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甫与居敬轩

2021-05-30 10:48王振良
藏书报 2021年35期
关键词:藏书

王振良

谈起近代藏书,天津允称重镇。在灿若星辰的津门藏家之中,陈一甫似乎只能担当配角。不过,提起陈一甫的大名,人们可是并不陌生,他与长子陈范有一起,长期在著名的启新洋灰公司任职并创办江南水泥厂,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因此被天津人雅称为“洋灰陈”。

陈一甫(1869-1948),本名惟壬,以字行,号日恕斋居士。他祖籍安徽省石埭县(今石台县)广阳乡。清同治八年(1869)正月二十四日生。清末以父荫官于直隶,花翎三品顶戴。曾任江苏候补道,农工商部议员。他长期随周学熙襄办实业,先在北洋海防任职,后入东海关监督幕,又为北洋电报学堂总稽查、开平矿务局驻沪员、北洋银元局提调等。

“洋灰陈”的创业史

提起陈一甫的藏书,就不能不谈他对实业的贡献,正是因为办实业的积累,才使他有了购置藏书的雄厚资金。而陈一甫走出的创业之路,又与他的父亲陈序宾、兄长陈惟彦密不可分。

陈序宾,名黉举。诸生。清咸丰初年,随理学名儒陈虎臣至祁门,受到曾国藩的赏识,委任其为建昌盐厘。李鸿章组建淮军时,曾国藩以陈序宾为李的辅佐,主理粮饷后勤。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陈序宾追随来到天津。据《清史稿》记载,陈序宾为李鸿章总理军精垂二十年,而家中“未增一椽”,深为将吏服膺,后以积劳成疾而卒。陈序宾死后,其子陈惟彦亦见重于李鸿章,先后任知府、道员,委办两淮盐务。

因为父兄政声卓著,陈一甫也逐渐为李鸿章所知。李鸿章创办海军修建船坞,需要大量的水泥,外商奇货可居索以重价。光绪十五年(1889),李鸿章创办唐山细棉土厂(即水泥厂),该厂一度被英商占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周学熙倡议、陈一甫赞襄下始行收回。

陈一甫在天津,逐渐成为周学熙倚重的骨干。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赴日本考察工商业,“昼则参观探讨,夜则详密记录,于机器制造之法,尤所深究”。光绪三十二年(1906),北洋劝业铁厂由北洋银元局划出,陈一甫被周学熙委任为坐办,在实业界开始崭露头角。

唐山细棉土厂收回后,因原本亏折净尽,急需大量资金,陈一甫乃“募商款,增机械,制品日益精美,行销远于南洋”。光绪三十三年(1907),周学熙将细棉土厂改组为启新洋灰公司,陈一甫成为最早的三位董事之一。1912年,陈一甫出任启新洋灰公司总事务所经理,后改驻津办事处坐办。1924年,任开滦矿务管理局正主任董事。1927年任启新洋灰公司协理,1932年1月升任总经理,转年退职家居,除参与慈善事业之外,主要就是藏书和读书。

陈一甫有六个子女,长子陈范有(1898-1952)最为著名。范有名汝良,1917年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与陈立夫同班且同宿舍。1925年进入启新洋灰公司,在工程部任土木工程师,1933至1945年为公司协理。1933年,他受公司委派南下,在南京主持创建江南水泥厂。1937年南京沦陷,他和德国人拉贝等一起,救助了三万多名难民。1949年后,被推选为全国水泥工业同行业联合会主任委员。1952年在上海辞世。

藏书经历的“雪泥鸿爪”

陈一甫少年时,即有志于宋五子之学。他深受周学熙家族慕古崇文影响,逐渐喜欢上典籍收藏,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居敬轩。“居敬”一语出自《论语·雍也》,谓“居敬而行简”,意思是以恭敬自持。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又倡导“居敬穷理”以提升道德修养。透过陈一甫书斋的命名,可以看出他对图书和学术的钦仰。今陕西路(原法租界狄米得城路)148号,是陈一甫早年寓所之一,居敬轩的斋号此时就已经使用了。这幢建筑分为主楼和附楼,砖木结构。主楼两层,局部三层;附楼则有四层,但高度低于主楼,为用人居所和锅炉房、厨房等附属设施。两层主楼顶部有个大晒台。1976年唐山地震后维修加固过,现在是居民大杂院。全楼最多时住过17户人家。现在老住户多已另买新房,因此房间基本出租给了外地人。

