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着月亮吃碗面

2021-05-31 10:32张玉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4期
关键词:杨凌渭河麦子

张玉

窗外是浑圆的夕阳,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沿路的河流上,这是渭河,河对岸是周至,渭河谷地应该是陕西物产最丰富的一带,土地肥沃,人物风流,大有可观。

到了杨凌,我住在崔西沟村。

崔西沟的夜晚是热闹的,这种农家庄园式的风情,与西安的夜市不同,这个村子有几百年的历史,颇有《白鹿原》的遗风。此时雪白的月亮坐在深黑的天空最高的穹顶上,村庄也是灯火通明,街上的人哼着秦腔来来往往——不知道为什么,关中总是给我一个巨大的移动剧场的感觉。坐在长条的板凳上,晚风清凉而炉火温热,一边吃一边说,汗水被风吹散,间或听到漆水河的涛声,爽然若失。

杨凌蘸水面,十五块一碗,我觉得不贵。这次来杨凌,我考证了一下蘸水面的来历,相传贞观年间杨凌一农妇李王氏跟丈夫拌嘴,生气之余,和面造饭。面硬加水,水多而面软;又加面,结果又硬了。如此反复,揉了九九八十一遍。面和的既白又筋,无力擀开,只好连揉带扯,结果又宽又长,形似“裤带”,下锅久煮,熟而筋道。农妇又调烧了一碗汤汁,让其夫吃,其夫无法在碗内搅拌,无奈将面蘸入汤汁中,不料吃后连说“嘹!”当地农家效仿食之,其味甚美。后传入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品尝,赞不绝口,赐书“蘸水裤带面”。

我喜欢这个传说,它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看出陕西人那股狠劲和憨劲,一闭上眼,就仿佛看见那个一边揉面一边发狠地咒骂丈夫,却又忍不住疼他爱他的傻婆娘。她把一生岁月揉在面里,爱恨参半,悲喜交织,因此,这面条才有了如此的浓香。

蘸水面讲究个一青二白,青青的豌豆苗水草一般招摇于汤,面宽二指,长约三尺,雪白地团伏于葳蕤绿叶中央。面条用大瓷盆端上来,菜青面白,波清雾绕;各人面前又有一只大碗,碗中汤水色呈艳红,但是清亮不见油腻,里面有口蘑、玉兰片、海参、干贝等,微微酸辣。我们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蘸了红汤一节一节地咬。我吃了三根面,已经饱了,但是还想吃。

“面白薄筋光”是杨凌蘸水面的标准,蘸水面用的是上好的麦子面,要达到薄筋光,和面揉面最为重要,然后是在一张大案上连拉带摔地扯面,越扯越长。 “汤汪蒜辣香”,这是说熬制的汤水要油汪汪地,汤内多放蒜泥和辣子,再加上西红柿和蛋花,汤清色靓,令人一望而食指大动。“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因为蘸水面是汤面分盛的,吃时把面一根根蘸在汤中,汤才会始终香味不散,浓郁如初。所谓热面滚汤,有醋为上……我估计杨凌一碗蘸水面,足可以吃掉掉关中生产的麦子。

蘸水面确实有着麦子与阳光的真味,武功产的麦子号称天下第一,种麦子的历史已有3800年.它现在更名杨凌,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现代农林科学基地,据说后稷便是在此建教稼台教导先人们种植庄稼的,我曾上过那座教稼台,很高的一个台子,看上去不像是个讲台,倒像一个戏台,我认为它说不定是古人歌唱稼穑的场所,这一唱千年的秦腔就唱出了杨凌面条甲三秦。

怪不得蘸水面叫做裤带面,它真是一条称职的裤带,牢牢地把杨凌人拴在三秦大地,令杨凌人舍不下这片热土、这条渭河,也走不出杨凌;这是麦子的力量——一段乡愁化作面条,缠在三秦大地的腰上。但杨凌人是乐于和大家分享这一碗面的,他们如此好客,举碗祭天,取汤酹地,和面生情,采薇待客;几千年这么流传着吃下来,蘸水面成为了名吃,杨凌婆娘现在不跟老公吵架了,呆在教稼园拉蘸水面,拉得如裤带长,把老公拴在裤带上。天下人都到杨凌来吃蘸水面,其实那是吃的一味好麦子,一条好裤带,一段蘸了爱的传说。

我的面条仍然卧在那只青花的瓷盆中,向我露齿微笑,此刻月正中天,月亮倒映在汤中,發出银子一样的光辉,将艳红的汤衬得如火一样燃情。我再次夹起一根面条,蘸着月亮吃下去,听到远处传来埙的声音,其声其韵,似出自千年的麦地,还有月亮的清香。

猜你喜欢
杨凌渭河麦子
故乡
故乡
古代冰上运动会
陕西杨凌:“云上农高会”首次亮相
杨凌果蔬国际品牌发展大会日前召开
趴在麦子上的鳄鱼一家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杨凌农业科技功能区 打造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给渭河立传 中国 “旱腰带”上的史诗
麦子熟了