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品式修复
——以南博院藏殿试卷为例

2021-05-28 02:27李万鹏薛宏涛
关键词:收卷科举纸张

李万鹏 薛宏涛

一、何为殿试卷

殿试卷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也是体现古代人才选拔文化的物质载体。据考证,中国科举制度自开创之日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考试,前后历经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多层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故称为科举。其打破了士族阶层间血缘世袭关系的垄断,创新了封建国家吸纳人才的方式,为许多出身中下层社会的平民提供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使其可以进一步改变身份、施展才智来报效祖国。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之初的唐宋时期,科举的出现不但促进了当时社会体制的进步,还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许多有才能之士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开创了一个文化盛世。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愈加完善,考试试卷的要求也更为严格、细致和周密。

殿试卷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殿试时,皇帝作为主考人,在朝廷上亲自主持考试。殿试开始于武则天时期,至北宋初年形成定制。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考生须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参与殿试。一般,从童生试开始,主要由各省学政主持,考中者为生员,又有“秀才”之称,考中生员者可参加乡试。乡试则由朝廷钦派的考官到各省会主持,考中者为“举人”,考中举人者则可参加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考试,考中者为“贡士”,考中贡士者才可参加殿试。殿试一般是考试的最后阶段,由皇帝担任主考人主持,考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民间所谓的“金榜题名”。[2]由此可见,殿试是封建王朝科举时最高级别的考试,应试者大都为当时出类拔萃的读书人,科考也谓之“为国取士”。

进士一甲有三人,殿试后即被授予职衔,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相应职位。与我们现今研究生考试制度颇为相似的是,科举有朝廷认定的考试范围及书籍,基本上是以《诗》《书》《周礼》《礼记》《易》《春秋》《孟子》《论语》《大学》以及《中庸》等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科举考题基本则以七道题为主:帖经、策问,诗赋、杂文,经义、墨义,再加上宋初以前的诗赋,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有所改变。(表1、表2)

表1 科举的科别内容项目

表2 古代科举与近现代学位对应关系(参照张之洞新学堂则例)

而殿试卷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其不但是体现历代科举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根据目前留存的殿试卷可以看到:清朝时期的殿试卷形制由卷面、试策正文、卷底构成。殿试卷的尺寸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有明确介绍,其作者是清代最末一科殿试的参与者——商衍鎏先生,所著内容较为真实可靠。据其所言:清初的殿试卷用白宣纸裱四层,乾嘉以后加至七层。清初为十五开,前六开素页,备写履历弥封(弥封也叫密封,指将应试举人的姓名遮挡起来,防止徇私舞弊),后九开,卷中画直行备写策文。嘉庆以后,素页只用二开,策文用纸减至八开。两面为一开,每开十二行,上有红线竖道,无横格。清初,试卷约长420厘米,高48厘米、宽18厘米。乾隆四十八年改小,约长250厘米、高44厘米、宽11厘米。另有草本一本,尺寸略小,纵横与正卷相同,有横格二十四字,供答题时起草用。试卷、草卷都由礼部备办,于入场时唱名发给。[1]根据此次修复的殿试卷来看,其规格主要约为:长440厘米,高48厘米,宽14厘米,与其所记载的数据相差无几。

殿试卷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纵观各个朝代的殿试卷,皆具有各个时代的特点,尤其是明清两代的殿试卷,无论是卷式、内容、笔体,乃至纸张等,堪称一绝。但由于时间长久,加之环境的影响,保存不当,也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殿试卷的损坏,从各方面来讲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为了继续更好地保存文物并让其存续下去,发挥其古为今用的价值,就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修复。

二、殿试卷的保护修复

因受文物所处人文环境、艺术载体、表现方式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器物的修复理念存在一定差异,古籍善本的修复也是如此。一直以来,中国书画修复传统工艺都是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界的关注的焦点,也是体现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传承特色的重点所在。殿试卷与传统书画裱件装帧形式不同,多为古籍修复的范畴。但其收卷形似“经折装”册页,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对其修复,使其最大程度接近历史,最大限度保留历史的痕迹才能为日后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规范性参考。

中国古书画修复技艺自明清传承以来最为核心的四大步骤是:洗、揭、补、全,第一道工序“洗”,即为古旧书画去污除渍;“揭”则是揭除画芯本体之外的纸张;“补”在纸本修复中又可细分为“碎补和隐补”,在绢本修复中又可分为“碎补、斩补和整托”等方法。且这道工序还是各种文物修复中最广泛应用的工序,也是文物修复中非常核心的一步;“全”,即全色,是中国传统书画修复中,通过上色的方法补全作品缺损处的一项操作,这一传统修补方法早在古代就发展到了高峰,以达到“四面光”的要求为佳。

