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来源调查与思考

2021-05-28 06:02杨莹莹曹晔
职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企事业东北地区

□杨莹莹 曹晔

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任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关键部分,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职教20 条提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为了有效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情况,本文基于对广东、广西、河北、江苏、辽宁、山东、甘肃、吉林、云南、宁夏10 省份194 所办学质量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从纵横两个维度对10 省份2017—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的来源及学历情况等进行调研,以期了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的现状,为落实国家职业院校教师政策、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一、总体比较

(一)新增专任教师数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

新增专任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新增专任教师的数量可以了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从表1可知,2017—2019年我国新增专任教师数量持续增加,2019年比2017年增长了5995人,增幅为12.03%。194 所抽样调查院校中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2018年新增专任教师数量相较于2017年有所降低,2019年大幅增加,超过了2017年新增专任教师数量。究其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数量主要受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人数的变化。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82.43 万人,2018年为557.05 万人,2019年为600.37 万人。不难看出,新增专任教师数与招生人数同步变化。

表1 2017—2019年新增专任教师数量(单位:人)

(二)学历结构以本科学历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具备本科及其以上学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高中阶段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1]。根据194 所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2017—2019年新增专任教师中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占比总体保持在95%以上,距离全部达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占比不断下降,从2017年的17.65%降到了11.48%,3年总体降低了6%左右。博士学历教师还比较少,且占比不断下降。由此可见,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仍以本科为主,硕士及其以上学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占两成,且波动大。

表2 2017—2019年新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三)教师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从企业引入技术技能人才担任教师,由表3可知,我国新增专任教师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占新增专任教师队伍的一半以上,有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占比较小(包括企事业单位调入、中等职业学校调入、学校内部转岗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应占专任教师比例的60%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新增专任教师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尚不足50%,与要求的60%还有较大的差距,但企业调入的教师有增多的趋势,有个别学校甚至近三年完全从企业引入教师。另外,中等职业学校之间教师流动增多,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劳务派遣的人员比例在增加,而且是在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现的,说明许多地方并没有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参照普通高中编制来核定中等职业学校编制,目前的编制不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

表3 2017—2019年新增专任教师来源

(四)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整体高于企事业单位调入的教师

高校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调入的专任教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的主要来源。2017—2019年调研的194 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共新增专任教师4187 人,新增专任教师中高校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调入共3146 人,占比75.14%。而这两类新增专任教师中企事业单位调入861 人,占比20.56%;高校毕业生2285 人,占比54.57%,是企事业单位调入人数的2 倍多(见表4)。

表4 高校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调入新教师学历结构比较

新增专任教师中高校毕业生学历结构优于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高校毕业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新增专任教师比例达到了100%,企事业单位调入的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了98.14%,二者差异不大,说明近些年来企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也在提高。即使研究生比例,二者差异也不大,从企业引入研究生也越来越成为重要渠道。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从企业引入的人才改变了以往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从企业引入技术技能人才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影响并不大,进一步说明国务院规定具有三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可以到职业院校任教具有现实性。

从194 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结果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表现出四方面的特点:一是新增专任教师来源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观,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大约是学校毕业生的2/5,这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二是企业调入人员学历层次接近高校毕业生,改变了以往调入人员大多学历层次低的认知,也高于职教20 条提出的高职学历人员就可以进入职业院校的预期;三是无论来源于学校毕业生还是企业招聘的人员仍还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大约占1/5;四是受初中生源减少的制约,各地都在调整压缩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教师在学校之间的流动在加大,这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的重要渠道;五是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之一。

二、区域比较

根据广东、广西、河北、江苏、辽宁、山东、甘肃、吉林、云南、宁夏10 省的调查数据,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东部地区(河北、山东、江苏、广东)、西部地区(广西、甘肃、宁夏、云南)和东北地区(吉林、辽宁)进行比较。目前我国旨在通过“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再振兴”战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但区域差距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地区,地域广阔,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东北地区农林业和重工业较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第二,师资水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薪酬,能够吸引高水平的教师进入教育系统;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地处偏远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机会和薪资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第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东部地区凭借强劲的经济支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不足,发展水平普遍低于东部地区。

