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为什么做不好手机?

2021-05-30 19:01锌财经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1年2期
关键词:董明珠格力智能家居

锌财经

为什么格力要执着造手机?

2015年,智能家居的风口涌动。以智能电视为代表的智能家居趁势崛起,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显示,到2023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1 550亿美元,家居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家电企业必须把握智能家居的风口,对它们而言,生产智能产品之外,最重要的任务是抢占终端,拥有一个打入市场的窗口。因为智能家居需要以智能终端为入口,才能打造全屋的智能生态系统。智能手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入口—和用户连接紧密,而且几乎人手一部。

为了快速抢占入口,美的拥抱了小米,360选择跟酷派合作。格力也不甘落后,曾传言会向魅族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达成合作。不久,魅族和海尔宣布联谊。彼时,格力可选择的对象还有中兴、华为和联想等品牌。不过,格力再没有传出跟手机厂商合作的新消息,然而竞争对手们,已经纷纷跟手机品牌合作,只有格力被剩下了。

2015年1月,格力董事长董明珠透露要进军手机行业,2个月后,董明珠在一次会上展示了格力手机1代。从格力手机1代开始,格力开始了屡战屡败的造手机之路。

在格力手机的介绍中,董明珠频繁提及“智慧管家,一键完成5个设备配网”。在2014年的年报中,格力对手机业务的描述是:“抢先争夺智能家居入口,成为连接各个家电设备并搜集数据的平台。”不难看出,格力期望通过手机业务来抢占智能家居入口。

如果手机能研发成功,格力不仅能抢占入口,不需要联姻、受限,假手于人,还能完成从传统制造企业到拥抱互联网的转型,大步甩开同行,也能为格力的单一空调业务发展更多支柱。可谓一举多得。但出乎董明珠意料的是,格力手机一直未能打入主流市场。没有销量作为基础,智能家居入口就无从谈起,现实跟董明珠设想的美好局面大相径庭。

用空调思维做手机

性价比太低,一直是格力手机最大的“槽点”。以格力手机1代为例,搭载4核处理器,5英寸720P屏幕,2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售价1 600元人民币。而当时的热门机型红米Note 2搭载8核64位处理器,5.5英寸1080P屏幕,1 3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售价仅799元人民币。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格力之后的几款手机上。如果说性价比只是检验手机的单一标准,那“泯然众机”,脱离市场就是格力手机的“死因”。

在激烈的国产手机市场,格力手机除了屏幕尺寸越来越大,堪比遥控器,整体抗摔外,基本没有独家的前沿发明。格力最近发布的大松5G手机,以前置摄像头为例,还停留在1 600万像素上,而荣耀和OPPO等大牌厂商早已经换成3 200万像素。

格力手机和主流手机厂商之间,差了整整一代的距离。格力手机跟不上市迭代的节奏,也无法做出贴近用户需求的手机,其根本是格力想做的是一款圍绕空调的智能遥控器,而不是智能手机。

2016年,董明珠在一次峰会上推销格力手机,她拿起又放下,喊话国内手机厂商,“你们敢这样做吗?我的手机从2米高的地方摔下来不会坏。”类似的话还有“格力的手机三年不会坏”“手机屏幕用的是夏普,最好的材质”等,在董明珠频频强调手机质量时,也暴露了格力的需求,做一个硬件上不会坏的产品。

然而,对用户而言,解决内存需求、有更好的分辨率和性价比,才是购买的主打因素。一位参与制造格力手机2代的前员工告诉笔者,当时团队以质量出发,也在性能上做过努力,但国内的手机性能更迭太快。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格力从技术上追赶市场是十分费劲的。空调技术和手机技术的交叉点太少。做空调需要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工厂设备,智能手机依靠显示屏、电池、摄像头、芯片、PCB和外壳。一个新的产业链,需要全新的积累,在上下游的地位也会发生逆转。

在空调领域,格力出了名的对供应商、员工严苛,一位格力员工在书中回忆,时任格力董事长的朱江曾制定了12条“总经理”禁令,其中一条甚至专门规定海绵条贴法,要两头按好,中间一抹,减少噪音。禁令规定,任何员工少这“一抹”,发现两次立即开除。

放在手机的产业链条上,严苛的要求让很多零部件供应商避而远之。2015年,有媒体报道,格力在测试摄像头中用于调焦的音圈马达时,要先将组装好的手机在桌子上敲击很多次,然后再测试能不能拍照。如果正常,才能成为格力的零部件供应商。

空调和手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产品,空调是功能性产品,手机是社交工具。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造就了两套不一的思维方式。董明珠的空调制造经验难以成功复制到生产手机上,以制造空调的经验去造手机,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下场。

骑虎难下的手机业务

在董明珠眼里,没有失败,或者说她不允许有失败。一代又一代的格力手机遭到吐槽,董明珠都没有放弃,甚至其本人肖像还出现在开机画面上,她也在各种场合推销格力手机。

董明珠自认为,“手机业务没有失败”,并且放言“别人怎么看我觉得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做得对不对是非常重要的”。她造手机的决心没有改变,那手机业务也就不可能停下来。

个人意志之外,格力也确实需要手机业务来做第二支撑。

根据2020年的半年报,格力和海尔、美的在智能家居上的差距已经显现。2020年上半年,格力在智能装备业务收入方面仅2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0.3%。美的的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业务收入是95.23亿元人民币,占比近7%。海尔智家搭建的物联网生态收入已接近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

此外,格力“老朋友”小米的IOT业务,已经遥遥领先,率先收割红利。2015年,小米在IOT与生活消费品的营收规模仅有50亿元人民币,到2019年增长至621亿元人民币,翻了12倍。在营收增长的同时,IOT的收入总占比也在上升,到2019年提升至30%,成为小米赛道上一道出色的板块。小米的IOT业务早已攻城略地,杀入了格力的核心领地。截至2020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连接的IOT设备数量达到2.89亿台,同比增长35.8%。

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格力单一的空调业务明显受困,营收同比减少近29%,净利润减少近54%。传统的空调领域技术越来越透明,在2020年,格力的空调营收首次被美的超越。

董明珠曾经把格力的第二条增长曲线押注在新能源汽车上,2016年,格力豪携京东30亿元人民币入股银隆新能源,高调造车,但这一条业务线持续遇冷。2018年,银隆新能源陆续被曝出产业园停工、拖欠货款、产品积压和裁员,到2020年,银隆新能源的股份9次被拍卖,拍卖价一再走低。

新能源汽车没有希望,但手机已经做了5年,多多少少还有点积累。2020年,格力将手机品牌改成大松,不愿意放弃手机这条业务线。然而,格力已经摸索了5年,销量最高的机型不过数千部,而董明珠“看不起”的小米,在成立5年后,出货量达到7 000万部。

手机行业向来以销量论英雄,零部件供应商优先给大牌手机厂商供货,以格力手机的销量水平,在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面前并没有话语权。格力需要跟锤子手机一样,求着供应商为格力手机开生产线。

写在最后

格力研究手机多年,弃之可惜。如今,处在5G风口上,也许格力还有夺得一席之地的机会。不过,格力手机首先要在配置和外观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董明珠格力智能家居
执掌3000亿帝国的董明珠戴着口罩依然是“最佳辩手”
Comparative Efficacies of Next-Generation Insecticides Against Yellow Stem Borer and Their Effects on Natural Enemies in Rice Ecosystem
基于Zigbee的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铁娘子”董明珠:最好的爱是给儿子发展的空间
海格力斯和仇恨袋
关于智能家居真正需求的探讨
格力玩“多栖”
格力 大玩家的小确幸
热刀董明珠
智能家居更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