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佛寺的选址与景观风貌特征

2021-05-29 05:50朱笑禾杜丙旭
关键词:佛寺中轴线南京

许 浩,朱笑禾,杜丙旭

(1南京林业大学;2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南京历史悠久,佛教文化繁荣。文献中所见的最早佛寺是建于东吴时期的建初寺,而后经历南朝的迅速发展,隋唐宋元的衰落与复兴,南京佛寺在明代迎来了“黄金时代”[1]。目前对南京佛寺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现代佛寺的建筑、景观要素及佛教文化的研究[2-4],对明代南京佛寺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对当时佛寺建造背景、僧侣情况、寺院经济等的概述[5],或是对佛寺建筑形制的研究[6]。本文通过对南京文献和图像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分析明代南京佛寺的选址与景观风貌,探索南京古代佛寺的景观艺术,以期为南京佛寺的景观营造及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一、明代南京佛教的发展

东吴时期建成的建初寺,是南京地区有记载的最早的佛寺。南朝时期,金陵佛寺林立,皇家士族、文人学者多崇信佛教,尤以梁武帝萧衍为最,他亲建佛寺,还数次舍身出家,被称作“皇帝菩萨”。隋唐时期,全国政治中心北移,唐武宗实行灭佛政策,使南京佛教遭受重创。南唐时期,南京作为都城,君王尊崇佛教,高僧文益于清凉寺创“法眼宗”,求学者众多。宋元时期,禅宗兴盛,南京佛教进一步发展。[7]4-14

明初南京是全国的都城,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明太祖出身于沙弥,洞悉佛教对巩固政权的作用,于是在南京扩建、重建、新建了一大批寺院,还在天界寺设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领佛教,后又仿宋制设中央机构“僧录司”,由六部中的礼部分管。各府州县也分别设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掌管佛教事务。同时,佛教大藏经《永乐南藏》的印刷传播,使得南京成为全国佛经传播的中心。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领袖也集聚南京,讲经弘法。南京佛寺和僧人的数量大增,高僧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南京佛寺的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8]

二、明代南京佛寺的选址

明代是南京建城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城市范围不仅包含了六朝、南唐的宫城,还北拓至狮子山,又在其东部填埋大半个燕雀湖,并在其上建皇城和宫城。[9]明代南京的城垣体系由4层城墙组成,由里向外依次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层层屏障保护王朝的统治中心。[10]此时的南京城西临长江,北依幕府山、燕子矶,东临钟山,南接牛首山、祖堂山,城内还有鸡笼山、玄武湖、秦淮河等,不仅尽据山川之胜,也尽享河湖之便。[11]在明太祖推崇下,大量佛寺新建或者择址重建。

选址对佛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明代葛寅亮所著《金陵梵刹志》及其他相关志书,梳理明代佛寺选址情况(表1),按照选址地点与环境不同,大致分为“山林地”“河湖地”和“城市地”三类,并且依据文献资料绘制明代南京佛寺选址分布图(图1)。立寺于山,可借山川形势;立寺于水,可占极佳观赏面;立寺于市,可享旺盛香火。

表1 明代南京佛寺选址统计表①依据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中的记载统计。

(续表1)

明代南京佛寺选址主要分布于“山林地”和“城市地”,部分位于“河湖地”。

位于“山林地”的佛寺主要集中于钟山、牛首山和雨花台,在天竺山、梅冈、摄山、鸡笼山、幕府山等也有分布。钟山位于内城以东,雨花台、牛首山位于内城以南,这些山体均距居民区较近,有利于人们日常礼佛活动;且风景优美、林木繁茂,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建寺条件,自南朝起它们便成为寺院建造的首选之地,明代仍为主要的寺院集聚之所。

图1 明代南京佛寺选址分布图

位于“城市地”的佛寺主要分布于内城片区以及外城南部和东部片区。

内城片区佛寺数量众多,主要集中于大市街以北区域及大市街以南至聚宝门间的区域。前者为官宦聚居地,距皇城较近;后者是明代南京城主要的居民区及地方衙署区,且该区域中的内秦淮河两侧市、坊密集,手工业、商业发达,还是著名的歌舞娱乐之所。[12]65-70

外城南部片区佛寺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紧密,主要集中于聚宝门以南至雨花台一带。该片区是与内城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区,人口集聚程度高,行、坊、市众多,商业贸易频繁[12]74-77;且该片区自明初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新建了大量佛寺,修复了一些原有的佛寺,并营建了举世闻名的大报恩寺。外城东部片区的佛寺主要分布于上方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内的地区,该片区的佛寺大多是在原寺基址上改建或者重建的,少有择址新建的佛寺。

