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021-05-30 10:48卢业琨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新课改

【摘要】本文论述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提出在课堂时间里创设互动情境、利用课外活动、重视个体差异及增强家庭教育等多种策略,以促进师生的交流、增强师生的情感,更好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新课改 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04-02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始终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新课改推动了教学管理方式的改变,同时其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名学生的发展”的提出,势必要求建立起一种与新型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校园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教学活动营造融洽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师生关系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初中教师应当秉承新课改的理念,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期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交流

师生关系通常建立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但除了在课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进行着人际交往活动。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对其产生喜爱、关心、满意、失望、厌恶等情绪;学生在教学和互动过程中,也会不断观察教师的言行举止、性格倾向等表现,逐渐形成相应的尊敬、畏惧、亲近、疏远等不同态度。换言之,师生之间关系的构建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形成,形成的样态受教学过程及学习结果直接影响。“互动”是师生双方展开交流、产生联系、形成关系的重要条件,师生间能够积极互动是确保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基本前提。但目前初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教师更多关注课程的教学,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师生间缺乏足够的心理交流和情感沟通,这不但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还容易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而言,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互动时机,积极营造互动情境,抓住一切机会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最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科学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迅速营造一个利于师生互动的情境,促进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在一次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班会课上,笔者选择从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傅雷家书》展开班会活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学习过这篇课文,大概了解了《傅雷家书》的内容。在导入环节笔者利用课件展示了其中三封家书,虽为家书,但谈的却不只有家的事,还有国家与社会的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父亲傅雷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各种事情,却把思念与爱藏在事情之下,让读者读后体会文字背后深沉而温暖的父爱。三封傅雷家书的展示,制造了契合主题的话题,创设了具体的互动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父母,分享自己与父母在生活中所发生的趣事,或者简述曾经与父母发生的争执和分歧,由此展开亲子关系的讨论。可见,互动情境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无话可说、师生交流失败的局面;另一方面则能避免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互动模式,使师生的交流逐渐深入,帮助师生更好地建立和谐关系。

二、利用课外活动,增进师生感情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学校通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之相应,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也不能局限于短暂的课堂学习时间,而应当拓展到更广泛的课余教学之中,使课外活动能够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多样化的体验。课外活动丰富而多彩,课外活动中师生的沟通交流随之增多,师生关系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样态,为师生构建和谐关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比,目的性可能不是那么强烈,组织性和计划性可能不会非常周密,看似淡化了教育痕迹,但依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能够起到强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感情的作用。

笔者曾在周末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电影、举办班级球赛、创办班级杂志、成立志愿服务队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获得了学习之外的成就感,也提高了学生对社会和组织的认识。学生通过群体活动学习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自觉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努力提高表达和组织沟通的能力,他们在成长的同时,思想也进一步成熟,进而能够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良苦用心。与此同时,由于脱离了课堂教学活动既定的师生模式,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学生身处这样的氛围,更乐于视教师为自己的朋友,更易于接纳教师的指导意见。对教师而言,指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更便于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虽然活动环境并非课堂环境,但教师由于没有脱离自身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分工,反而使教育更加立体化、生活化,令学生深刻体会活动传递出的民主精神,理解了师生之间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关系。

实践证明,在笔者管理的班级中,通过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普遍对班级有了更深的认同感,班级的凝聚力有了极大的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对笔者更加信任,相比之前更乐于向笔者倾诉心声、虚心接受笔者的指导,师生感情有了明显的增进。

三、重视个体差异,兼顾学生感受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存在性格、能力的差异,有人开朗好动,有人内向害羞,有人学习能力强,有人则需要更多的点拨和锻炼。因此,教师应当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感受,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交流、互动形式,使师生间的交往更具针对性,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如在笔者担任初二年级某班级班主任时,男生小A从外地转学到本班,刚开始没有适应新环境,情绪比较消沉,非常抵触与教师及同学交流。在一次课上,小A与同桌小B发生激烈的争吵,一度导致教学无法进行,引起了任课教师与其他学生的不满。争吵發生后,笔者及时到场,分别与小A和小B进行了谈话。经过询问得知,小A由于父母工作关系,不得不跟随父母转学到新学校。在新的班级里,小A与同学们不熟悉,同桌小B对其比较冷淡,并且小B经常扰乱课堂纪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A学习,小A因而对其产生不满。而小B则是由于父母工作忙,对他关心不够,也因自身性格问题,其本人在班级的朋友不多,他时常感到孤独,逐渐演变成愤怒,从而选择采用不恰当的方式谋求关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笔者组织了一次“欢迎加入群聊”的主题班会,组织全班学生对小A“说句暖心话”,让小A感受来自同学的关心,体会被班级接纳的温暖,尽快融入班集体之中。而对小B,同样通过“群聊”让大家说说对他的印象。当小B听到因为他扰乱课堂纪律影响了大家的学习,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但听到大家对他在运动会上优异表现的夸奖,他眼中又露出自信的光芒。

在接下来的环节,笔者让小A和小B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最后建议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尤其委托小B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多关照小A。经过充分的沟通,小A对班级逐渐产生归属感,因此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而小B获得了更多的正面关注,并因肩负起照顾小A的责任,产生被需要和被信赖的感受,体会到责任的重量,重新找回了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小A和小B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对笔者也更加信赖,师生关系日益融洽。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关注,如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为大家读课文、讲故事,引导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过于敏感的学生从不公开批评,而是选择私下一对一交谈的方式,保护他們的自尊心;对学习能力较弱、理解水平较低的学生则适当降低难度、制订相应的小目标,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等。这些管理方式的实施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拥有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并能够获得最及时、最中肯的建议和指导,使师生关系进入良性互动,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增强家庭教育,支持和谐构建

初中生作为一个尚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生活和学习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指导,家长的言谈举止及对教师的态度无不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学生,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家长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作用,如建议家长与教师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学校工作;在家庭中发现问题时能及时与教师联系,探讨解决方法;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重视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笔者发现班级中的男生小C与女生小D交往过密,有早恋的苗头,而且在不久以后被小D的家长发现二人早恋并找到学校。笔者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容易出现叛逆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导致两名学生自尊心受损,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为此,笔者首先安抚好双方家长的情绪,请他们配合自己共同进行教育,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疏导,引导他们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而对学生,则给他们宣传正确的青春期知识,告诉他们在这个阶段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现象,但应当注意早恋对学习和生活的危害。通过家校共同努力,两名学生逐渐摆正了态度,再次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之中。针对这次事件,笔者专门利用班会和家长会的机会,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渗透青春期知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发生。经过此事之后,学生普遍认为笔者通情达理、公平“仗义”,愿意与笔者做更多交流,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始终保持顺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势必要构建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课堂时间中多参与师生互动,同时要将师生互动拓展到课余时间,并争取相应的家庭教育配合,通过协调各个方面的因素,促使师生关系向更和谐、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卢业琨(1970— ),男,汉族,广西玉林人,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苗园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数学教学、教育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