绕价值观展开。作为多种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价值观存在诸多研究范式,而心理学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比如金盛华、郑建君和辛志勇运用自主开发的《中国人价值观问卷》开展调查分析后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一个由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和金钱权力8个因素组成的结构;他们还进一步提出了当代中国人品格为先、利益为辅的“好人定位”价值观模型[11]。也有学者采用问卷法开展服刑人员的价值观研究:付有志和孔萍利用罗克奇(M. Rokeach)价值观调查问卷,对比了服刑人员和普通民众在人生价值目标和人生价值手段两个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两个群体在人生价值目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人生价值手段上,服刑人员比普通人更重视有爱心的、有礼貌的和助人为乐[12]。

虽然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考察价值判断(价值观)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很多问卷调查都涉及对相关内容的语言理解,对调查内容的理解程度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如果被调查者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欠佳,就不可能获得较为真实的调查结果;其次,价值观问卷调查多采用自陈评价方式,被调查对象在进行价值观自评时,容易受社会赞许性影响,不容易做出客观评价;最后,价值观问卷调查结果往往是对许多价值观项目单独测查后的叠加,与现实中大多以博弈形式存在的价值判断相差较大,该方法的生态效度也因此有待提升。考虑到服刑人员群体存在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阅读速度也相对较慢的特点,加之采用问卷调查考察价值判断(价值观)的方法自身也存在一定欠缺,需要在考察服刑人员价值判断(价值观)时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三)道德判断研究方法的启示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和是非对错所进行的评价及判断[13],与价值判断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因篇幅关系,且道德判断不是本文的考察内容,不再对两种判断的关系展开详细讨论,仅介绍可以给价值判断研究带来方法启示的道德判断最新研究方法。

有关道德判断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目前道德判断的最新研究集中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研究,具身道德的概念也顺势而生。具身道德是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简言之,身体塑造了道德[14]。有关具身道德的研究试图凭借身体关系物来认知与体验抽象的道德概念,为道德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空间是身体关系确立的开始,而因为人体自身生理结构以及地球引力等因素的约束,人类了解与感知最为深刻的是垂直空间,垂直空间也因此最容易形成道德身体隐喻的开发点,进而成为具身道德研究的首选。王锃和鲁忠义就通过道德词汇和非道德词汇的垂直空间放置实验,研究了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结果发现,研究对象倾向于将道德词汇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而把不道德词汇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15]。国外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证实了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效应的存在[16]。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上述研究结果的支持证据:人们倾向于用“高”“上”等空间方位词来形容道德行为,也倾向于用“低”“下”等空间方位词汇来形容不道德行为。

以上有关道德判断(概念)的研究为价值判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已经有研究者采用价值判断的垂直空间隐喻测评方法对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财产类服刑人员比大学生更重视自由、名誉和富足[17],但是探索力度仍显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发掘服刑人员垂直空间隐喻视角的价值判断特征。

(四)本研究的思路

综合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研究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具有重要价值。采用问卷法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有关道德判断的垂直空间隐喻研究可以为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本研究将采用垂直空间隐喻纸笔测验的形式,考察男女服刑人员两个群体各自的价值判断特征,并对二者进行比较,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男女两类服刑人员是否均存在价值判断的垂直空间隐喻效应?二是男女服刑人员垂直空间隐喻视角的价值判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具体差异表现如何?解答好上述两个问题有利于丰富对服刑人员价值判断性别差异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服刑人员的监管和矫正。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分别从S省某男子监狱和某女子监狱选取研究对象。

对145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集体施测,结束后经筛选,共获得124人的有效数据,有效率为85.52%。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5.68岁,平均刑期为7.29年,平均已服刑时间为3.87年;其学历为小学者占比8.87%,学历为初中者占比40.32%,学历为高中或中专者占比37.91%,学历为大专者占比4.48%,学历为本科者占比6.45%,其他类别占比1.61%;其涉及的主要犯罪类型包括盗窃、贩毒、抢劫和故意伤害等。

对130名女性服刑人员进行集体施测,经过测查筛选,共获得116人的有效数据,有效率为89.23%。她们的平均年龄为35.81岁,平均刑期为8.83年,平均已服刑时间为3.47年;其学历为小学者占比14.66%,学历为初中者占比39.66%,学历为高中或中专者占比17.24%,学历为大专者占比5.17%,学历为本科者占比4.31%,其他类别占比18.96%;涉及的主要犯罪类型包括贩毒、诈骗、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等。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两套测评工具均为在参照相关研究工具的基础上自编而来:一套为确定服刑人员是否存在价值判断垂直空间隐喻效应的测验工具,另一套为服刑人员价值判断垂直空间隐喻的迫选式测验工具。

