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乡土史料情

2021-05-30 07:57胡荣彬
藏书报 2021年27期
关键词:袁老德安九江

胡荣彬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今年5月逝世,全国人民都以不同方式悼念他。我也在此道出与袁老的一段书缘,算是献给袁老的一朵小花。

袁老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1930年出生于北平(現称北京),自幼随父母在北平、天津、武汉、重庆等地生活和读书,只是在年节或顺便时回老家德安县,与长辈、亲友团聚,体味亲情,祭拜祖先,沐浴德安风俗礼节。他成年后在湖南偏远县乡工作,当时交通条件差,回德安老家的机会很少,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仍很浓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他的知名度渐高,工作任务和压力很大,回家乡的次数也很少,但对家乡亲人、朋友和乡情的思念并不减少。据袁院士的妹妹袁慧芳老师讲,上世纪80年代,袁在南昌开会,夜间临时驱车回到德安袁慧芳家,畅谈家常,交谈的时间比来回驱车的时间还要少(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和手机),就连夜回到了南昌;事前也未向外透露消息,以免地方党政领导隆重迎送,这说明袁院士很想了解家乡的亲人和乡情,但出名后行动不自由,很少有机会。

我因收集九江名人史料,此前曾数次到德安,了解袁隆平家族、亲人、祖墓等情况,绘编成《袁隆平院士家族亲缘关系图》,拍摄袁家的家族墓碑等凝聚亲情之物。寻找机会,将这些资料赠给袁院士,引起他对自己生命、思想的根源、起点的追思。

2004年9月25日下午,袁隆平夫妇等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德安考察访问,受到当地政府和家乡群众的隆重欢迎,德安街上挤满了欢迎的人群,挂满了欢迎的标语。袁老此次在德安的时间很短,只有两个半天,县委、政府却安排他参加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考察、访问、欢迎会、记者招待会、典礼、扫墓等等,时间非常紧凑,能列入陪同团近距离接触袁院士的成员都是经过德安县党政领导认真研究的,而我这个九江县政协的文史工作者,临时得到非正式消息便匆忙赶到德安,带着精心收集的资料等待在德安县迎宾馆门外。这时,我在院外见到了院内的《九江日报》记者宋小勇,便向他喊话,说明来意,他知道我多年收集袁隆平资料,便联系袁院士的秘书戴牛松同志,戴秘书见缝插针地寻找机会向袁院士汇报,并得到袁院士的同意,安排我在晚上记者招待会后与袁院士作五分钟的简短交谈。

傍晚,袁院士在去拜谒祖墓的乡间小路上,碰巧与我走得很近,我便就此机会向袁院士汇报此前我曾考察过此墓,并绘出袁家的血缘亲缘关系图,待晚上记者招待会之后面呈给他,袁院士很感兴趣。

晚上记者招待会后,境内外记者们的热情提问,超过了预定的时间。散会后袁院士回房休息,警卫们一再谢绝记者们的追随,但还是有很多记者追到了他的住处,警卫谢绝我追随,但戴秘书留下了我。当安排到我汇报时,我迅速摆出了袁院士的著作、传记、专访、评论、图片以及祖墓、亲属关系图等二百余件,给袁院士和在场陪同的领导、记者们看,他们对我收集这么多专题资料(尤其是早期和上世纪70年代的)表示称赞,而袁院士最感兴趣的还是我绘制的袁家亲缘关系图,此图包含从袁隆平曾祖父起,往下六代60多人的家庭亲缘(婚姻、血缘)关系图谱及袁家家族墓碑照片和碑文,这些图谱、照片、资料,明晰、直观、亲切、深刻地反映了袁院士家族亲人关系情况,顿时引起了他对自己长辈的追思、怀念和对同辈、晚辈的关爱、思念之情,也强化了他对自己生命、思想的根源、起点意识。此时,袁院士深沉而感慨地叫来夫人邓哲共同观看、交流追思。随后袁院士关切地问我的姓名、工作单位等情况,我一一作答,趁着他的兴趣,我便向他介绍了我多年收集、研究400多位海内外九江市(含各县)籍名人著作资料6000余件,并编著《九江古今名人传》《九江名人报》,十多次举办九江名人业绩展览,总结九江名人共同的思想特点,这对增强九江地缘凝聚力作用重大,而地缘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筹建九江名人馆和藏书协会,请袁院士为此题词。由于袁院士与我交谈时间较长,约50分钟,超过原定的5分钟,警卫一再催促我尽快结束谈话,此时袁院士对警卫说,还是题一幅字,于是我高兴地拿出纸笔,他认真地写道:“九江古今名人,袁隆平”,以示对我从事九江名人史料收集、研究工作的支持和鼓励。

十多年后,德安县博物馆周馆长为筹建新博物馆及修复袁家旧居去湖南向袁老征集其史料,袁老让周馆长找我提供,说明十多年的上述会见,看来十多年后袁老仍然记忆深刻。也因为那次深刻的会见,使我更加努力地收集袁老的著作史料,至今我已收集到700余件,其中有他早期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资料20多件(当年研究推广杂交稻的行政、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远不如今,而且杂交水稻是新生品种,而传统稻种,种植方式深入人心,要想推广、取代,谈何容易,因而杂交稻早期的推广、优化及资料的形成、传播、保存都十分困难,因此现在存世量极少);还有20多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头版头条对袁老的专访20余种,目睹于眼,震撼于心。对比他40多种文集、传记书等书籍,这些史料、报刊专访,评论,大部分是书中没有的内容,也很珍贵。这对今后深入研究、弘扬袁隆平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上述这些原因,近年我调到九江市史志办工作,又结识了一些收藏袁隆平等九江名人史料和地方文献的师友,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我于2018年世界读书日在九江文化宫创办了市职工藏书协会和《九江藏书》报,团结众人,从事袁隆平等九江名人和地方史料的搜寻、编目、展览、利用,藏书协会近年所办的首届藏书展及九江文艺、教育史料展,九江老地图展等都将袁隆平史料陈列在醒目位置,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多年来我们举办过20多次九江名人史料展,取得了一定的办展经验,我们商定,要尽快在九江文化宫筹办袁隆平著作史料专题展,以示对袁老的怀念。

猜你喜欢
袁老德安九江
袁老,我们想您了!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九江学院建筑设计作品选登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长干曲四首(其二)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Effect of tidal currents on the transport of saline water from the North Branch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鹭鸟如诗
吕德安作品
“写微不足道的事物,顺便将黑暗沉吟”——读吕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