陈一甫的孙子陈克宽,就出生在这幢小楼里。据陈克宽介绍,陕西路洋楼的建筑年代、陈家何时搬到这里已很难搞清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搬到五大道之前,其祖父陈一甫和父亲陈范有就住在这里。

1930年左右,陈一甫父子在当时英租界伦敦道购地,由陈范有亲自设计、选料、监督,建造起两座连体洋楼,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两楼各有三个向外的门,中间另有门相通。楼高三层,砖木结构。当时门牌为伦敦道30号和32号。陈一甫及其次子陈伦有、三子陈达有住在30号,陈范有一家住在32号。陈一甫的居敬轩书斋,也随着这次乔迁移到这里。1949年后,陈范有因工作关系定居上海,其天津住宅遂售给海运部门作为宿舍。而陈一甫所居,一直由其后人使用,20世纪90年代售給房管部门。2007年,对中国水泥事业贡献卓著的陈一甫、陈范有父子的旧宅被拆除,当时这里的门牌为成都道20号和22号。

关于陈一甫的藏书经历,我们至今所知不多。其《庚申南游小稿》,记录了1920年他南游时访书的情况。陈一甫这次见到很多善本,如北宋本《隋书》、北宋本《通典》、宋庐陵本《居士集》、宋嘉定本《东汉会要》、宋淳祜本《舆地广记》残帙、宋筠州本《苏文定集》残卷、宋汀州本《群经音辨》残卷等,他专门为这些经眼善本题了诗。如《题北宋本隋书》两首,其一云:“上追迁史下新唐,密字官刊十四行。独有隋书推断种,探源天圣孰能详。”诗后小注云:“前四史及晋宋书、新旧唐书,均有北宋十四行本,独《隋书》为创见。”其二云:“校勘儒官各署衔,鄱阳九路未全芟。敕书记取蓝供奉,版式精严出内监。”诗后小注云:“元九路本存天圣牒文,乃以禁中本令蓝元用赍付崇文院开雕,版式皆由内出,即此本也。”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一甫对古籍的识见颇为不凡。

因为藏书和工作等关系,陈一甫结识了傅增湘、周叔騪、金梁、章棂、金钺等,这些人都是著名藏书家和学问家,耳濡目染之间,自然会影响到陈一甫。1932年春暮,他与傅增湘、江叙海、胡馨吾等结伴,赴陕西访书问古,傅增湘为此撰有《秦游日录》。1939年,他与金梁、章棂、金钺、丁佩瑜等俦社同人发起组织天津保婴会,地点设在英租界同德医院,收养水灾中的弃婴。

藏书质量“后收转精”

对陈一甫的藏书质量,评价素来不算太高,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任何人藏书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陈一甫的这个过程可能相对漫长,直到晚年才达到巅峰。相传陈一甫藏书之初不精版本,常由贾人作介论册甚至论斤购置,大都是普通线装书和影印本,而且丛残不避、断烂不拘。弄得陈家见有贾人登门,常常就让家人先行挡驾。陈一甫曾请其长子陈范有的塾师、著名古文家赵芾,撰写过一篇《居敬轩记》,收到了赵芾的文集《蒙斋文存》之中。赵芾说陈一甫“及典实业津上,乃颜所居室日居敬轩,日危坐其中,态穆而气严”,又说他“高蹈远览,不与时事相贸迁,绍其家学于举世不为之日,克敬以裕,无须臾之离焉”,谈的主要是陈一甫读书治学,而于藏书竟未置一言,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陈一甫早期藏书确实质量偏低。等到退职之后,陈一甫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乃措意于版本目录之学,藏书质量也日益精进。近代学者王謇撰《续补藏书纪事诗》时,专门写到陈一甫的藏书:“石埭龙门货殖传,买书残断价廉贪。明刊精本种盈百,换去南华宋第三。”王謇说陈一甫买书贪便宜,评价可谓尖刻。不过,王謇仍承认陈一甫所藏“明刊精本种盈百”,这批藏书主要来源于周叔騪,其购藏过程堪称作书林佳话。

