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之光照亮农村初中发展之路

2021-05-29 05:32钮玉江
中小学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村课程学校

钮玉江

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使农村学校的发展改革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农村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并试图在办学实践中解答这些问题。2018年7月,我被调至北京市房山区岳各庄中学(又称“北京育才学校房山分校”)担任校长。这所学校扎实的课堂教学改革、出色的教学质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都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面对这所熟悉又陌生的学校,我该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学校再上台阶?近年来,我们探索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构建指向整体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助推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

一、把脉真实需求,在学校文化中寻找课程基因

我们要想了解一所学校,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上任后,我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走进课堂、走近师生,通过听课评课、与教职工沟通、召开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对学校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优质农村中学,学生朴实,教师敬业,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家长对学校也高度认可,多年来学校中考成绩一直位列房山区前列。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学校围绕“自主课堂”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学习、模仿、实验、改进、提升等不同阶段的实践探索,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与此同时,我在调研中也发现,很多教师过于关注知识考点,缺少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育,导致孩子们身处农村却疏离田园,心中只有考试成绩。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知识面较窄,在家也疏于劳动;走进课堂听课时,发现教师忙着讲授中考考点,学生忙着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們不得不承认,由于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很多农村中学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注重“提分”,却忽视了“育人”。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农村孩子的视野,引领他们实现素养提升?如何引导教师不仅仅关注课堂,而且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2019年,学校在开展大量文化调研与研讨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的文化体系构建思路,形成了“美·岳”文化理念,并且在“向美而行,望岳明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确立了“培养自主尚美、志向远大、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的育人目标。那么,如何让这样的培养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我们决定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建设“美·岳”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构筑幸福的校园生活。

二、对接育人目标,在多元融合中优化课程设计

学校成立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课程建设推进会,通过座谈调研、查找文献、专家指导等方式,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岳各庄中学课程领导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岳各庄中学课程建设规划编制》等方案,制定了课程建设目标。即通过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设置,构建“多元并举,以美启智”的“美·岳”课程体系,形成个性与共性、基础与拓展、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特色课程群,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具个性、更多选择的成长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

在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梳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内在逻辑,完善课程逻辑图谱,增强课程规划方案的适应性和指导性,由此形成了融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由“科学与创新”“人文与社会”“语言与阅读”“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五大课程群组成的“美·岳”课程体系。例如:“科学与创新”课程群既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物理科学实践、化学科学实践、预防毒品、预防艾滋病、田园笔记、科学实践、社会实践等必修课程,也包括数学思维训练、物理能力拓展训练、化学能力拓展训练、智能机器人、科技发明与小制作、电脑作品制作、植物栽培与养护等选修课程。

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化执行的同时,我们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跨学科课程建设,以融合的方式整合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将不同学科内容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将“房山地理”与地理课整合,“房山文化”和道德与法制课整合,书法与美术学科整合。此外,我们将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形成“体验”类课程,旨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如“名著赏析”校本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实施,以名著讲堂、赏析文本、读书汇报会、美岳戏剧节等形式,分别对应三个年级的具体课程目标来开展活动。

三、聚焦关键问题,在特色课程实施中立德树人

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以及视野不够开阔等突出问题,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强调重过程、重参与、重实践的思路,依托农村丰富多样的地域资源,探索整合各学科课程并将学科教学融入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

1. 在“田园笔记”中体会劳动价值

岳各庄中学地处远郊农村,校园里有大面积的农耕地,浓郁的“田园风”是学校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基于此,我们组织劳动技术、生物等相关学科教师,编写了《田园笔记》读本及实践指导手册。我们希望借此引导学生告别“关起门来读书”的状态,主动亲近自然,增强劳动意识,增长实际本领,让农村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劳动。

“田园笔记”课程包括种植实践、劳动体验、观察了解、科学探究等内容。学校后勤人员和绿化队成员对校园里的土地进行翻整、分畦后,带着学生种植玉米、花生、白薯等农作物,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劳动工具,以及如何给农作物除草、浇水、施肥等劳动技能。生物教师带领孩子们填写实践手册,记录农作物的类别、特征及其生长过程。师生们将课程实施中的真实感知与感悟记录下来,积累了大量的观察笔记、观察日志、心得体会、个人成长故事,其中既有学生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辛苦与快乐,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劳动的直接认识,也有教师们在提升课程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之路上的收获与启示。

2. 在“追寻红色足迹”中锤炼精神品格

针对我校部分中学生平时缺少体育锻炼、体质较弱、偏科严重的现象,以及学生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表现出畏难情绪等实际学情,学校依托北京育才学校的红色基因,尝试开发实施“追寻红色足迹”课程,并且由历史、地理、政治学科教师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编写并印制了《追寻红色足迹》读本。

该课程以长征大事记为主要脈络,以长征路上发生的重大战役、重要会议等为节点安排课程内容,融合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中的长征知识,同时由体育学科牵头,引导学生以长跑的形式“重走长征路”。课程实施主要通过“课堂讲解+课下体验+奔跑打卡+主题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旨在通过在线和实地研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是“明志向”。通过每月安排一节德育课进行长征背景和故事的讲解,课下安排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作业单和答题通关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对长征历史的学习,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而明确志向,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是“练品质”。通过奔跑打卡与晨练相结合,安排值日学生进行圈数统计,使学生在“重走长征路”的体验中增强体质、培养毅力,形成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3. 在多元社团活动中彰显品位个性

由于地域差异,很多农村孩子往往把更多精力花在提高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兴趣特长的发展。为满足农村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岳各庄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同时将戏剧社、合唱团、绘画小组、朗诵小组、足球队等社团活动和围绕社团开展的主题活动整合为系列社团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参加。学校每周三下午专门拿出两节课时开展社团活动,外聘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每年举办以《红岩》为题材的系列话剧节、以“红色”为主题的系列诗歌朗诵艺术节和体育节等主题活动,以此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校戏剧社团举办的“红岩”主题话剧节上,语文教师会指导学生阅读《红岩》原著,观看《红岩》相关影片和视频,同时培训学生朗读方法,指导学生的剧本创作和前期排练;戏剧展演当天,八幕话剧《红岩》分章分班由学生表演串起,我们还邀请部分家长参与观看。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革命故事、感悟红色经典,不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加深了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传承,由此在心中播下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种子。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农村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