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深度追问与初步建议

2021-05-29 05:32汤丽伟
中小学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校委员会班级

汤丽伟

作为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家长参与及家校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管理领域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备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关注。近年来,在推进国家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更是受到广泛关注。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各中小学校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密切家校沟通,建立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解当下中小学校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典型案例抽样法,在北京、重庆、内蒙古呼和浩特三个城市,选取关注家长参与问题的中小学班主任和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各10人,进行一对一的深度焦点访谈,希望从中“管窥”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整体情况,并基于访谈结果提供相关建议。

一、走进现实:聚焦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推进程度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当前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呈现如下特点。

1. 教师与家长均能认识到家长参与的必要性,但实际参与家长比例偏低

所有受访教师都强调家长参与的重要性。教师希望家长们不仅在观念上重视子女教育,在行动上也能积极参与家校沟通,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持。受访家长也都认为参与是必要的,但对于怎么参与和参与到什么程度持不同意见。有家长认为应该毫不保留、主动地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其他家长认为应该有选择地参与,“孩子的学习主要是教师负责,家长就是提供支持,不能什么都让家长做”。

在被问到“参与的家长有多少”时,教师和家长给出的综合反馈是参与人数整体偏低。总体上,学校有需要时,每个班都还有一定数量的家长不参与相关活动,农村学校家长的参与人数比城市学校要少很多。

2. 家长更多关注自家孩子发展,整体参与层次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家长仍是学校治理的“局外人”。家长参与层次偏低,与家长希望更多参与的意愿以及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形成一定的矛盾。当被问到家长参与了哪些活动、事务时,受访家长和教师表示,“家长一般不太愿意参与学校大型活动,而更愿意参加与自家孩子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受访家长表示,现在做的比较多的是辅助教师的一些工作,如打印材料、运动会上做后勤、帮忙收费等,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的情况基本没有。家长会上也多是听校领导和教师讲,没有向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的环节。还有家长提出,想去学校听课,到食堂看看孩子们的饭菜等,可一般都未能与学校达成一致。

3. 家长监督教育教学和参与决策的人数非常少

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保障家长在学校治理中的监督权、建议权和决策权。我们在访谈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重点提问,发现在多数学校,家长的高层次参与比较少,甚至是缺失的。在受访对象中,只有一位教师提到,他所在学校的家长参与了校服款式的设计乃至校服的购买,其他参与调研的教师和家长的反馈都是“基本上很少有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对于以后可否参与,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表示“心态矛盾”。

二、深度追问:家长参与学校治理难在何处

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人数少、层次低是现实情况。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1. 家校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的关系不平等

在多元共治的现代学校治理框架下,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但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等问题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学校有不满却不敢直言,学校层面也不十分接受家长们提出意见与建议。家长们主要是担心因提出意见得罪教师,进而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待遇。学校方面虽然宣称重视家长参与,可如果有家长对教学提出批评和建议,教师却将其视为对自己专业权威的挑战。在家校关系中,家长基本上处于听从学校和教师安排的被动地位。

2. 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精力和能力有限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见识逐渐提高与增长,使得他们参与学校治理的意愿有所提升,但真正有效参与其中还要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多数家长声称时间精力比较有限。教师也指出,有时间参与班级事务的只是少数家长,一般是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在治理能力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还属“新生事物”,家长和教师都缺乏经验。家长“不太懂教育、不好沟通、要求太高”是受访教师反映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有家长指出,因参与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的责任心、沟通意识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参与的效果。

3. 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机制不健全

本次受访的教师和家长所在的學校大都在班级、学校两个层面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已经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家长委员会该如何选举产生、家长委员会成员该做什么及怎么做、如何保证家长委员会能代表全体家长的诉求等,几乎没有学校出台明确的制度文本或实施建议,基本上都是教师凭经验、家长凭热情在推动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建设跟不上,家长、教师等治理主体的行为就无章可循,就难以破除体制障碍有突破性进展。建立合理有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体制机制,已成为摆在中小学校长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谋划发展: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中小学校应本着育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对家长参与及家校合作的探索力度,创造性地推动相关工作。

1. 尊重与信任家长,善待每名家长

要构建同心协力的家校共同体,必须建立家校之间平等、尊重、协商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有赖于双方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的改变和努力。正如访谈中一位教师所言,“从教十多年,我觉得和家长相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真心,要把家长当成我们的朋友和兄弟姐妹,我们也为人父母,应该理解每位家长的意见都是爱的体现”。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中心小学将尊重家长的相关理念落实在《学校文化建设纲要》中。该《纲要》第九章“家校文化:润情合意”里有这样的表述:“尊重每一位家长。无论家长的民族、职业和收入怎么样,学校要善待每名家长,把家长看作是自己的‘家里人,做到主动联系、及时沟通,虚心听取每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2. 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改变单向交流模式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表示重视家校沟通,但实际上大部分学校的家校沟通只是信息由教师流向家长的单向沟通,家长只是被动接受。学校层面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家长参与程度。其一,在召开班级家长会期间留出专门的时间,让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提出建议,至少用书面方式征求家长意见。其二,在校园内外家长方便到达的位置设置家长信箱,接收家长的信件,并对每封实名信件给予及时反馈。其三,在班级家长委员会中安排专人定期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并将重要意见整理后与教师进行交流。

3. 建立健全家长参与机制,做好相关制度建设

家长参与学校治理需要有制度的引领,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受精力和能力所限,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更多地需要依托家长委员会实现,所以家长委员会的相关制度建设就成为重点。一个好的制度不仅要依法依规、合情合理,而且必须具有操作性,要对制度细节做出明确的规定。新疆库尔勒市巴州石油一中制定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意见(教师版)》,规定班级家长委员会设3~5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各班应召开全体家长会议,先由家长和班主任提名候选人,接下来由候选人发表参选感言及对委员会工作的构想,最后所有家长进行匿名投票,票数多者当选。”像这样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制度文本,才能有效推动家长参与的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蒲蕊,李子彦. 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2017(8): 26-30.

[2] 吴重涵,张俊. 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政策、学校行动与研究支撑[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1):31-38.

[3] 康丽颖. 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1):45-49.

(编辑 杨晓梦)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学校治理现代化:问题、原因分析与改进”(课题批准号:CCAA2020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家校委员会班级
班级“无课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跟踪导练(五)(2)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有多少委员会(答读者问)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