1942年初,北平书估王富晋,携宋代余仁仲万卷堂刻本《礼记注》来津求售。周叔騪此前已知上海来青阁贬价求售该书,托人以沪币两万元收购,可书被王富晋先行买走。周叔瞍为之怏怏不乐,自叹与书无缘。这次亲见该书“字画流美,纸墨精良”,急与王富晋成议,以津币一万元购下,约值沪币五万元。其时騪翁家用紧张,为了筹措购书款项,他急向陈一甫求助,割爱明版书109种,得款津币一万余元。书去之前,周叔騪逐一记录,编成《壬午鬻书记》纪念,云“去书之日,中心依依,不胜挥泪宫娥之感”。同年岁暮,他在购书册中又记道:“卖书买书,其情可悯,幸《礼记》为我所得,差堪自慰。衣食不足,非所计及矣。”此后他在《瞍翁藏书题识》中回忆,“余时绌于为生,方斥去明版百数十部,尽归陈一甫丈”,所指也是此事。陈一甫购入这批明刊精本后,居敬轩之藏书乃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购自周叔騪的明刊本,陈一甫的藏书精品还有不少。明刻本有洪武七年(1374)浦江郑济刊《宋学士文粹》,毛氏汲古阁刊《十七史》,闵氏刊《战国策裁注》,沈与文野竹斋刊《韩诗外传》等;清刻本有殿版《二十四史》《子史菁华》,康熙武英殿本《月令辑要》,内府刻本《春明梦余录》等。稀见明清稿本、抄本也有十多种。此外所藏唐人写《转轮圣王经卷》,堪称传世唐代楷书的范本。其《宋学士文粹》,由方孝孺、楼琏、林静、刘刚等手写上版,字体娟秀,刻工极精,洵为佳椠。其殿版开花纸《二十四史》,初为章绍亭所藏,纸质洁白,精刻初印,书品宽大。书由茹芗阁书店主人杨永维购出,转售给天津藏家王西铭。后瑞宝斋主人邢宝华又由王西铭处购出,最后售给陈一甫。

陈一甫曾雇了个叫宁祥的文人,帮助其整理居敬轩的藏书。陈一甫还编有写本《恕斋收藏善本书目》一册,著录明版书800余种,多为白绵纸本,首有傅增湘的序。

所藏所著尽归公

1948年12月底,陈一甫在伦敦道寓所去世。当时天津即将解放,但国民党守军仍负隅顽抗,全城实行軍事管制,陈一甫遗体延宕很长时间才人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一甫的夫人李霭如遵其遗言,将藏书捐赠给北京图书馆。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注有“陈李霭如先生捐赠”字样的134种善本,即陈一甫的旧藏。陈一甫另有少部分藏书,捐赠给了天津人民图书馆(今天津图书馆),其中包括诗稿、文稿、志稿及日记、信函、档案等,今藏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笼统地题名日“陈一甫传记资料”。唐人写《转轮圣王经卷》,后来也由陈一甫三子陈达有、徐国端夫妇捐献给国家。随着陈一甫藏书先后捐出的,还有陈氏家族的重庆道三益里、沙市道四维里等房产。

1935年4月,陈一甫由津赴沪,经香港游历欧美十四国,由其三子陈达有执笔,逐日记录行程、经历和感受等,撰成《欧美漫游日记》一册,1937年排印出版。此书对于了解当时西方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1937年,陈一甫与倪文硕、苏贻纶、陈硕梁、张楚、金梁等合作,编辑出版了《石埭备志汇编》三册五卷,其中卷三的《人物志初稿补》、卷四的《金石志稿补》、卷五的《艺文志补》均由陈一甫完成。本书由周学熙题签,章棂、顾祖彭、龚心湛、金梁撰序,陈一甫撰《叙例》。此外,陈一甫还辑印过《石埭陈序宾先生褒荣录》《石埭陈氏先德录》《陈一甫先生六秩寿言》等家族文献。另1918年出版有《白喉治法摘要》,径署陈一甫“居敬轩刊印”,可见其“居敬轩”书斋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了。

为了慈善事业和书籍收藏,陈一甫经常一掷干金,而他的生活却一直简朴。据陈达有回忆,陈一甫严肃而和蔼,生活极有规律,每天早起打坐,早餐后外出散步。陈一甫以素食为主,还常吃棒子面,因此被戏称为“棒子面陈”。1935年游历欧美归来,他开始注意饮食营养,但正餐通常也只是两片面包,抹上黄油或果酱,再加一只苹果;年纪较小的儿孙辈,傍晚要去他房间唱歌谣。到了晚上八点半,他要亲自关掉总电闸,逼全家早睡早起。陈一甫因为节俭,还曾逃过一次劫难。那次他在民园附近散步,被几个绑匪围住,问他“是不是陈一甫”,他指着带补丁的套裤否认,意即陈一甫不会这么穷。绑匪信以为真,竟将他放过了。

猜你喜欢
藏书
宋代馆阁藏书流失探究
珍惜每一本藏书
天一阁藏书文化中的俗与雅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海宁清代藏书传承及其姻亲关系初探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
《杭州藏书史》自序
唐代私家藏书文化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