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西藏同行20年

2021-05-27 15:49李继
中国报道 2021年5期
关键词:拉萨西藏

李继

当我回首过去的时光,它们确如“弹指一挥”。今日算来,进藏转眼就20年了。

20年前,我还是云南宣威的一名文艺青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怀揣着“边旅文章”的梦想,而且还有一份不错的薪资,我和几个小伙伴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到西藏自治区参加工作。

从2001年至今,我跑遍了西藏自治区七地市。以前是“一市+六地”:拉萨市、日喀则地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之后其他地区也陆续撤地设市:昌都市(2014年11月)、林芝市(2015年6月)、山南市(2016年5月)、那曲市(2018年5月)。到今年为止,只有阿里地区还没有撤地设市了。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70周年,在这个伟大的历程中,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自治区突飞猛进发展的20年。

今日西藏为“诗意”铺就了坦途

“诗意没有坦途”——这是2012年我在南木林县秋木乡别晋村采访时的感受,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为了采访“全区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从拉萨去日喀则采访的路上,几天以来,一路在高原秃山的枯黄中盘绕和穿梭,直到一个叫秋木乡别晋村的地方,我们方才看到了一大片草坪显出的浓浓绿意。

不仅是因为“秋木、别晋”让我联想到秋的诗意和再别魏晋的风度,更是因为路。

进村有一大段简易公路被混着沙土的山水冲刷后已经没有明显的路基,在波浪状起伏的沙面上有许多处坑洼,车子上蹿下跳随地面起伏奔跑,可以说没有路又到处是路。听当地村民说雨季一来,进出尤其困难。但村中蜿蜒流淌着几条小水渠让村落有种高原苍凉而别致的美。由于没有一条方便进出的路,到达如此优美的地方需要颇费一番周折,这是它的“缺陷”。虽然后来我再没去过这个村落,但听同事说,现在村子已经拥有了平坦的硬化路。

由这个小村子想到的,是我每年都能感觉到西藏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和进步。

川藏线是内地连接西藏的重要陆路通道,通麦大桥是这条道路上的“咽喉”要道,它甚至被称为“通麦天险”。而就在一年中,我经历了它从“天险”变成“坦途”的日子。

2015年,我到昌都芒康开展驻村工作,通麦是必經之路。因为原来只有一个铁桥单边通行,需要对向车辆轮流排队通过,所以在某天排队的时候,我们只能从上午10点到达指挥点一直等到下午5点多,足足7小时才经过“通麦天险”。但如今的“通麦天险”已经是桥隧通联的坦途,通行时间只需要十几分钟。

我所在单位周边的路,在我2001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部分还是细砂石路。20年来,它们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砂石路到柏油路,再到绿化更好、更宽的柏油路。现在的拉萨市,道路平整四通八达。尤其是近年来大力建设的拉萨东郊地区,路面宽阔、设施完备且现代化十足。

2021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齐扎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西藏公路通车里程11.7万公里。而今,西藏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主干道路及大小村庄也都铺就了硬化道路。 截至2019年底,西藏74个县区实现油路全覆盖,已通畅乡镇(街道办事处)93个,通畅建制村3157个,群众“出行难”进一步缓解。

这些变化和成就,每一个都与中央的关心和全国的支援息息相关。据统计,“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补助西藏的资金,占西藏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高达92%以上。“西藏花10元钱有9元钱是中央给的”,或许就是西藏人民普遍流传这一说法的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十三五”期间,国家规划安排西藏197个项目,规划期投资3807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2674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已累计向西藏投资3136亿元,超出规划投资额17.3%。

即使是在海拔3700 多米的拉萨,快递员也能做到2 小时上门取件。

的确,是全国人民一起铺就了西藏自治区诗意的坦途。

从“西藏不包邮”到青藏铁路的通车

如果你要到西藏旅游,如今可以选择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著名的“两路精神”就是由这两条路的建设者们所铸就的。还可以选择铁路——青藏铁路,也是唯一的进藏铁路。当然还有航空,现在很多航空公司在飞拉萨、昌都、林芝等地。

但在2001年,我们进出拉萨只能选择航空或者公路交通。公路耗时太长了,只好坐飞机。航空飞机则一天只有一班,记得那时候差不多一个月工资刚够一张机票钱,1200多元吧。

除了机票昂贵的深刻记忆,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当年刚到拉萨时,在四川等周边省区已经是普遍用上了宽带的年代,当时拉萨上网还要用电话线拨号。单位门口附近有一家小网吧——4台电脑上网,每小时网费还要15元。