1.价值判断垂直空间隐喻效应测验工具

本工具共包含20道题目,分别对应经过筛选的20个价值词汇(下文研究程序部分将详细交代这些价值词汇的筛选过程),正性价值词汇和负性价值词汇数量参半,分别为10个。其中,正性价值词汇包括:自由、名誉、权利、富足、安全、健康、亲密、智慧、尊严、友谊;负性价值词汇包括:疾病、耻辱、危险、束缚、孤单、落魄、穷困、负累、敌对和卑贱。每个题目均要求被测查者按照直觉,将题目中所提供的词汇填充在卡通人物的头上或者脚下的唯一位置(卡通形象如图1所示),不能漏填,更不能多填。为防止顺序效应,20道题目随机排列,杜绝正性词汇和负性词汇有规律出现的状况。最后分别统计每个被测查者将每个词汇填置于卡通人物头上和脚下位置的频次。在该测验中,正性价值词汇分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负性价值词汇分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图1 卡通人物图

2.价值判断垂直空间隐喻的价值词汇迫选式测验工具

将第一套测验工具所确立的10个正性价值词汇,按照对偶比较的方式两两进行搭配,最后形成45组由两个正性价值词汇构成的位置迫选题目,对其进行完全随机呈现,要求被测查者将每组题目所配对的两个正性价值词汇凭借直觉,分别填到于图1卡通人物的头上或者脚下的唯一位置,不能遗漏,更不能并列放置。该类型题目的计分规则为:将正性价值词汇填到卡通人物的头上位置,计1分,否则计0分,最后统计每个被测查者每个正性价值词汇的得分。在该测验中,所涉及10个词汇的各分测验题目内部一致性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价值判断垂直空间隐喻价值词汇迫选测验各分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历时三个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编制研究工具。由研究团队在前期收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参考心理学相关需要和动机理论以及开展的价值词汇开放性网络问卷调查,进行价值词汇的收集,按照每个词汇的统计频次,建立初步的价值词汇库。在考虑词汇频次的基础上,通过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并经过研究团队多次集体研讨,最终确定两套研究工具所需要的价值词汇,包括10个正性词汇和10个负性词汇,前者先后用于前后两次测评,后者仅用于前一次测评。按照标准的心理测验设计模式,形成本研究的两套初版测验工具。经访谈相关管教民警以及对个别服刑人员进行预测查,获得反馈信息。据此对上述两套初版工具的个别细节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修改后的两套测验工具能够被服刑人员群体所理解,可以作为测评其价值观的工具。由此形成上文所提及的本研究的两套终版研究工具。

第二阶段,开展男性服刑人员测查。进入S省某男子监狱,由管教民警配合,对145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上述两套终版价值词汇测验工具的测查。保证所有参评服刑人员在明白答题要求的基础上认真作答。待所有接受测评的服刑人员作答完毕后,当场回收测查材料。

第三阶段,开展女性服刑人员测查。进入S省某女子监狱,同样在取得管教民警配合的基础上,按照与上述男子监狱相同的测评程序,对130名女性服刑人员开展两套终版价值词汇测验工具的测查,同样作答完毕后,当场回收全部测查材料。

第四阶段,筛选、录入和分析数据。认真筛选测评材料,剔除作答不完整、不认真、不符合要求者,获得最终有效数据。采用SPSS23.0对其进行管理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服刑人员价值判断垂直空间隐喻效应的检验

表2呈现了男女服刑人员不同词性价值词汇的垂直空间位置选择情况,可以看出两组服刑人员在对不同词性价值词汇垂直空间位置选择上表现出整体的一致性倾向。

为检验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垂直空间隐喻效应,基于表2中的数据,分别对两组服刑人员不同词性价值词汇的垂直空间位置选择进行各级各类χ2差异检验。首先,进行整体差异检验,称之为一级差异检验;其次,进行垂直位置和词汇性质两组差异检验,称之为二级差异检验;最后,进行垂直上方词性、垂直下方词性、正性词汇位置和负性词汇位置4组差异检验,称之为三级差异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服刑人员不同词性价值词汇的垂直空间位置选择

