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专-技”结合

2021-05-28 12:26王凌
科教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

王凌

摘 要 如何在保留本专业固有特色的同时充分借鉴临近专业的实践性优势,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核心素养,又掌握实用的操作性技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达到人才培养中的“专-技”结合,需要在管理者、教学者以及学生的三方努力下,通过宏观的方向性指导、合理的课程安排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改革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 实践教学 专-技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34

Abstract How to retain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ajor while fully drawing on the practical advantages of adjacent majors, so that students have higher professional core literacy, and master practical operational skill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specialty and technology in talent training, it needs the efforts of manag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macro direction guidance, reasonabl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flexible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specialty and technology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尤其应该得到重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基础课比例的削减不可避免,那么“专-技”结合的问题也必须得到强调。“专-技”结合是指在教学中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与技能性实操训练紧密联系,使二者达到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效果。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实践课程的目标难以实现,专业固有的传统优势也可能被削弱。2017年以来,笔者所在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上进行了整体改革。通过三届学生的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初步呈现,但也表现出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达到专业基础知识与各种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既需要宏观的方向性指导,也需要授课教师在具体课程中的配套改革。

培养方案上的宏观把控。一般来说,培养方案的首要内容是专业培养目标,而目标的设定既要依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也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及师资力度。为了适应当下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发展,很多高校都在尝试打破固有的专业壁垒,力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实施教学。“书院制”的大量实行就是应对策略之一。文科学生兼具理工科思维,理工科学生也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全人教育”已成为本科教育的共同目标。但这也并不表示本科教育要完全消除专业界限,相反在一些基本的操作性技能(如计算机技术等)被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专业核心素养仍是竞争力的关键。比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虽然他们也可能接受新闻采编、摄影摄像、秘书实务等技能性训练,但在这些方面毕竟无法与新闻学、广告学或秘书学专业学生比肩。他们只有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所形成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学典籍等的全面认识与这些基本技能紧密结合,才可能表现出特殊优势。在我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广告公司、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创业者均表示更愿意接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加盟,这是用人单位对中文学生创新潜能的一种认可。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突破原有的专业局限固然重要,但通过基础理论课实现的专业核心素养提升也应得到重视。实践是为专业服务,只有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技能操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合理的课程安排。从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改革的情况来看,专业基础课(如古代汉语、文学史等)课时大量缩水,而诸如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通识性课程大幅增加的现象已较普遍。这曾让不少专业教师感到不适,认为课时的压缩必然带来教学效果的下降。但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知识性内容传授不应成为教学的唯一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获取途径已经多元化,教师原有的知识占有优势越来越有限,引导性、启发性教学才能更能适应时代社会。而对于学生来说,宏通的学术视野、包容的学习态度以及坚定的专业自信也许是他们更乐于从教师身上获得的东西。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普遍配套一到两周的实践环节。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等均配套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虽为独立设课,但仍由理论课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主动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结合。如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部分,授课教师协助学生组织汉字听写大赛、诗歌朗诵大赛以及律诗创作大赛;在文学史课程的实践环节根据授课内容先后组织《红楼梦》主题创意才艺展演、《白鹿原》话剧改编以及莎士比亚专场话剧表演,在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组织主题讨论、辩论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均由學生主导、教师协助。正式展演要求全程录像并最终剪辑成片,活动结束后要求相关新闻稿上网或者微信公众号发布。整套活动下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会通过文字编创等工作得到巩固和强化,而在活动各环节的组织、协调中,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也得到综合训练。

教师的教学改革。实现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需要很多外在条件的配合,但教师最终起主导作用。在知识占有已不具优势的今天,任何教师都面临教学改革的难题。对于专业教育而言,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专-技结合显得尤其重要。“互联网+”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平台,但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这不仅要求教师本身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还要求他们在更新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评价方式都需要做出相应改革。当然,不论是线上、线下混合,还是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式的综合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而做出选择。笔者在执教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实践部分时,曾着重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在借鉴工科专业认证部分指标的基础上,首先确定课程在培养目标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比如既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达成专业知识的掌握、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高等专业目标,也要达到团队合作、文化传承等其他综合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在作业形式、考核方式上进行多样化设置(比如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结合、开卷与闭卷结合,并适当引入无标准答案考试等),加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最后再根据核心指标制定具体评分标准。在这方面,南京大学苗怀明老师的红学课程改革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①

在全人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如何保留本專业固有特色的同时又充分借鉴其他专业的实践性优势,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核心素养,又掌握实用的操作性技能,这可能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所面临的难题。社会进步呼吁教育的革新,教育理念的变化、科技手段提高都应被我们的教改活动充分利用;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只有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才可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专-技”结合之路。

本文系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重点教改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18JGZ1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苗怀明老师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将课堂延伸并与社会紧密连结,通过改变授课形式(讲授与讨论并重)、打造花式作业等具体手段对传统的专业理论课进行改革,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博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习。参见苗怀明主编《南京大学的红学课》,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
文化多元视野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