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初衔接一体化研训体系的样态探索

2021-05-31 03:08徐蕾
江苏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小初研训是同时面向小学和初中教师,以实现小初课程、教学、评价等顺畅衔接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研讨和培训活动。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研究和实践中,建立了包含跨区域研训、区域内研训、校际间研训和名师共同体研训的多层联动研训机制,设计了包含明理、启智、传法和塑品四个主题的多元开放研训内容,探索出以学代训、以课代训、以会代训和以研代训等多样灵活的研训方式,构建了系统的小初衔接一体化研训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小初衔接;研训机制;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15-04

【作者简介】徐蕾,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4)教育科研信息中心主任,高级教师。

为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让学生享受完整的九年一体化的学校生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年来以“贯通·融合·协同:小初衔接的区域实践”为主题,围绕课程、教学、研训、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中小学一体化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其中,“研训”指的是同时面向小初教师,以小初课程、教学、评价等如何实现顺畅衔接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研讨和培训活动。

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引领者,教师无疑是小初衔接研究和实践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项目的推进中,针对小学、初中教师的衔接研训显得尤为重要。苏州市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实践,从研训机制、研训内容以及研训形式入手,初步形成了小初衔接协同研训的一体化体系。

一、分级协同,构建多层联动研训机制

1.跨区域小初衔接研训。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主导,组建了以市和各市(区)小学、初中学科教研员为主体的小初衔接教师研训工作小组,着力于各层级进行小初衔接研训的内容架构,制订苏州市小初衔接研训总体计划,并组织开展面向各市区小初衔接骨干教师的市级及跨区域研训活动。自工作组成立以来,在大市层面上组织了各学科小初衔接课程建设研讨、各学科小初衔接教学建议编制研讨、各学科小初衔接学生学法指导的编制研讨以及衔接课程的教学展示活动;和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合作,每年组织一次姑苏区小学与直属初中的“基于大数据诊断的学业质量监测”专题研讨、小初衔接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苏州市通过开展这些高规格、高品质的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了市级层面的小初衔接研训机制。

2.区域内小初衔接研训。

苏州各市(区)以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牵头,以各市(区)小学、初中学科教研员为核心,在区域内定期开展面向一线所有小初教师的衔接研训,已经成为常态。比如,太仓市以“教科研训一体化”活动为驱动,通过主题化、实证化的区域小初衔接研修,培养骨干教师的循证能力、反思能力和提炼能力,打造一支兼有较高学术研究素养与实践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区域研训使更多教师了解这项工作、参与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市研训计划。同时在各市(区)基于各自实践开展的研训活动,也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活泼泼的区域研训经验。

3.校际小初衔接研训。

苏州市建设区域内小学和初中联盟校,以“1+N”的形式(其中,“1”指区域内的一所初中校,“N”指区域内的若干所小学校)开展校际衔接联合研训。比如,苏州城区区属管理的20所小学校和市属管理的12所初中校,根据初中校的学区划分组建了12所小初联盟校,每年的6月和9月由初中校领衔开展校际“以课代训”的研训活动,使小学教师的视野得到充分拓展。

4.依托名师共同体开展小初衔接研训。

发挥名师共同体的研究、引领和示范作用,对区域内各学科名师进行小初配对,每个名师共同体由小学和初中各派出一位名师共同领衔,加上若干小学、初中骨干教师组成。名师组合根据苏州大市衔接研训工作计划,结合各自兴趣、专长,进行衔接专项的研究和培训。目前,苏州城区已有九个小初名师共同体参与到衔接研训工作中,名师组合有的围绕衔接课程开发,有的针对衔接教学,有的聚焦學生适应性发展,有的指向学生心理调适等内容进行联合研训。

以上四个层级的衔接研训,在市小初衔接教师研训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市衔接研训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活动,在运行过程中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项目的探索实践,面向所有小初教师组织研讨培训,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当然,机制运行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行多思少”,即研讨培训等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思考,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项目进一步优化调整的思考比较少;“研多评少”,即研训活动后教师的收获、活动效果的评价还有欠缺;等等,需要在后续的研训活动中不断优化和改进。

二、基于问题,设计多元开放研训内容

教师的工作以实践取向为主,因此,面向实践、基于问题的研训才能真正走进教师,发挥作用。调研发现,影响小初教师开展衔接教育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小初衔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觉得学生会自然适应,不需要进行衔接教学。第二,学科知识衔接点不清楚。中小学教师互不了解对方学段的学科知识内容,对两个学段间学科内容的割裂、重复和交叉部分不清楚。第三,教与学的方式差异不明白。一般来说,小学教学形象、直观,教师课堂讲解、指导细致,要求全面,管理严格;初中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加之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课堂讲解更突出重点,在学习和行为规范上更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自觉。第四,对学生认识不充分。过渡期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其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认知心理、认知风格甚至行为习惯都处于转型阶段,因此,小初教师在衔接教育中的困难比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四个板块的教师衔接研训主题。

