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2021-05-29 05:28林木森李晓敏肖爱芳彭向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林木森 李晓敏 肖爱芳 彭向东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形式、新实践,是当前形势下各方高度关注的前沿问题,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地质认识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大一新生第一堂专业实践类课程,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进行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将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同频共振,契合当前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关键词] 地质认识实习;思政教育;资源勘查工程;融合;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 林木森(1987—),男,福建古田人,博士,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讲师,主要从事地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2-0025-04    [收稿日期] 2020-08-23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开启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抓准抓实课程思政建设,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做好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找准不同课程“结合”切入点,体现到教学全过程。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思政育人效果。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迎来了新的时代[1-4]。

高校所有的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地质认识实习”这门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政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地质认识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必修课,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是本科生步入地质学科的第一次野外专业实习。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将思政育人元素充分渗透融合于专业知识体系讲授,实现“术”“道”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正确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培养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新时代大学生,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简介

“地质认识实习”课程主要以福州市区及周边地区地质现象为实习对象,在有限的实习地点充分挖掘相关地质现象进行教学[5,6]。课程内容包

括区域岩浆岩地质、沉积岩地质、河流地质、海洋地质、构造地质以及人文和旅游地质情况,罗盘使用、野外定点、素描图绘制、样品采集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總计8条野外地质教学路线如下表。

福州盆地处于华东地区,地貌上属河口盆地,东、西、南、北分别为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山,海拔多在60~1000m之间。闽江自盆地西北流入,在南台岛西北端分成乌龙江和白龙江两支流横贯盆地,并于南台岛东南端汇聚,并大幅转向北东入海,入海口处沿琅岐岛南北端,又分别形成长门水道和梅花水道。盆地内部主要为第四纪冲积海积平原,分布着许多“岛”状花岗岩残丘。在大地构造上,福州盆地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闽东火山断拗带东部,近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北段西侧,为第四纪中晚期形成的断陷盆地,边界由两组长10~20km,呈NE向—NEE向和NW向—NNW向的断裂构造围限:北界湖头-苗圃断裂、南界五虎山北麓断裂、东界鼓山山前断裂、西界闽侯-南屿断裂。盆地基底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第四纪以来由于新华夏构造应力场出现左旋扭动,福州地块在挤压和扭动联合作用下,上述各组断裂所切割的断块产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福州盆地。

通过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适应野外工作环境,为后续相关的地质类课程和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实施课程思政后,这门课程更多的加入思政育人目标,即需要将本课程的专业设置背景、本学科发展的知名人物及其事件以及福州发展特色等融入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信念,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政育人内容和理念的加入,真正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在整个野外实习过程中,大学生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大学生进行理性因素的整理,有剖析事物表象的意识,同时也受到非理性因素的驱动和控制,因此,需要来自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长期以来,老师们只注重讲授野外的基本地质技能和方法,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野外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7]。“地质认识实习”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使课程思政得以实现。地矿类专业多为野外作业,工作辛苦,存在诸多未知因素,所以在地质认识实习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至关重要。而且我们在面对大自然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向学生灌输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让学生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意义。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思政教育与专业实习的有机融合

思政的内涵非常丰富,课程的时间有限且课程本身的知识点不能盲目删除,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相融合,是所有高校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在授课过程中讲点思政内容,而是真正做到不漏痕迹地融合。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也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育学生,更育教师。一门好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支撑,还必须博览群书、学贯中西、鉴古通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充实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多领域的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用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来看待、处理专业难题、时代课题。“地质认识实习”充分挖掘实习地区及实习内容的思政育人元素(表1),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着力点,构筑爱国共识

教师要通过多種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向学生讲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鲜活案例,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例如,在琅岐岛野外实习路线中,讲述琅岐岛地质环境知识点时,描述该岛有大面积的闽江淤积冲击物,土地平整肥沃,是天然的蔬菜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时,就提出要把琅岐岛列为福州市最大的菜篮子基地,解决福州市民吃菜难的问题。此种教学方式将党的利民举措无声的融入专业知识当中。

(二)以“团结协作教育”为着力点,加强合作意识

在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团结协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动员和鼓励广大学生形成团队,积极配合,力所能及地发挥自身优势,又快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例如,在常规的定点描述环节,要完成的工作包括现象描述、样品采集、产状测定等,这就要求各小组的学生必须发挥团队的作用,良好的协作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师的要求。

(三)以“敬畏自然教育”为着力点,尊重自然规律

在野外,面对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教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强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感。例如,在五虎山路线实习中,“五只老虎”的形象就来自于大自然的精雕细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留下了诸多大好河山,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面临自然力量时,应注重顺势而为,而不是横加破坏,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四)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着力点,增强时代使命感

在野外教学中,除了地质工作者外,我们还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社会公众,教师要以清洁工、公交司机、警察等普通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职业素养作为生动教材,让大学生们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例如,通过野外地质工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地质职业的特点,不但使他们掌握野外地质技能和工作方法,也能培养他们艰苦朴素、不怕吃苦的地质精神。《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中提道:“地质队员在野外考察时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充满了神奇和乐趣。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8]因此,地质人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锻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

(五)以“规则意识教育”为着力点,培养理性思维

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保持理性,分清是非,遵守规则,树立法治思维。在实习动员阶段,就明确向学生传达规则意识,要求学生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景区实习,要遵守相关管理规定;荒野实习,要听从教师指挥,注意安全。

(六)以“人文知识教育”为着力点,提高综合素质

理工科大学生往往人文知识匮乏,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9]。教师要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合理融化,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例如,学生在鼓山和乌山等景区实习时,就有非常多的人文景观,教师要提前备课,做到让学生不仅能明白岩石的地质意义,而且能了解其背后鲜活的人文故事。

(七)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着力点,树立报国情怀

教师要结合各自专业的课程特点,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学好专业知识,学精理论、学深知识、学透要义、学活应用,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己之长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效果探讨

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进,思政育人效果显著。2018级地采复合班的赵俊峰、沈文博等和2019级地采复合班的陈镜文等同学,在“地质眼观”的微信公众号中发表了多篇小文章,并且有效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元素相结合。此外,笔者还发现,尽管本门课程每学期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是授课结课后许多学生仍与教师保持QQ、微信、短信联系,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时遇到不解问题,也会随时请教。这表明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不仅能启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能融洽师生关系。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兼具学科知识和正确思想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更要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授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政基础,术道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课程的教学育人功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參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孙海涛,王贵文,钟大康.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9(1):37-39.

[4]杨雪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20-22.

[5]王翠芝.福州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9.

[6]李晓敏,肖爱芳,彭向东,等.地质学知识点“微化”初尝试——以普通地质学及地质认识实习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9(5):57-59.

[7]陈宁华,鲍雨欣,程晓敢,等.新时代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8(4):28-31.

[8]温家宝.温家宝地质笔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

[9]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12-14

Abstract: As a new concept, new form and new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cutting-edge issue of great concern and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to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Geological Cognition Practic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resource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major, and it is also the first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 for freshman. Fully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is conducive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concepts while acquir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concept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Key words: Geological Cognition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curriculum reform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