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育人”推动体育特色校高品质发展

2021-05-29 05:32段红梅
中小学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南华传统武术武术

段红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重要关注点。重庆市南华中学秉持“以文化人,以武树人”的育人理念,依托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的区域优势,开发传统武术校本课程,打造重庆市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有效机制,开拓了一条“以武强校”的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一、扎根本土,挖掘学校特色办学的文化资源

重庆市是古代巴国所在地,“巴人尚武”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学校所在的渝北区是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有“贺家拳”“杨家拳”“峨眉化门”等地方拳种;有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赵子虬(曾为南华中学武术教练)等武术名人和武术传承人,武术资源丰富,武术群众基础深厚,为我校开展武术文化育人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

南华中学前身系原四川省江北县立女中,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1939年。在建校初期,武术大师赵子虬随大批文化人士内迁,在县立女中领衔开设国术课程,普及武术兴趣活动,实施“以武强身、习武卫国”的武魂化育,为抵御外辱、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万千学子,为南华中学种下了武魂树人的根苗。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南华中学以武术文化育人为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开展普通中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编辑出版校本教材《南华拳》,成为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的优秀代表。

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南华中学着力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路径,开展赵氏武术融入中小学体育的实践研究,打造“重庆市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创新“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形成学段一体化、内容全息化的武术文化育人机制。

二、课程立意,构建武术文化育人的实践体系

1. 构建武术文化育人的“三维”素养模型

从早期的校园武术兴趣活动到现在完整的武术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南华中学在育人理念上不断拓展。早期的武术兴趣活动中,我们主要是弘扬“爱国尚武”精神,重视“以武强身、习武报国”。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提升武术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目标,形成了“以武养德、以武培智、以武健体、以武育美、以武促劳”的课程理念。

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自主发展维度聚焦武术品格素养,从文化基础维度聚焦武术文化素养,从社会参与维度聚焦武术技能素养,形成促进武术品格、武术文化、武术技能协调发展的“三维”核心素养模型。

2. 建立武术文化育人的“四维六级”目标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华中学在武术文化育人中确立了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能力发展、社会适应“四维度”融合育人的总体目标。身体发展目标包括发展灵敏、柔韧、速度和力量等体能,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目标包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武术活动,乐于表现自我,并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力发展目标包括能在了解武術基本知识、掌握武术训练方法的同时,养成运动习惯,建立终身爱好传统体育的兴趣。社会适应目标包括传承民族文化,并能表现友好交往、互助合作的态度。

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渐进性特点,我们进一步分解“四维度”融合育人总体目标,统筹设计以武育人素养体系,建立了初高中六个年级武术文化贯通育人的具体目标(见表1)。

3. 开发“四位一体”的武术文化育人课程

新课改以来,南华中学体育教研组成立了由市、区级骨干教师为主,涵盖多学科教师的课程研发团队。研发团队深入乡村、社区,收集整理传统武术资源,邀请民间武术名家、体校教练担任武术教师,开发武术校本课程。从最早的“南华拳”“生命安全与防身术”开始,学校课程研发团队不断整合武术校本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形成了内容涵盖武术精神、武术文化、武术技能、武术功法、武术医学、武术艺术、武术实践7大类20余门课程的武术课程体系。

南华中学的武术特色校本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武术社团和业余训练(俱乐部)。其中必修课、选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和文化修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兴趣特长;武术社团重在组织学生开展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业余训练(俱乐部)重在组织学生开展训练比赛与表演推广,为社会和高等院校输送武术运动专业人才。“四位一体”的武术课程不仅致力于体育常规教学、发展运动技能、丰富文化生活与兴趣、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精气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建立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传播正义感和正能量。

4. 探索“内外合一”的武术课程学练模式

南华中学创造性地挖掘传统武术中“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八法”内涵,将传统武术中的八种基本功法拓展为武术课程学练方法,创新武术课程学练模式。我们基于传统武术“外四法”—“手、眼、身法、步”,拓展出武术学习方法中的“观察思考-认知体验-模仿实践-反思创新”四环节;基于传统武术“内四法”—“精神、气、力、功”,拓展出武术课程练习方法中的“单个动作练习-组合动作练习-分段整套练习-拓展创编比赛”四个层面。四个层面呈现层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关系,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零散知识点到系统知识网络、从个体学习到集体实践、从获取知识到学以致用的跨越。

三、多方联动,建立武术文化育人协同机制

要充分发挥武术文化育人功能,离不开学校这块主阵地。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未免势单力薄,无法有效破解制约武术文化育人的师资、教研、训练等诸多困境。同时,作为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南华中学有责任充分发挥武术特色学校的品牌示范引导作用,强化成果推广应用。

2012年以来,南华中学联合市内中小学和重庆、四川等地高等院校,深化武术“大中小一体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南华中学发挥市级武术特色学校的示范辐射功能,向小学阶段延伸,普及传统武术文化;与28所学校建构科研共同体,开展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主动与6所高等院校对接,共同打造以武术为核心的体育课程创新基地,联合培养武术拔尖人才;与15个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及教材。在此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教材同源、教学同谋、资源同享、学生同育”的“四同联动”育人机制,创新了“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模式。近年来,南华中学还先后与四川、上海等地28所学校签订了“武术校本课程协同发展协议”,与美英德法俄等国学校开展友好交流,组织师生多次参加国际、全国武术表演,初步走上了成果共享、经验共建、引领辐射的品牌化发展之路。

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南华中学将进一步发掘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依托“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平台,不断改革武术教学内容,提升武术课程文化内涵,强化学校武术的文化活力。

(编辑 崔若峰)

猜你喜欢
南华传统武术武术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