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军事防御功能的影响,外城北部及西部片区佛寺较少。外城北部片区地域辽阔,山脉绵延,有狮子山、幕府山、观音山等,人口集聚程度不高,明代以前该片区佛寺数量极少。明初,明太祖在南唐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向西、北扩建南京城,紧依长江,以适应江防的需要,在幕府山和观音山至内城之间的区域也陆续兴建了一些寺院。外城西部片区临江,地狭人稀,故佛寺数量相对而言最少,主要集中在卢龙山附近和南部三山门外。

位于“河湖地”的佛寺大多分布于青溪、内秦淮河及玄武湖周边。青溪和内秦淮河均位于内城南部,玄武湖紧邻内城。这些河湖周边人口稠密,且历史人文气息浓厚,为建寺佳处。

三、明代南京佛寺的建筑布局

傅熹年在《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内像设的布置》一文中说:“佛寺中国化的特点就是由以佛塔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佛殿为中心,向着中国传统宫殿、贵邸的形式发展。”[13]南京佛寺建筑布局也遵循这样的规律,自东吴起逐渐形成相对完整固定的模式。

明代葛寅亮在《金陵梵刹志》中将佛寺分为四个等级:大刹、次大剎、中刹和小刹。[14]93-629其中,大刹主要为皇家敕建,规模最大,建筑类型最为完备,最接近于宫殿的布局模式。本文以明代金陵三大刹灵谷寺、天界寺和大报恩寺为例,具体分析佛寺的建筑布局。

(一)灵谷寺的建筑布局

灵谷寺位于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年),宋代有所扩张,元代遭火灾毁坏后重建。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在钟山东南重建寺院,赐额“灵谷禅寺”[7]68-71。明代葛寅亮在《金陵梵刹志》卷三中描述灵谷寺景观曰:“山门敕书‘第一禅林’……可五里许,有放生池,植荷其内。历金刚、天王二殿,为无量殿,纯卺空构,不施寸木。次为五方殿,已圮,今拟重建。又次为大法堂及律堂,而宝公塔岿然在焉。左为法台基。台后引八功德水,迂萦九曲。右为方丈……又右为禅堂。右之前,为左、右方丈及公塾、库司。今无量殿、围墙、禅律二堂、方丈、公塾皆涴新严葺,不失壮观。”[14]93-98

《金陵梵刹志》中的寺图展现了灵谷寺的建筑布局。佛寺最南部为山门,山门后为假山和半月形放生池,池后建筑分为三路。中路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五方殿基、法堂、律堂,四周廊庑围合形成前后两进院落。五方殿左侧为轮藏殿,右侧为大悲殿。律堂后为宝公塔。金刚殿开有三门洞,两侧伸出八字形影壁,与隔墙相接,两边分别开有一座便门。律堂东侧有法台基,台前为琵琶街,台后为曲折萦绕的水渠,渠内为八功德水。律堂西为方丈室,再西侧为禅堂,另有库司、公塾等(图2)。

图2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灵谷寺”

(二)天界寺的建筑布局

天界寺背倚凤山而建,始建于元天历元年(1328年),名“大龙翔集庆寺”,冠绝众寺。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名为“大天界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天界寺毁于火灾,明太祖下令将其迁往聚宝门外重建,赐寺额“天界善世”,通常称之为“天界寺”[7]100-103。《金陵梵刹志》卷十六中描述天界寺建筑布局曰:“其大殿曰大觉之殿,后殿曰五方调御之殿,居僧以致其道者曰禅宗海会之堂,居师以尊其道者曰传法正宗之堂,师弟子之所警发辩证者曰雷音之堂,法宝之储曰龙藏,治食之处曰香积,鼓钟之宣,金谷之委,各有其所。缭以垣庑,辟之三门,而佛菩萨天人之像设,缨盖床座严饰之具,华灯音乐之奉,与凡所宜有者,皆致精备,以称上意焉。”[14]321-325

《金陵梵刹志》中的寺图描绘了天界寺内部空间营造。佛寺最南部为金刚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开三门,金刚殿两侧各有一座影壁,茶庵和井亭位于影壁旁。佛寺内主要殿宇沿轴线布局。正殿建于高大的台基上,四周围合以廊庑,形成独立回院。佛寺空间布局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僧录司和毗卢阁,中轴线上的建筑体量较大且通过台阶依次抬高,最北端的毗卢阁面阔七楹,高两层,气宇轩昂。中轴线东侧有方丈室、观音殿、伽蓝殿、库司,西侧有方丈室、祖师殿、钟楼、禅堂,轮藏殿,东西两侧建筑对称布置(图3)。

