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本课程到“三学三萌”微课程

2021-05-27 04:11姚伟国
科教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微课程校本课程

摘  要 科学教材是专家智慧的结晶,是适合全国广大地区的通识性学习材料,这也决定了它很难照顾到不同地区、学校的学情差异。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背景下,新的内容和主题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从统一的教材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追求科学教育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必然要求。“三学三萌”微课程以科学素养立意,关注多学科的融合,较好地弥补了国家教材相对远离学生生活的弊端,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通过亲历活动让学生感悟科学的真谛。

关键词 校本课程 “三学三萌”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05

Fro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

“Three-learning and Three-sprouting” micro Curriculum

YAO Weiguo

(Haining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 Haining, Zhejiang 314400)

Abstract: It's har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c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It's a product of the wisdom of different reg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times, new contents and themes need to be added to teaching in time. From unified teaching material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ursuing school-based, personalized and characteristic science education. The "three learning and three sprouting" micro course is based on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t makes up for the disadvantage that the na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relatively far away from students' life, leads students to carry out deep learn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enabl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science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Key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ree-learning and three-sprouting"; micro course

科學教材是专家智慧的结晶,是适合全国广大地区的通识性学习材料,这也决定了它很难照顾到不同地区、学校的学情差异。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背景下,新的内容和主题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从统一的教材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追求科学教育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必然要求。

第一阶段:基于动手做“重组”课程

A校是科学学科基地学校,在一次校本课程研发的讨论中,大家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组可以从科技制作和思维训练两个方面展开,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如果实实在在上起来,就是很好的开发路径,如教材中有“做个小开关”“制作指南针”“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动手做”的好材料。

于是,科学组决定以此作为校本课程设计的拓展点,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编写如下主题活动:制作一张纸,制作热气球,制作万花筒,制作水火箭,制作计时器,自制小杆秤,制作电动机,制作燕子风筝,制作植物标本。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正如人们常说的“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世界,技术是用脑和手改造世界。”

这种类型的校本课程有科技活动的影子,能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开发,开设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将浅显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利用科技活动的时间,将技术与工程的理念落实到具体活动中来。

但如果细究起来会发现,这样的校本课程目标相对单一,学生参与面较小,于培养他们科学素养不利。

第二阶段:基于多主题“拼盘”课程

在试用了一年的校本课程后,A校科学组的教师发现其内容略显单一,于是尝试开发升级版课程,将原来的制作内容升级改名为“科学泡泡”:

增加了制作项目的数量;增加了“思维启迪”板块,如外国科学家的故事、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现代中国科学的伟大进步;增加了“思维导航”板块,如从身边寻找发明的灵感、创新我能行、我与曹冲比智慧;增加了“微型研究”板块,如给植物做身份证、今年冬天下的不是雪、非遗作品你了解吗等。

经过教师的共同努力,科学组编写了《科学智慧树》校本教材,成为科学社团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

主题的拓展,体现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关联教材拓展点,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联系,视野更加开阔。从主题设计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大多主题能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经验等因素,选择符合学生经历、贴近人类社会生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容。

同时,校本课程注重让学生在探究与设计活动中,感受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体验为满足人们需求进行探究、设计和创造新产品的重要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践后,大家发现各个板块是相对独立的,而且每个板块的具体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持续的探究活动无法开展,更像是“拼盘”的课程。

第三阶段:基于项目化“整合”课程

虽然改进后的校本课程比第一版本更丰富了,但学校显然不满足于此,组建了由姚伟国科学名师工作室团队骨干教师为课程开发班底,联合了市内外五所学校作为课程开发协作学校,参与课程的设计和部分项目的编写,并承担部分项目的试教任务。

考虑到课程目标定位的重要性,编写组提出了第三版要聚焦科学素养这个核心目标,一二年级项目设计主要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科学小问号”,三至六年级以教材为基础,综合学校资源进行拓展开发,共设计了“吹泡泡、虫虫变形记、神秘美丽的绣球花、荷花池中的科学”等12个微项目。每个项目下分6—8个小主题,通过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将科学、社会、数学、技术、阅读、艺术等内容进行适度统整,体现校本课程的项目化探究特色,并在单元中嵌入科学概念和科学家小故事。每个项目后面附上科学探索绘本、日记和作品等空白页,作为学生开放式探究的成果记录。

从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来看,需要将学生置于更开放的科学实践中,需要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第三版课程以前期研究为基础,课程的目标意识更强了,侧重于能力取向的开发思路,不在知识方面做文章,补充教材上简要提到但没有展开的活动,或是学生身边生成的问题但没有系统开发的资源,将一个个有意义的问题像串珍珠一样串成“项链”,设计成动手动脑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持续开展“大单元”的探究,突出项目化、长时性探究的鲜明特色。

第三版课程的项目化特色比较明显,注重指向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科学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主线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再选择若干可操作的、有价值的内容确定为主题,其优势是在驱动性任务的推动下,持续开展某一项实践研究活动,而且有成果的物化。编写组同时意识到,在项目的难度设计上需细细斟酌,既要考虑科学意义,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可行性等因素。

编写组称该课程为“三学三萌”微课程,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证能力、理性思维、创新能力”四大核心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开放的问题为主线,以项目为框架,设计“科学其实很好玩、科学其实很有趣、科学其实很奇妙”三大主题板块,对应低中高三个年段“玩中学、做中学、研中学”不同的科学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中萌趣、学中萌思、学中萌研”,指向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如上图)。

“三学三萌”微课程以科学素养立意,关注多学科的融合,较好地彌补了国家教材相对远离学生生活的弊端,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通过亲历活动让学生感悟科学的真谛。当然,校本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项目预设与生成可以相互推动,单一课程和整合课程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创生更多有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

猜你喜欢
微课程校本课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