(一)各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数量差距较大

总体来看,各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数量差距较大,西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数量整体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体现在东北地区和东西部地区校均新增专任教师数量(见表5)。西部地区调研了41 所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1084 人,校均新增专任教师26.44 人;东部地区调研121 所中等职业学校共新增专任教师2717 人,校均新增专任教师22.45 人;东北地区调研32 所中等职业学校共新增专任教师386 人,校均新增专任教师12.06 人。就各地区校均新增专任教师数量而言,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距较小,东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差距较大,其中西部地区是东北地区的2 倍多。从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新增专任教师数量差距较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省份之间数量差距较大(见表6)。东部地区4 省份校均新增专任教师数量为20 人左右,差距较小。西部地区校均新增专任教师差距最大的是广西和甘肃,相差106 人,其中广西与其他三省数量相差也较大。东北地区中吉林校均新增专任教师是辽宁的1.7 倍,差距较大。

表5 2017—2019年各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数量 (单位:人)

表6 2017—2019年各地区校均新增专任教师数量

可见,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联性不大,但区域内各省之间新增专任教师数量的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各省新增专任教师数量差距越小,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各省新增专任教师数量差距越大。

(二)东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整体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2017—2019年东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整体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高学历层次新增专任教师占比较低(见表8)。东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占比显著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有3 个省份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占比超过了20%,且最高学历为博士研究生。西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本科层次学历占比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占比较低,新增专任教师中最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东北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以本科学历层次为主,高学历层次新增专任教师占比不高,省份之间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差别较大。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仍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较低。其中东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中高学历人才占比较高,整体学历层次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中最高学历层次为硕士研究生,且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

表7 2017—2019年各地区新增专任教师各学历层次数量 (单位:人)

表8 2017—2019年各地区新增专任教师各学历层次占比(%)

从各地区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来看,各地区省份之间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差距较大。东部各省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占比达98%以上,广东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占比30%以上,河北仅占比8%,江苏和山东最高学历为博士。东北地区中辽宁与吉林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占比相差将近20%。西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中云南和甘肃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广西和宁夏相差10%左右。可见,2017—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仍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教师占比低。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与区域经济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高学历人才较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中等职业发展水平不高,对高学历人才吸引力不足,新增专任教师中高学历教师较少。

(三)西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来源结构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职业学校可在教职工总额中安排出一定比例,用于面向社会和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2]2017—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中东部和东北地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西部地区以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为主(见表10)。东部和东北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中企事业单位调入占比不足20%,高校毕业生占比60%以上,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严重不足,其中东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调入教师与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占比基本相同,可见东部地区学校间教师流动性较大。西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中高校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均占比30%左右,二者比例基本达到了1∶1,但内部转岗和劳务派遣教师占比较高,可见西部地区教师编制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就各省新增专任教师来源而言,各省教师来源结构差异较大。辽宁高校毕业生占比高达80%,广东仅占比30%;广西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占比60%,吉林占比不足13%;广东中等职业学校调入教师占比18%左右,甘肃新增专任教师中没有中等职业学校调入;甘肃内部转岗教师高达35%,宁夏劳务派遣教师占比达30%以上。

表9 2017—2019年各省份新增专任教师来源数量 (单位:人)

表10 2017—2019年各省份新增专任教师来源占比(%)