表3 服刑人员不同词性价值词汇垂直空间位置选择的差异检验

从表3不难发现,无论是男性服刑人员,还是女性服刑人员,在一级差异检验中,都从整体上表现出极为显著的价值词汇垂直空间位置选择效应;在二级差异检验中,未表现出显著的垂直位置选择和词汇性质的差异,表明这两种可以忽视的差异,并不是导致男女服刑人员均表现出显著价值词汇垂直空间效应的原因;而在三级差异检验中,均凸显出导致两组服刑人员表现出极为显著价值词汇垂直空间效应最重要的原因,垂直空间和词汇性质体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上方的正性价值词汇显著偏多而负性价值词汇显著偏少,下方的负性价值词汇显著偏多而正性价值词汇显著偏少;正性价值词汇更多地被置于上方而负性价值词汇更少地被置于上方,负性价值词汇更多地被置于下方而正性价值词汇更少地被置于下方。

(二)服刑人员价值词汇垂直空间选择的性别差异检验

两组服刑人员每一个价值词汇经两两比较后的垂直空间选择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表4中的数据显示,不同组别的服刑人员在10个价值词汇的垂直空间选择得分上既存在组内差异,也存在组间差异。

服刑人员的组内差异表现为每个价值词汇垂直空间选择的得分高低有别,其中,男性服刑人员10个价值词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健康、自由、安全、尊严、智慧、名誉、友谊、权利、亲密和富足;女性服刑人员10个价值词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健康、自由、安全、尊严、名誉、智慧、友谊、权利、富足和亲密。

为了检验两个组别服刑人员价值词汇的垂直空间选择得分上的组间差异,对表4中的数据进行两个组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4 男女服刑人员价值词汇垂直空间选择情况(M±SD)

表5 服刑人员价值词汇垂直空间选择的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男女服刑人员在自由、安全、健康、亲密、智慧和尊严6个价值词汇上表现出显著组间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服刑人员比女性服刑人员表现出更显著的对亲密、智慧和尊严的价值认同,而女性服刑人员比男性服刑人员表现出更显著的对自由、安全和健康的价值认同。两个组别在名誉、权利、富足和友谊4个价值词汇上未表现出组间显著性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一)男女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垂直空间隐喻效应

本研究分别对男女服刑人员是否存在价值判断的垂直空间隐喻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服刑人员,还是女性服刑人员均做出了明显的“正性价值词在上,负性价值词在下”的选择,这表明两组服刑人员群体均表现出价值判断的垂直空间隐喻效应。这与前文所述的很多以其他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道德判断研究所取得的结果相一致[15]。

为什么男女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表现出了垂直空间隐喻效应呢?词汇在人类的心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文明时代,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人类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理解大都仰仗词汇,价值词汇代表着个体对于客观外物的判断,除了具有传情达意的基本功能,也具有辅助价值判断的心理表征意义。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是利用大脑皮层的感觉动作系统进行的模拟从而得出抽象概念的隐喻表征,而进行模拟的维度大多与空间相关[18]。世界纷繁复杂,个体对价值以及道德等较为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更加便捷的空间映射,这无形中体现出人类的高级认知能力。人们对不同的客观事物怀有特定的态度,这种态度按照上述空间映射特征,最容易体现在人的身体高度上,体现为对垂直空间维度的认知,从而使得个体对价值词汇的认知与垂直空间维度建立起了联系。个体倾向于用对垂直空间的理解,来类比对于抽象价值判断依据的理解,无疑使价值词汇具有了在垂直空间维度上的标度,这也突出反映在了人类的日常语言表达之中。比如人们对于优秀的人或事物,往往表现出钦佩之情,称其“高尚”“高风亮节”,对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对于恶劣的、不利于人类福祉的人或事物,人们往往会予以贬低,称其“低贱”“下流”,侠义之士更是“视金钱如粪土”,将金钱踩于脚下。即使是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在英语世界中,也存在将“upright”引申为诚实正直,将“underhanded”表达为卑劣狡猾的语言现象。这些用垂直空间词汇形容抽象人类心理品质的语言现象,反映出人类具有本能性的“搭便车”思维,体现了化繁为简的隐喻性认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使是特殊人群的男女服刑人员,也会表现出将正性价值词汇放置在垂直空间上方,而将负性价值词汇放置在垂直空间下方的结果。

(二)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性别差异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有利于自己的正性价值是个体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正性价值的判断往往不是单一性简单选择模式,而是复杂的冲突模式,服刑人员也不例外。本研究考察并获得了在正性价值词汇两两比较的情况下,男女服刑人员价值判断垂直空间隐喻的特征及其差异状况。