1.树立衔接意识,明确衔接要求。

一是理论引领,改变思想观念,提升教育视野。教师研训开展理论、政策文件的学习,旨在让教师充分认识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教育者要着眼义务教育的全程,树立全局观念,在总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分层制订子目标,让学生在各层级目标的达成中实现持续的、渐进的发展,一以贯之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性、学力、身心、個性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是数据分析,认清问题,重视衔接教育。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结合小初学段学与教现状的调研报告和苏州市基于大数据诊断的学业质量、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学习品质等的监测报告,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分析监测内容与数据,让教师自主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和初中起始阶段的要求存在的差异和断层,认识到衔接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研讨中各学科教师还须梳理小初之间的“断点”,形成问题清单,用以指导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

2.对接学科知识,整合课程内容。

一是任务驱动,贯通学科知识。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编制、落实《小初衔接教学建议》为抓手,推动初中教师研究同学科的小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小学教师研究同学科的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如此实现学科知识体系的贯通,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内容的贯通。在了解、熟悉不同学段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发现各自学科在小初阶段教学目标,内容上的盲点、断点和交叉点,为学科衔接教学做好知识体系上的准备。

二是建设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小初衔接课程的建设对五、六、七年级教材开展研究,扫除盲点,连接断点,删减、整合交叉点,编制完成了纵向融通、横向整合的小初衔接“桥梁”课程,并在姑苏区学校中进行了两轮教学试验。

3.交流教学方法,搭建衔接台阶。

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较大不同,小学的课堂氛围和初中的课堂氛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各层级小初衔接的教学研讨和展示活动中,小初教师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展示各自的课堂教学,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思考、研究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设置适度的台阶,帮助学生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

4.把握身心特点,引导学生成长。

一般来说,学生在小初阶段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二是升学带来的环境变化,三是教师的管理方式以及同学间的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小学教师语言亲切,鼓励较多;初中教师则更多以规则、纪律要求学生。教师要了解小初教师在学生管理、师生交往等方面的不同,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相互学习,调整管理方法和师生交往方式,在小初之间铺设一条平缓的衔接坡道。

三、讲求实效,探索多样灵活研训方式

小初衔接的教师研训面向的是两个学段的教师群体,只有小初教师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发挥研训的作用。因此,除了常规的研训形式外,我们更注重小初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分享和探讨。

1.以学代训——互动教研,交流教学。

在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小初研讨之外,联盟校之间还定期开展校际教研,互相学习,实施“以学代训”。教研内容有课程教材的分析探讨,有课堂教学的交流展示,也有学生学习情况的个案分析。2020年上半年,虎丘实验小学校和叶圣陶中学校进行了英语命题能力提升的学习研讨;金阊实验小学和草桥中学校共同进行了语、数、英三科的教学展示活动;南环实验小学和南环实验中学开展了小初衔接课程的教学研讨等。

2.以课代训——同题异构,双向听评课。

“以课代训”就是将小初衔接的研训工作设置在课堂上,增强研训的实践性。每年的5—6月,苏州市初中教师会走进小学,与六年级教师同题异构开设小初衔接课程的公开课;9—10月,小学教师走进初中和初中教师同题异构,并进行评课研讨。通过这样的研训方式,小初教师不仅能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能直接感受和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特点。

3.以会代训——班主任恳谈会,关注“这一个”。

“以会代训”指的是定期召开“恳谈会”,将研训工作进行双向延伸。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使同一学区的小学和初中面对的基本是同一批学生。因此,每年6月份,我们组织初中学校教师到小学召开小学班主任恳谈会,了解即将进入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长潜能等整体情况,助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每年9—10月,这些毕业学生的小学班主任则会到初中学校和这届学生当下的班主任进行恳谈,了解进入初中后这些学生的发展情况。这样的恳谈会既有利于初中班主任加快对学生及其家庭的了解,也有助于小学班主任对自身工作的反思、总结。

4.以研代训——课题研究,提升衔接品质。

围绕小初衔接主题开展课题研究,这也是一种“以研代训”的研训方式。自2016年以来,苏州市有10多个省市课题立项,如苏州市振华中学校的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基于适应性发展的小初学段课程衔接实验项目研究”、太仓市教育局的省级立项课题“整体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区域实践研究”、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的市级课题“中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衔接的行动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小初衔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撑,有效促进了小初衔接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推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践表明,小初衔接研训,可以在小初教师之间架起桥梁,使他们在教育教学的交流和研讨中彼此了解,逐渐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齐因师范教育分段培养造成的教师知识短板,从而使教师能以整体的视角看待学科教育;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处于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从而以发展的眼光、适切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待这一阶段的学生。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任务与新途径探究
各国教师素质提升浅析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论反思性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