当时在物流方面,进出西藏的只有一个主力——那就是公路。2001年大部分邮包从内地到拉萨一般还要十天半个月。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轰动的大事件。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试验通车,在正式通车运营的时候,我们报纸出了特刊、网络制作特辑展开浓墨重彩全方位的报道,虽然大家各司其职、按部就班,但在编辑的时候依然抑制不住地激动。前方同事发回来的图片让大家看了又看,报道内容读了一遍又一遍,编辑室里都是此起彼伏的赞叹声。现在想想,我们当时报道的是新闻,憧憬的却是未来。

因为青藏铁路直接改变了进出西藏的客运、物流运输的方式和成本,为新西藏腾飞的前程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围绕青藏铁路,还延伸出了拉日铁路(拉萨到日喀则)、拉林铁路(拉萨到林芝)。拉林铁路是“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的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说来,青藏铁路也孕育了未来的川藏铁路,并且在攻克高原冻土等难题上为川藏铁路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电商的发展,西藏人民也开始流行网络购物。在网络购物普遍“包邮”的时候,我们在西藏的人一般都会遇到这句话:“西藏不包邮哦亲”。一般包裹都要给邮费,买小物件的话,往往邮资比包裹本身还贵得多。如今,大一点的电商和大部分商家也已经“西藏包邮”。不可否认,少部分地区“西藏不包邮哦亲”依然存在。

但更为进步的是,国内部分电商已经开始在西藏拉萨、林芝等地设立“本地仓”,拉萨人民也可以享受今天网上下单、明天货物送上门的畅快感,速度快而且“包邮”。

我相信,祖国的边疆——西藏“包邮”的范围越来越大,西藏人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城市面貌今非昔比

最近几年,每年四五月的拉萨,城市绿意渐浓,周边的山脉也一年胜似一年地泛着勃勃生机。如果站在楼上远眺,远处高高的山尖每天都是雪山。近处是绿柳低垂、桃花盛开,远处是白雪皑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确是风景这边独好。

我还记得在2001年的拉萨,还有很多铁皮屋顶的矮房子,这是各单位和居民的主要居所,城市里的楼房稀少,五层以上的楼房就更少了,就连“藏东明珠”昌都市都比拉萨市更有城市的面貌。全区的其他地方比如林芝地区的主要城区也仅仅是一个原来的八一小镇,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城区就更小了。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的拉萨市老城区为保护文物景观不建高楼,但在柳梧新区、经济开发区和东郊已是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城市的气象,多个商业广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城市各个商业区。城中是水榭亭台的宗角禄康公园、南有湖光山色的南山公园、北有鸟翔鹤舞的拉鲁湿地步道。南北是绕城快速通道,往东是拉萨到林芝的高速公路,往西是拉萨到贡嘎机场和山南的高速公路。拉萨山南还形成了城内“1小时经济圈”。

2001年的春节,我和朋友在拉萨过年,趁着放假的空闲出去吃饭聚餐,可惜所到的饭馆甚至店铺基本是关门状态,只有零星的小卖部还在营业。索性一人买了一瓶二锅头加袋花生米就在马路上喝起小酒,半天都沒有见到一辆车开过。

图为川藏公路通麦路段上的迫龙沟特大桥,其为西藏自治区内最大的公路双塔斜拉桥。

但经过这20年时间的发展,拉萨城里车多了,马路繁忙甚至有些拥堵,即便是春节期间,这城市里也依然人和车熙熙攘攘。

拉萨已快要进入夏季,在我继续写着这些难以忘记的人和事的文字时,我在想阿里和日喀则江河与湖泊边上的冰是否融化了呢?那些高原上、风沙逐渐退去的枯黄的草原或许也开始变绿了,还有那些足以使河流变得乌黑的成群结队的大鱼,它们或者也终于找到了要去的路……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2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2周年。我听过很多从农奴到博士、从农奴到党和国家高级干部的报道故事,也亲眼见过一些报道中的人和事。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人生面貌印证了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家庭里,社会主义新西藏是如何的欣欣向荣、前途无量。

2021年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建设新西藏的第20个年头。我们参与了新西藏的建设,也见证着新西藏的发展。围绕着“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社会主义新西藏在中华民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正努力奋斗。全国人民同西藏自治区人民一道,令西藏自治区在雪域高原上绽放着动人的光彩,她是如此活力无边,她是如此潜力无限!

作者为西藏日报社主任编辑、中国西藏新闻网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拉萨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拉萨舰,入列
我们一起去西藏
Aresearchon lexical density-acase study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papers
拉萨姑娘美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