图3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天界寺”

(三)大报恩寺的建筑布局

大报恩寺位于古长干里。东吴时期,在此地营造建初寺,寺内建有阿育王塔;晋朝复建,名曰长干寺;北宋时期,塔内放入唐朝玄奘大师舍利子,天禧年间改名为天禧寺。明永乐年间再度重建,改名为大报恩寺[7]21-22。《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中对大报恩寺的描述为:“永乐十年,敕工部重建,梵宇皆准大内式,中造九级琉璃塔,赐额大报恩寺。……塔下有放生池,构亭其上,曰濠上亭。塔左而前为大禅殿、公塾、方丈、香积相鳞次。又前为藏经殿,贮经板其内。禅殿后为禅堂及请经堂……禅堂后有唐玄奘石塔,即藏爪发处。”[14]481-484

《金陵梵刹志》中对大报恩寺的内部空间描绘细致。大报恩寺寺门面朝大路,开辟三座如意形门,两侧伸出八字形影壁,前方以栅栏围合成空地。山门之后为方池,池上架桥,过桥见中轴线上数栋殿宇。首先是仅存台基的天王殿和正殿,正殿基后为琉璃塔,塔高九层,六边形,各层出檐。塔后为观音殿、法堂,均仅剩殿基。中轴线上的建筑都布置在高台上,以台阶相连。中轴线两侧分别设置祖师殿和伽蓝殿、经藏殿和轮藏殿,以画廊围合。此外,寺中还有油库等辅助建筑用房,藏经殿、禅堂、库司、旃檀林等禅房僧舍建筑,均以院落为单位(图4)。

(四)建筑布局特征

通过对明代南京三大刹建筑布局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明代南京佛寺建筑布局具备汉传佛寺布局的一般特征,即以一条中轴线贯穿整个佛寺,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设置,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阁等,中轴线两侧建筑为钟楼和鼓楼、观音殿和轮藏殿、祖师殿和伽蓝殿。两侧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禅堂、库司等。此时期佛寺中轴线建筑布置逐步定型,两侧的建筑也更显秩序化。第二,该时期皇家敕建大刹,佛寺规格极高。该类佛寺占地面积大,中轴线纵深较长,建筑类型完备,功能更趋完善,建筑形象气度恢弘,代表了此时期皇家敕建寺院的最高水准。

四、明代南京佛寺的景观风貌特征

明代南京佛寺景观风貌的形成与佛寺内部空间的功能、外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本文从佛寺内部空间组织及空间分隔两方面总结其内部格局特征,具体分析佛寺与南京的山、水、城市环境相融合形成的不同风貌。

(一)内部格局特征

明代南京佛寺内部空间格局主要由“礼拜祭祀”“讲经传法”“生活起居”三大功能决定。用于“礼拜祭祀”的建筑有佛殿、佛塔、佛阁;用于“讲经传法”的建筑有经楼、经堂、法堂、经藏殿、念佛堂等;用于“生活起居”的建筑主要有僧房、斋堂、香积厨、库司、客堂等。其中,“礼拜祭祀”功能占据核心地位,因而承担该功能的建筑多位于中轴线及核心空间中,其余建筑大多位于轴线两侧或者次要空间中。[15]

具体而言,佛寺内部空间又可以分为前导空间、朝拜空间、研修空间和生活空间。佛寺山门至天王殿之间为前导空间,不同规格的佛寺前导空间大小不一。较大的佛寺前导空间景观丰富、节奏鲜明,如栖霞寺和灵谷寺均以放生池为序幕的起景点,有时配以碑亭等,增加了空间的生动性;而较小佛寺中的前导空间常采取曲折和隐蔽的处理手法,如利用隔墙等,形成层次丰富的引导路线。

佛寺中天王殿后是由主殿大雄宝殿和两侧配殿围合而成的朝拜空间。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院落面积大,整个空间庄严肃穆。此外,中轴线上还有以塔、阁为中心形成的朝拜空间。总体而言,中轴线上的空间序列体现了从尘世世界向佛教世界的转化过程。前导空间开阔、洁净,引导人心由俗世转入清净;主体殿堂构成的朝拜空间使人们对佛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最后为佛塔或者高阁,达到空间的高潮。