1.男女服刑人员价值词汇垂直空间选择的情况

本研究所获得结果表明,男女服刑人员在价值词汇排序上表现出了较大相似性,前四位完全相同,友谊和权利的排名也相同,仅有智慧和名誉以及亲密和富足两组存在顺序的颠倒。

上述结果表明,男女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表现出高度相似性。整体上讲,处于监禁状态的服刑人员,他们首先希望保持健康状态,渴望尽快获得自由,追求内心的安全感,珍惜个人的尊严;虽然男女服刑人员对智慧和名誉的排序存在差别,但是表明两个群体也希望拥有智慧,维护良好个人名誉;友谊和权利的排序相对靠后,表明服刑人员在特殊环境中,对友谊保持谨慎态度,缺少对权利的思考;亲密和富足也表现出性别间的排序差异,但是因为二者排序位置更为靠后,反映出服刑人员更为缺少对二者的重视,这可能是由服刑人员的人身状态决定的,认为暂时缺少实现的可行性。

2.男女服刑人员价值词汇垂直空间选择的组间差异

虽然男女服刑人员在整体的价值词汇排序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两个群体对每个价值词汇的具体认同程度也会保持一致,随后针对男女服刑人员价值词汇垂直空间选择的组间差异检验所获得的结果就表明,男女服刑人员在该问题上确实表现出了一定性别差异,具体差异结果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男性服刑人员显著高于女性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

在对尊严、智慧和亲密三种价值词汇的认同上,男性服刑人员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服刑人员。

尊严体现的是个体所持有的自己被他人评价的程度,通常表现为个体认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被别人认为是成功的、有能力和有价值的。国外的一项大样本的自尊研究表明,自尊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自尊水平要高于女性[19]。而在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也特别强调个体的尊严,比如面子文化等。这在男性群体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男性服刑人员自尊心相对较重,很多男性暴力犯罪是因为爱面子或不甘示弱而引发。即使身陷囹圄,男性服刑人员的尊严感依然强烈,女性服刑人员受到这种社会文化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弱,对尊严的强调也因此低于男性服刑人员。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意识较为浓重,男性的外在社会竞争压力相对较大。拥有智慧无疑是更好地占据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生存机会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因犯罪而服刑,男性服刑人员也会表现出对于智慧的渴求,虽然服刑期间无需过多地发挥智慧的作用,但是一旦回归社会,获得智慧可以提高社会竞争力,增强生存能力。整体而言,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外在社会竞争要求相对较低,这种经过内化的社会意识,也使得女性服刑人员对智慧的渴求程度低于男性服刑人员。

男性往往被赋予阳刚坚强的形象,民间即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说法。社会意识要求男性不能儿女情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在特殊情境中,他们也会表现出情感细腻,渴望亲密关系的一面。处于监禁状态中的男性服刑人员,在扪心悔过之后,直面真实的自我,也希望得到心理抚慰,获得情感支持,因此会表现出异于平时的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期望获得亲密关系。而女性虽然表面上表现出比男性柔弱的一面,但是她们情感更加细腻,面对特殊情境,其心理防御机制更强,对亲密关系的渴求度也相对低于男性。

(2)女性服刑人员显著高于男性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

在对健康、自由和安全三种价值词汇的认同上,女性服刑人员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服刑人员。

健康是生存的基础,个体对健康的追求贯彻于生命的始终。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的健康意识,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维护身体健康[20]。虽然在监狱服刑的男女两性都将健康作为自己最为认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却依然表现出与普通人一样的健康观念两性差异,女性服刑人员比男性服刑人员更加看重健康,更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这可能是由健康观念的两性差异造成的。

在本研究中,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的男女服刑人员都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但是,相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加充满对于自由的渴望。相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为感性,较强烈地渴望尽快完成服刑,重获自由。而男性比女性更加理性,他们对自由的认识充满了更多反思,自由在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博弈中,所取得优势不如女性那么明显,因此,表现出女性比男性更加渴望自由的结果。

从生理上讲,女性比男性身体柔弱,内心对自身安全感的追求也高于男性。即使是在服刑期间,人身安全存在客观保障的基础上,女性对于安全感的追求也会高于男性,这既受到男女两性生理特征差异的影响,也与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由两性生理差异造成的内化社会观念有关——女性柔弱,更需要得到保护。二者无疑构成了女性服刑人员比男性服刑人员更注重安全感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基础。