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师资队伍来源结构相对较合理,高校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基本达到了1∶1,但尚需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政策。东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中等职业学校调入教师比其他地区占比高,教师校际间流动性更大。东北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以高校毕业生为主,部分省份高校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达到了8∶1,亟需扩充实践教师师资队伍。而东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最优,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占比较高;西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来源结构最优,高校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比例基本为1∶1;东北地区新增专任教师数量较少,高学历教师占比小,师资队伍来源结构失衡严重。从各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来源来看,东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但对企事业单位调入的高技能教师引入不足,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效益较好,技术技能人才不愿意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但广东省政府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广东新增专任教师中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占比超过40%,是其他省份的2 倍多。西部地区新增专任教师中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占比较高,特别是广西省占比超过了50%,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滞后,企业生存困难且效益一般,事业单位相对稳定,高技术技能人才愿意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东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一般,新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低于东部地区,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少于西部地区,需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招聘门槛,引进高学历专任教师,同时扩充高技术技能教师队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水平。

三、基本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2017—2019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任教师数量稳步增长,但新增专任教师仍以本科学历为主,且高校毕业生是新增专任教师队伍中的主力。但各省之间教师来源结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增专任教师数量差距较大。10 省中校均新增专任教师数量最多的是广西,数量最少的是甘肃,其中广西3 所中等职业学校2017—2019年新增专任教师337 人,甘肃省4 所中等职业学校仅新增23 人,广西新增教师多,与广西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全国最高相一致。

第二,新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10 省中江苏和山东最高学历为博士研究生,云南和甘肃最高学历仅为本科;广东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30%,广西和吉林仅占5%。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结构与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第三,新增专任教师来源存在较大差异。10 省(市、区)中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占比最高的是广西,与高校毕业生比例为2:1,其他各省(市、区)新增专任教师仍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来源,高技能教师严重缺乏。第四,劳务派遣也已成为绝大多数省(市、区)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教师来源的途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几点建议

关于职业学校教师来源问题,在国际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都需要至少三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有的甚至直接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3]。另外在不同历史时期,教师来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举世闻名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关于谁应该站在职业学校或继续教育学校的讲台上、是教师还是工程师等问题也一度存在争议。20世纪初,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须具备行业工程师资质,20世纪20—90年代,职业教育教师是熟练的专业教学法专家,而世纪之交开始实行本硕一体化培养职业学校教师[4]。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在继承“双师型” 教师的基础上又提出新增教师需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5],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双师型”教师[6],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两条主线,即职业学校教师既需要有实际工作经验,也需要专门化培养,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无论是完全聘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是完全由校企联合培养的职教师范生,都难以满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建立起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这一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新增教师来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定区域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政策。从调研数据来看,国家出台的职业教育教师政策具有现实性,中等职业学校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比例在增加,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不难看出,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同为发达地区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欠发达地区新增教师来源结构甚至优于发达地区,从表面来看似乎不合理,但从问题的实质来分析具有合理性。因此,职业教育教师政策需要制定区域化政策,才能使政策落实落细落地。

第二,满足“三教”改革的需要,尤其是要与职业教育课程形态以及实施条件相一致。现实中由于各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形态和实施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求存在差异,尤其是当下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双重目标,一些重视升学教育的职业学校对从企业来的教师需求就小,相反就高。

第三,优化教师队伍存量结构。新增教师属于教师队伍增量部分,新增教师究竟聘任什么样的教师、聘任多少,除了考虑教育教学实施的总体需求外,要充分考虑现有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通过增量来优化存量,通过增量使现有师资队伍发挥出最大效益。

第四,地方政府要落实好国家“比照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的政策[7]。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2001年国家编制办对普通高中生师比规定为16∶1,2020年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2.90∶1,而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19.54∶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比普通高中教师多教近7 个学生。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实施新的编制,增加在编专任教师数量,压缩劳务派遣教师,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第五,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是关键,但目前我国职教师范生培养环节薄弱,培养的毕业生实践经验欠缺,不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需求,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比例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出一套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让师范生既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又具备充足的专业实践经验,从而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企事业东北地区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责任要素及功能分析
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改进探析
“十三五”回顾系列
东北地区高校越野滑雪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吉林省偏远地区企事业单位人才开发困境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公布新配置轿车禁超18万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