以本次试修的殿试卷为例,可以知道殿试卷保护修复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如何展开殿试卷,这是修复开始之时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我国南方属于潮湿地区,殿试卷因受潮且年久失修,已板结成纸砖,如何做到非破坏性地展开就成为了修复的难题所在。针对殿试卷纸砖的揭展,修复前有两种方案。其一是上锅蒸,纸张经过水蒸气的充分闷润后,纸张纤维达到稍饱和的状态,理论上可以揭展开,但是闷润时间无法精确把控,且文物本体破损严重,缺少可逆性。其二是使用75%的酒精喷涂在殿试卷上面,盖上保鲜膜使其充分浸润,因为酒精具有极其强烈的挥发性,仅利用其中25%的水分则可使殿试卷达到可展开的湿润状态,且殿试卷在酒精状态下不易晕染,较为可行。通过多次实验,最终确定运用第二种方法且配合使用相应的辅助工具就可以将其揭展开。

图1-1 殿试卷正面

图1-2 殿试卷正面

图2 殿试卷展开后正面

第二,是揭除殿试卷背纸和托纸的问题。殿试卷卷面上的四周均画有红色栏线,即相当于今天试卷规定作答的格子范围。这种栏线具有很强的晕染性,如使用普通的清水操作,栏线势必会晕染,使卷面被污损,造成对文物的人为损害。后又经过对比使用75%的酒精和100%的酒精发现,75%的酒精中的水分足够完成文物的清洗,也足够完成背后纸张的揭除,最终也顺利地完成了殿试卷褙纸和托纸的揭除工作。

经过反复试验,保护修复方案最终定为:去除裱件正面灰尘和污染物,利用酒精揭除殿试卷背纸的同时进行清洗,对缺损处进行补缺,根据试卷画芯颜色染托纸,重新托芯,全色,折合殿试卷。(图1、2)

三、殿试卷保护修复后的保存

图3为大英图书馆修复的收卷类文物,修复装裱完成后收卷在纸筒外边。据此可知,采用这种收卷的方式可以避免因修复后纸张收涨不一产生的无法复位的现象。但是,对比中外可以发现,大英图书馆的收卷方式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南方地区潮湿季节长,潮气大,卷起后如果潮气不能完全散尽,则会产生霉斑,导致纸面污损,造成二次损伤。

尤其是殿试卷这类文物,其保护修复的技艺特点多为折起类似“经折装册页”以便于收卷,可以像书籍一样便捷存放。但本次殿试卷修复后,继续按照之前的折印重新折好,就会发现纸张在经过清洗、揭裱、重托后出现收涨不一的现象,导致折合起来的殿试卷并不能完全重合,不能较好地还原成之前的装裱样式。这已然失去装裱样式本身的美感和艺术审美感,该状况如图4所示。加之,频繁地打开和收卷,折印处已发生了脆化和断裂,从保护的目的出发,不适合再次折叠。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前人装裱的经折装册页为不再折叠,已经改成“推蓬装”册页。此种修复方法就解决了修复后折起式的不便,又解决了收卷式的缺陷。但从长远角度看,该类装裱形式也会导致观赏卷面内容不连贯,因此,殿试卷保护修复后的装帧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与确定。为书画文物的长久保存提供最大可能,也为国内外书画装裱修复及其现代化研究起到了指导和借鉴的意义,推动了国内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历史发展。

图3 大英图书馆修复的收卷类文物

图4 殿试卷收折后

中国书画类文物修复有着传统的发展规律和变化,其中南京博物院以“苏裱”(苏式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有序传承和以国家文物局纸质文物科研基地为依靠,在综合运用传统装裱工艺和现代科技手段上已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体系,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并存的趋势。

四、结语

本次殿试卷试修案例解决了该类文物在修复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使修复后的殿试卷可以达到重新展出和入库保管收藏的要求。此次实验性修复也为以后相同殿试卷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规范化的参考,在传统书画装裱修复中加入可行的现代化手段,

猜你喜欢
收卷科举纸张
全自动恒张力橡胶止水条收卷机的研究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基于Codesys的柔印机收卷张力自动控制系统
如何解决彩纸涂布过程中大轴收卷问题
纸张黑白变
铝扁管挤压生产线收卷系统的设计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撕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