(3)男女服刑人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价值判断

男女服刑人员在对名誉、友谊、权利和富足四种价值词汇的认同上,未表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两组服刑人员都在意名誉,担心因为犯罪而带来的污名化风险;在服刑状态下,他们谨慎对待友谊,对友谊表现出同等程度的重视;服刑过程中,男女服刑人员认真悔过反思,对权利的考虑均相对较少;富足在监狱中重要性的体现并不明显,两个服刑群体均未将其放置到价值判断的重要位置。

(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任重而道远,价值观改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有效认识和把握服刑人员的价值判断特征,可以为加强此项改造提供必要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服刑人员改造的全过程,既有利于他们的改过自新,也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由此更彰显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讲,本研究验证了服刑人员“正性价值词汇在上,负性价值词汇在下”隐喻现象,为进一步认识抽象的价值判断概念,探索价值判断的信息加工过程提供了部分数据支持。该结论的得出也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司法领域的证据,服刑人员也通过多种感知觉经验真实模拟的方式进行价值判断抽象概念的认知加工。本研究借鉴道德判断垂直空间隐喻研究的纸笔测验方法,开展服刑人员价值判断垂直空间隐喻测查,利用语言—空间的隐喻认知加工表征其价值判断过程,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避免因服刑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刻意隐瞒和不自知等不利情况造成的结果失真,弥补利用传统方法开展服刑人员价值观研究的不足,为考察服刑人员的抽象心理概念带来了启迪。

对实践而言,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对男女服刑人员的监管和矫正具有参考价值。服刑人员整体上对健康、自由、安全、尊严、智慧和名誉等价值词汇表现出较高认同,需要关注上述词汇所对应价值观念在服刑人员管教过程中的作用。在保证服刑人员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他们对自由向往的心理,敦促其积极改造,争取早日重获自由;营造公平正义的监管氛围,使服刑人员能够安心改造,维护个人自尊心;通过适当的思想和实用技能教育,让服刑人员充实思想,丰富技能,洗心革面,重拾信心,为将来回归社会创造良好个人条件。

除了以上针对服刑人员整体性的管教建议,按照男女服刑人员认同价值词汇的程度差别,可以提出针对男女服刑人员的性别化管教策略。对男性服刑人员而言,在监管和矫正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防止出现逆反心理;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思想和实用技能教育,训练其人生智慧和生存技能;积极调动男性服刑人员家庭力量,利用合理的沟通渠道,通过情感温暖他们的内心,增进其改造动力。对女性服刑人员而言,要更加注重她们的身心健康,适当给予其合理个人时空,使其在安全的监管环境中积极接受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四)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提升。

首先,在取样方面,所选取的男女服刑人员均来自同一省区,虽然有利于保持社会文化的一致性,减少因之带来的结果差异,但仅从一个地区取样,存在代表性较低的缺陷,不能较好地反映更大范围服刑人员的整体状况,也因此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概括力。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通过分层取样的方法,从全国范围内选取合适研究对象,开展男女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组间差异比较,获得更具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其次,本研究采用对偶比较法,让男女服刑人员进行两个正性价值词汇的位置迫选,有利于创设价值冲突情形,考察服刑人员在比较模式中的价值判断倾向,具有一定创新性。但是,现实世界中的价值冲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而是更加复杂的多元选择,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本研究的生态效度。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创新研究方法,使研究与实际相贴合,更真实地反映服刑人员的价值冲突情形,提高研究结果的现实解释力。

再次,本研究比较了男女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组间差异,获得了服刑人员价值判断性别差异结果,反映出服刑人员的内部差异。因为缺少对普通人群的对应考察,使得本研究未能开展男女服刑人员与对应普通人群体的价值判断对比,也因此无法获得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外部差异结果,不利于形成对男女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特征的全面认识。增加对男女服刑人员匹配普通人群价值判断的考察,是将来弥补上述缺陷,深入了解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特点的更好选择。

最后,针对道德判断的研究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有关道德概念的内隐垂直空间隐喻探索,较之基于纸笔测验的外显垂直空间隐喻研究,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21]。监狱监管具有特殊要求,暂时无法开展针对服刑人员的内隐价值判断测试,本研究沿用纸笔测验开展研究,所获结果的精度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此外,有关隐喻机制的研究思路已大为拓展,研究视角更加多元,比如有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探讨了黑白视知觉对道德认知的影响,证实了道德概念黑白颜色隐喻的存在[22]。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顺应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积极开阔视野,尝试进行有关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其他隐喻类型的研究,提高对男女服刑人员价值判断的认识,更好地为其改过自新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服刑人员男女隐喻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男女有别
《活的隐喻》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大选登记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