法堂、经堂、藏经楼、经藏殿等与周围配殿构成研修空间,建筑疏朗,院落空间较大,以便僧众进行佛事活动。

生活空间大多位于寺院后部、两侧等较为次要的位置。该类空间中建筑排列紧凑,院落面积较小,展现朴素卓雅的风格。院落中种有松柏、梅花、七叶树等植物,幽深静谧。

此外,明代南京佛寺内部通常以山门、影壁、院墙、廊、庑、植物等来联结和分隔空间。[16]佛寺最前端为山门,山门位于山下或山中,部分佛寺山门前设牌坊,山门后常有影壁。佛寺外围多以院墙围合。内部建筑分为几路,中轴线上的各殿左右均配有“庑”,形成独立的小空间,寺中配殿常以“廊”与主殿相接。不同佛寺内部院落间联结和分隔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灵谷寺主要以院墙和院落间的地形跌落分隔空间;天界寺中运用廊、庑和植物以形成建筑间有虚有实的隔断;报恩寺则以画廊和贮经廊联结主要殿堂和配殿。还有一些佛寺中砌筑了镂空花墙和垂花门以增加空间感与透视感,形成虚实相间的空间。

(二)周边环境特征

山林地佛寺背景为高山茂林,就具体营建位置而言,有的佛寺主体建筑群建于山坡之上,有的建于山麓较为平坦处。建于山坡的佛寺如嵌入山体之中,建筑依据山坡的走势而建,高差较大,层层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空间,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力。例如,牛首山山体连绵起伏,山中松林挺拔。弘觉寺依牛首山而建,主体建筑建于山坡上,台层以白云梯相连。中轴线自山门起,经过白云梯,直至山顶,寺院入口至佛殿之间距离长,建筑主要位于沿山坡开辟的山地台层上,逐层抬高,两旁植被丰富,幽深宁静。藏经阁立于峰顶,极有气势。建于山麓的佛寺整体高差较小,背倚山岭,私密性高,整体氛围安静,更适于修行。如清凉寺建于清凉山山麓,北、西、东三面被山体环抱,呈半开敞的形态,地势起伏和缓。佛寺周围山路萦绕,植被丰富,环境清幽,整体氛围安宁平和。嘉善寺建于幕府山山麓,四周农田阡陌纵横,一片田园景色,安恬悠远。山地地形为佛寺空间提供了竖向的变化,依坡度设置建筑,形成不同高度的空间,由此也形成不同的视线关系和空间氛围。

位于河湖周边的佛寺数量较少,主要在青溪、秦淮、玄武湖周边,还有一些临长江而建。面湖滨江建寺,可赏奔涌灵动水景,视野辽阔,水景也为佛寺建筑增添了许多生气。弘济寺位于燕子矶下,临长江而建,背后为幕府山石壁。其建筑格局受到独特的基地形状影响,除了山门与天王殿外,其他殿宇均为背山面江横向配置。燕子矶下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佛寺建筑在江面映衬下平添了辽远、深邃之感。鹫峰寺临青溪而建,青溪蜿蜒曲折,中有画舫,两侧植被繁茂。于寺中可赏水光潋滟、绿意盎然,氛围安宁美好。

建于城市地的佛寺多位于闹市区,寺外环境市井气息较浓,佛寺大多面朝大路而建,寺内香火旺盛。大报恩寺是城市地佛寺的代表,建于聚宝门外长干里。长干里原为春秋时期越城所在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南京著名的商品货物集散地。[17]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院、金陵佛教圣地,寺门开在入城大道边,四周民居密集。寺门对面的师姑巷,是著名的刻经书坊中心,佛学氛围浓厚。该寺香火旺盛,前往大报恩寺进香祈福的皇室、官员或是普通民众络绎不绝。

五、结语

本文总结了明代南京佛寺的选址与景观风貌特征。明代是南京佛寺发展鼎盛期,佛寺选址多集中于“山林地”和“城市地”,部分位于“河湖地”。其中,建于“山林地”的佛寺多集中于钟山、牛首山和雨花台,建于“城市地”的佛寺多集中于内城片区及外城南部和东部片区,建于“河湖地”的佛寺多集中于青溪、内秦淮河及玄武湖周边。明代南京佛寺建筑布局具备汉传佛寺布局的一般特征,且该时期皇家敕建大刹,佛寺规格极高。明代南京佛寺内部空间格局主要由“礼拜祭祀”“讲经传法”“生活起居”三大功能决定,形成前导空间、朝拜空间、研修空间和生活空间,并以山门、影壁、院墙、廊、庑、植物等进行联结和分隔。同时,佛寺与山、水、城市之景相融合,形成不同特色的风貌。明代南京佛寺等级分明,景观风貌受到内部空间功能及外环境影响较为明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佛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佛寺中轴线南京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南京不会忘记”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南京大闯关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魅力广州——灯光璀璨的广州新中轴线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